APP下载

学习心理视域下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路径探析

2022-05-30曹文秀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年4期
关键词:学习心理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

摘要:亲和力是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时的直接心理感知,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第一印象,关乎思想政治理论课能否真正进入学生头脑、走进学生内心,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成效。从学生学习心理视角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生成以感知认同为基础,以情绪感染为关键,以需要契合为核心。在此基础上,亲和力作为一种亲近的力量,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的提升和实效性的增强有重要作用。因此,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要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心理环境入手,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契合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心理舒适度,全方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关键词:学习心理;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

DOI:10.15938/j.cnki.iper.2022.04.018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22)04-0103-04

2020年9月1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文章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亲和力是促进学生了解和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的关键和保障。从本质上讲,思政课亲和力是学生学习思政课时的直接心理感知,是学生对思政课的第一印象。因此,本文从学生学习心理角度,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重要作用与提升路径,以更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

亲和力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是一种想要亲近的力量,思政课亲和力就是学生对思政课的亲近感,想要了解、接近和学习思政课的倾向性。从学生学习心理视角分析,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必须以感知认同为基础,以情绪感染为关键,以需要契合为核心,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亲和力的生成。

1.感知认同是思政课亲和力生成的基础

感知认同是指学生对思政课的直接感知、印象和初步认同情况,主要包括对教师的感知认同和对教育内容的感知认同。感知是大脑对刺激信息的最初加工和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初步认同。初步认同还不稳定,但只有得到初步认同才能促进亲和力的生成。

感知认同是亲和力亲近力量形成的开端。感知促进形成最初印象,但印象有好坏之分,必须通过进一步的了解形成初步认同才能促进亲和力生成。对教师的感知认同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教师的身份权威性、教学能力、人格品行、思想理论水平等方面的认可与接受。教师身份的权威性通常直接代表了可信度,教学能力强的教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教师常常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高尚的人格品行是思政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是学生判断思政课是否值得学习的重要标准。对教育内容的感知认同主要体现在教育内容是否有趣、是否贴近生活、是否能满足学生需要、是否有思想性和真理性等方面。有趣的教育内容自然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贴近生活的教育内容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满足学生需要的教育内容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思想深度的教育内容能促进学生感知认同的深化,进而产生稳定的认同感。

2.情绪感染是思政课亲和力生成的关键

亲和力在本质上作为人的一种感受,其生成的关键是情绪感染。情绪感染是指在思政课上,学生受教师或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的与教师或环境较一致的心理体验,有时情绪感染也发生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情绪感染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主要包括低级加工与高级加工。情绪感染的低级加工是自动化完成的,主要包括模仿与反馈过程。模仿是指人们会不自觉地模仿观察对象的表情,可能是面部表情也可能是姿势表情或语调表情等。在思政课上,学生会较多地模仿教师的面部表情,如当学生看到教师在讲爱国主义精神时情绪激昂,他们的面部肌肉也会产生类似情绪激昂的收缩。反馈是指表情模仿所带来的情绪体验,即学生在模仿教师表情的同时也会产生与教师类似的情绪体验。情绪感染的高级加工主要发生在学生对课程内容充分学习和理解之后,产生与教育内容情境相似的情绪体验,这一过程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与意志努力。情绪感染的低级加工与高级加工并不是完全分离的,在思政课上,学生通常会从低级加工开始慢慢进入深度学习与思考,进而产生高级加工的情绪感染。情绪感染通常会加强学生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和接受度,因此,这一过程是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的关键。

3.需要契合是思政课亲和力生成的核心

需要契合是指思政课能准确击中并满足学生的成长成才需要。思政课育人功能的发挥程度直接取决于契合学生需要的程度,正如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2]。

需要作为人体内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总是指向能使这种不平衡状态得到满足的事物,需要可以是对物质的需要,也可以是对精神的需要。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转化说明新时代人民的需要更多的是对思想、精神和心理的追求,而思政课正是满足学生这些高级需要的重要渠道,学生思想、文化等现实需要也恰恰是思政课价值性的确证。[3]具体来说,思政课要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了解他们的优势需要,合理安排和调整教学内容和方式,努力做到契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习近平曾强调,思政课要“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4]。要做到这一点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思政课要满足的是学生的精神需要,是高层次需要,也正因为如此,能契合学生需要的思政课才具有持久稳定的亲和力。

