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的文本解读及教学探究
2022-05-30刘溪李黛岚
刘溪 李黛岚
内容摘要:《诗经·卫风·氓》作为《诗经》中最为完整的叙事名篇,是《诗经》选篇中选入教材的重点篇目。该篇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一课。许多教师对此篇教学进行了精心设计,本文梳理了诸多学者对《氓》的文本解读,选择了25则教学课例,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及教学方法的运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前学情提出教学内容选择的建议。
关键词:《诗经·卫风·氓》 文本解读 教学课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自古代教育始,一直作为经典的教材,到人民出版社成立以后,《诗经》中的選篇也进入初高中的课本,而《氓》是《诗经》中《国风》中的一首,从1952年版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再到现在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都保留了这篇,《氓》也就成为学者们的热点课题,学者们认为《氓》在诗学、语文教学上都具有相当要的地位和研究价值,先简要梳理诸多学者对《氓》文本的研究。
一.《氓》文本解读
《诗经·国风》160首诗,基本上都是抒情诗,有的虽然有片段的场面描写或叙事成分,但都是为抒情服务的。其中叙事成分多,且反映了较完整的情节的只有《卫风》中的《氓》一首。所以,学者们也称此诗为叙事诗。这首240字的诗,字里行间,意味深长。从介绍两人初次相识时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到采用一系列动词“送、将、乘、望、泣涕、笑、言”将男女之间的种种感情推向高潮,最后的婚变,“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全诗让读者看到卫国之女,初恋可谓晏矣,婚后可谓悼矣,诀别可谓烈矣。
(一)《氓》主题解读
古人提倡“文以载道”,但对于“道”的理解却并不是一层不变,随着朝代更替,政教法律的更新,所载之“道”的内涵与外延,都可能因时因人而改变。由此,历代学者对于《诗经·卫风·氓》主题思想的解读,呈现多元无界的解读现状,带有时代印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思想内容方面的研究大体分为四种:第一种,弃妇淫奔说,持此观点的研宄者,认为此诗是女子淫奔遭弃而自叙其事。第二种,主动出夫说,持此观点的研宄者,认为女子并非被弃而是主动离开丈夫。第三种,刺时教化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此诗有上以风化下的教育功能。第四种,女性觉醒说,持此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女子决绝的态度是对男权社会的一种抗争,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萌芽①。
悲剧成因方面认为导致其婚恋悲剧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封建礼教牺牲说;二是男子负心无德说;三是女子行为欠缺说②。
文化内涵方面认为《氓》反映的是周代文化面貌和家庭生活;《氓》对现代的社会意义是给现代婚恋男女启示和树立高中生爱情观。
(二)《氓》的艺术特色解读
1.艺术形象
有关《氓》的赏析文章,我们不难发现对于《氓》中的男主人公或女主人公的艺术形象诗评占据绝大多数,也几乎达成共识,认为“氓”是“负心汉”的代名词,而“氓之妻”则成了“弃妇”的典型代表。
男、女主人公的形象解读分别为:关于女子的评价基本为纯真、勤劳、自强的正面形象,或认为其缺少自我意识而存在一定的性格缺陷;关于男子的评价,一般是批评其负心无德的行为,正面形象几乎为零,但对其“始乱终弃”的评价存有较大争议;而两者为“痴情女薄情郎”的评价是主流观点。
2.艺术手法
叙事特色。跳跃回环的叙事结构,《氓》是一首用女性口吻、以情穿线、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具有社会普遍意义的叙事抒情诗。多重对比的叙事艺术,具体分析《氓》可以发现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可谓娴熟多妙③,具体如:(1)家庭光景对比:“三岁食贫”与“言既遂矣”;(2)今昔场景对比:“言笑晏晏”与“淇水汤汤”;(3)事理对比:“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与“女之耽兮,不可说也”;(4)人物横向对比:“女也不爽”与“士也罔极”,“哩其笑矣”与“躬自悼矣”;(5)人物纵向对比:“氓之蚩蚩”与“至于暴矣泣涕涟涟”、“载笑载言”与“反是不思,亦己焉哉”;“其叶沃若”与“其黄而陨”等。
语言特色。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可以说《氓》因为赋、比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其叙事的脉络清晰、变化多样、言简意丰,并产生很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民间歌词的艺术美,《氓》出自于《诗经 卫风》,“风”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卫风”即是卫国之地的歌曲。《氓》的四言叠韵的节奏美,带来一种抑扬顿挫、朗朗上口的听觉效果,而其意象又包含极为丰富的寓意,既可以传情达意,又可以启发读者,而使得全诗的意境具有一种抒情悲婉的语言美和艺术感染力。字词句的语义辩析,“氓”是首章首字最受学者关注,还有人物称谓词也是释义考辨的焦点④;意象特色。《氓》虽篇幅较短,但也有十余个物象之多,而学者们对其意象的解读,也可谓异彩纷呈。其中最主要的是桑、鸠、淇、岸四个意象的隐喻。
二.《氓》25则课例分析