二、思政课亲和力的重要作用

新时代,我国发展处于新的历史方位,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突显。教育是保障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影响力的增强和实效性的提升均有赖于亲和力。

1.亲和力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影响力

近年来,西方媒体和受西方错误思潮控制的新媒体常常公开发表各种迷惑性、煽动性甚至反动性言论,鼓吹虚假的“民主”“自由”,企图在我国渗透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进而瓦解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面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各种错误思潮,思政课似乎吸引力不足、影响力不强,而究其原因是缺乏亲和力。亲和力能有力增强思政课影响力,使其在信息爆发的环境中脱颖而出。第一,亲和力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亲近感,激发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愿、主动地了解进而学习思政课。思政课与新媒体相比,其教材内容的更新常常有滞后性,且内容多具有思想性、理论性,了解和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思政课形式也没有新媒体多样。但亲和力的发挥使思政课比普通新媒体更能打动学生,具有选择上的影响力优势。第二,亲和力能有效保持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动力,维持思政课“热度”。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总有某些信息能引起人们的兴趣,但一条信息能保持“热度”的时间却越来越短。新媒体便以持续的信息更新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但这种信息在本质上是缺乏营养的,难以维持大众的持续关注。而亲和力可以使思政课维持“热度”,发挥其思想性和理论性优势,保持学生持续学习思政课的动力,使思政课具有长期稳定的影响力优势。

2.亲和力能消除学习心理障碍,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思政课目前已经实现了对大中小学的全方位覆盖,但其实效性仍需高度重视。亲和力在助力提升思政课实效性方面有重要作用。一方面亲和力能有效拉近学生与思政课的心理距离,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偏见,消除学习心理障碍,使学生从内心接受、认同思政课。有些学生对思政课了解不够准确甚至有偏见,而消除偏见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触。亲和力能使学生产生亲近感,促使学生亲身接触和了解思政课,进而从根本上转变对思政课的态度,从内心接受并认同思政课,这是提高思政课实效性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亲和力在使学生产生亲近感的同时能有效贴近和联系学生生活,促使思政课教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实现教育内容与学生已有思想、观念的联系和转化。有效的思政课教学是在促进学生取得良好成绩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思政课的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理论性,学生学习起来需要付出较多的认知努力和意志努力,并且从表面看思政课有高高在上远离学生生活的假象,而亲和力恰恰能使思政课贴近学生生活,促使相关思想信息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内心,进而实现相应的转化,有力提升思政课实效性。

三、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

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要以亲和力的生成机理为基础,合理利用亲和力的重要作用,从教育者、教育内容和心理环境入手,力求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契合学生心理需要,提高学生心理舒适度。

1.提高教师综合素质,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

教师是教育的关键。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6]。同样,思政课亲和力作用的发挥与提升关键也在教师,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发挥学生潜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自我调节的潜能,如自我监控、自我指导等。[7]因此,思政课教学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尊重學生成长、学习规律。一方面要在掌握教育主导性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性。教师要充分了解不同学习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准确抓住学生的心理兴奋点,合理协调教育主导性和学生自主性。另一方面要给予学生积极的期望。学生通常会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教师对学生要怀有积极期望,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增强学习思政课程的积极性。

第二,提升理论素养与人格魅力,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就像马克思所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8]。要使理论“彻底”,就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并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熟练运用理论来解读社会热点、解答学生的难题,真正做到以理服人。思政课教师要有积极、正向的人格魅力,“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9]。同时,教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道德行为、道德评价、拒绝诱惑的能力等均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获得,因此思政课教师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0]。

第三,掌握教育技巧,增强思政课吸引力,做到以情动人。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与时代发展同步,多以学生熟悉的方式来呈现不同的教育信息。如多媒体教学、短视频、在线直播、虚拟实践[11]等,不仅从内容上,更从形式上贴近学生,进入学生生活,使学生能自然地感受到亲近感。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善于用语言、表情等技巧来表达和传递教育信息。将思政课中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或理论原理以日常、易懂的方式做出解释,并辅之幽默、生动的表达,更好地做到以情动人,最终达到提升思政课亲和力的效果。

2.增强教育内容时代性与针对性,契合学生心理需要

教育内容对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有根本性影响。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来看待”[12]。因此,要根据时代发展特点与学生心理需要来有针对性地教授思政课,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第一,增强教育内容时代性,使思政课富有时代感。思政课教育内容有较强的思想性和理论性,而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思政课教育内容要在吸收经典的同时,及时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增强教育内容时代性。思政课的教育对象是生活在当下的时代新人,因此要使学生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就要使教育内容符合时代发展特点,并能促进时代发展与进步。即教育内容要与时代同发展与社会共进步,及时吸收、整合、更新教育内容,力求做到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使思政课富有时代感,进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亲和力。

第二,增强教育内容针对性,使思政课具有高接受度。多数学生学习思政课困难是因为难以消化复杂而丰富的教育内容。这就需要突出教育内容的结构与重点,增强教育内容针对性,使思政课具有高接受度。要注意,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兴趣偏好、人格特点、学习风格和教育背景等,思政课教育内容要在普适性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并且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心理接受特点,适合他们学习的教育内容自然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心理特点来增强教育内容针对性,使思政课具有高接受度。

3.创造良好心理环境,提高学生心理舒适度

心理环境是指影响一个人心理感受的实际环境,学生学习思政课程时的心理环境受到当时物理环境、个人想象、记忆等的综合影响。因此,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要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心理舒适度,创造良好心理环境。

第一,净化学校环境,创造学习思政课的积极心理环境。学校对思政课的重视程度与管理直接影响思政课的质量和效果,营造高质量、高吸引力的思政课课堂环境是学校以及思政课教师的重要任务。同时,要注意其他课程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各科教师都应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敏感度和教育意识,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氛围。在课堂环境之外,学校还要重视校风、班风和宿舍风气建设,营造良好的精神环境与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思政课有积极的态度。

第二,净化家庭环境,创造学习思政课的愉悦心理环境。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作用,学生对思政课的感知也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应加强对家长的相关教育。一方面提高家长的政治素质,促进其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对子女潜移默化的正面影响。家长是整个家庭氛圍的营造者,家长的政治素质直接影响子女的政治观念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态度。另一方面提高家长对子女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重视,不能只关注学习成绩而忽视道德教育。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应该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发展,应该是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创造学习思政课的轻松心理环境。刻板印象多来自社会大众对某一对象的概括性感知,同样,学生对思政课的直接感受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要重视社会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加强对社会环境的净化。习近平曾强调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一方面要注重实践,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为学生创造更多社会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要重视社会氛围的影响,积极舒适的氛围必然能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好感度和探索欲,从而提升思政课亲和力。

结语

综上所述,思政课亲和力的提升要从亲和力本质入手,从学生学习心理视角深入分析和把握思政课亲和力的生成机理和重要作用,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提升对策。具体而言,思政课亲和力是感知认同、情绪感染和需要契合三者相辅相成共同作用而生成的,因此亲和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消除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对增强思政课影响力和实效性有重要作用。所以,提升思政课亲和力要求教育者准确抓住学生心理兴奋点,教育内容契合学生心理需要,教育环境促进学生心理环境优化。

参考文献

[1][6][9][12][1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1,10.

[3]李忠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9(3):7-11.

[4][10]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7][美]罗伯特·斯莱文.教育心理学[M].吕红梅,姚梅林,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213.

[11]杨丽艳.虚拟实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2):97-10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效度及提升策略研究”(20CKS033);重庆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双元育人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素质提升研究”(GY201058)

作者简介:曹文秀(1990—),女,山东济南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学习心理亲和力思想政治理论课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职业高中生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与对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微课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
公开课与常态课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的表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