(一)《氓》教学内容的选择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从古至今,一直都占据着历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地位。而《氓》被认为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高、叙事最完整的弃妇诗,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本文收集了25篇公开发表的《氓》的课例,通过分析发现,不同老师根据各自的理解选取的教学内容有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从25则课例中选择的教学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基本文言知识的选择,《氓》属于《诗经》老师的课例中选择让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积累《诗经》的知识,从25篇课例看将它作为教学内容的篇数很少,只占16%。第二种是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抓住《氓》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25篇课例选择它作为教学内容的占64%。第三种是诗歌的意象特色,主要集中于通过“桑”和“淇水”意象分析理解诗歌,占20%,是较少的。第四种是诗歌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的探究,包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物婚前婚后情感的变化,这是这25则课例中教学内容选择的重点,占72%。第五种是《氓》这首诗的主题探究,占64%。
结合上述的文本解读综述,这25篇课例的教学内容再选择上大致于文本的解读相一致,基本上这些老师的教学内容都包含了对《氓》主题的探究,主人公人物形象的解读,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但是具体的教学点的选择是不同的,这也是值得我们考究的关键。例如教学主题方面,主要选择探究女主人公婚姻悲剧的成因以及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其实在主题方面的教学点还有一个重要的点,即《氓》思想内容的探究,在上述的文本解读综述中可以看到历来学者对《氓》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存在不同的看法,时代不同解读不同,这一方面需要不同时代的读者去思考。在教学《氓》的现代意义上男女主人公不单单是爱情,他们有一种婚姻关系,但在上表课例中看到的是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在男女主人公形象解读时,选择了分析男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情感变化,这一教学点的是诗歌的教学重难点,对《氓》的教学离不开这个教学点,但还是有不少的课例没有这一部分的教学。最后看25篇课例中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的教学内容,只有赋比兴的手法和意象的学习。其实《氓》是《诗经》中最有代表性、艺术成就最尚、叙事最完整的弃妇诗,它的叙事是它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点,但被忽略了,这很可惜。
(二)《氓》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25篇《氓》的教学课例中,发现了《氓》教学存在的问题,由于考试制度的影响,对《氓》的教学模式僵化,《氓》是诗歌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抓意象,找手法,品情感”的解答诗歌的万能模板,教学的重点放在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分析意象,让学生能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以便理解性的默写。
在教学方法上,以传统的问答讲授为主,虽然在意象和人物形象分析时采用探究讨论的方法,但教师还是处于主导地位,学生的自主性没有充分发挥,例如教意象时,教师直接点明了诗歌的意象“桑”让学生分析讨论其作用,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诗歌主题的教学上,答案唯一,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没有多元解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⑤“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氓》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选篇,在其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作为引导者,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
三.《氓》教学内容选择建议
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既可以从教学内容,从‘教什么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和讨论,也可以从教学方法的角度,从‘怎么教的角度去观察、认识和讨论。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两个维度。”⑥
(一)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
《卫风·氓》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产生于春秋初期卫宣公时期,是《诗经》中“卫风”里的一首民歌,⑦《氓》作为人类早期的一首叙事诗,从整体上看,它只粗具了叙事诗的规模;但从局部看,我们不能不叹服其独特的叙事技巧及叙事艺术。首先是跳跃回环的叙事结构,《氓》以女性口吻、以情穿线、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婚变。采用多重对比的叙事艺术,凸显人物形象的变化,所以对《氓》叙述特点的教学也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黄厚江老师曾在他的《享受语文课堂》一书中呼吁“文言文教学尽量不要串讲”,并指出文言诗文有“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课程价值。⑧《氓》是一首文言诗,其中有不少重要的文言字词,由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氓》作为其中的一首自然带有我国古代文言的特点,要想理解文言诗中的文学,文化,必须扫清字词障碍。
王荣生教授提到诗歌的体式特征认为“诗歌诗一种以凝练的语言抒发情感的文学文类。其主要特点是: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于节奏和韵律。”⑨而《氓》最突出的语言特色是赋比兴的运用,使其叙事脉络清晰、变化多样、言简意丰。在朗读上,四言叠韵的节奏,抑扬顿挫⑩。因此作为诗歌这是重要的教学内容。王荣生教授指出“意象是诗歌的基本元素。诗歌意象是外在事物形象与诗人内在情意的交融。”《氓》出自于劳动人民,春秋战国时期劳动人民以采桑为主要生活,所以诗中主要采用了桑的意象,通过桑等几个意象的隐喻来表达情感。
(二)根据学情选择教学内容
高中学生阅历和阅读量大幅度增加,能初步体会诗歌情感。虽然《诗经》的创作年代离学生很遥远,对于《诗经》中的文化不甚了解,但学生在初中时已接触过《诗经》及其中的爱情诗,對《诗经》的基本常识有一定的了解了,所以在学习《氓》时让学生再次复习《诗经》的基本知识有助于巩固旧知学习新知,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补充相关《诗经》知识内容,例如《诗经》的思想介绍,《氓》创作情境,“卫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学生已经积累起对文言知识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词,虽然《氓》的字词难度较《蒹葭》《关雎》有一定难度,但结合课本下的注释,学生也能基本疏通字义,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注释学习理解字词,疏通文意。抓住关键字词进行讲解,例如《氓》的人称“子、尔、士”而对于学生有难度的是诗中的意象的解读,《氓》虽然篇幅较短,但有十余个物象之多,有些意象是学生从未知道的,对意象的隐喻的理解是学生的困难处,例如鸠、淇、岸。
高中生正处青春和春心萌动的时期,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而《诗经》是古典诗歌的源头,开启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要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去学习《氓》通过讲述男女主人公的婚前婚后的变化,引导学生探讨《氓》的主人公形象、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三)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方法
《氓》的四言句式及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把握四言叠韵的节奏美,应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从朗读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到女主人公婚前婚后的心理变化。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简要提示,点拨和示范,体会赋、比表现手法的成功运用,使其叙事的脉络清晰、变化多样、言简意丰。让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讨论交流学习《氓》后受到的启发,探讨主题思想,教师进行点评。
结合上述分析探讨,根据《氓》的体式及高中学生的学情和教学要求,可将其教学内容概括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诗经》相关知识及文言重点字词积累(蚩、耽、说、不爽、咥、宴、晏);诗歌赋比兴的手法及其语言特点和意象的解读(四言叠韵、意象如桑、鸠、淇、岸);《氓》的故事情节,叙事艺术(多重对比、以情穿线、情景交融、夹叙夹议);人物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男女主人公为主,亲人为辅);《氓》主题(思想内容、悲剧成因、文化内涵)。
《诗经》作为古典诗歌的源头之一,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诗经》篇目的教学淡化了语文味,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固化。例如《氓》的教学与一般的诗歌一般无二,教学时采用“抓意象,找手法,品情感”,本文通过对25篇典型课例的研讨分析,从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运用上发现问题并提出应选择符合文本及学情的教学内容的建议,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氓》的思想,从而体会《诗经》的魅力,希望使《诗经》篇目的教学得到优化。
参考文献
[1]方超群.“用心专者怨必深”《诗经 卫风·氓》的另一种解读[J].学语文,2013,(9).
[2]钱奇.《诗经·卫风·氓》的今译,结构,主题,艺术手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9.
[3]吴建新,原点叙述:《诗经·卫风 氓》叙事新解[J].大众文艺,2013.
[4]王榮生.依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J].中学语文教学,2009..
[5]朱自清.赋比兴说[J].清华学报,1980,12.
[6]朱熹.诗集传:卷二[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
[8]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9]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10]温儒敏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 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1]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中心等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二[Z].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1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7.
注 释
①朱熹.诗集传:卷二[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②方超群.“用心专者怨必深”《诗经 卫风·氓》的另一种解读[J].学语文,2013,(9).
③吴建新,原点叙述:《诗经·卫风 氓》叙事新解[J].大众文艺,2013.
④钱奇.《诗经·卫风·氓》的今译,结构,主题,艺术手法[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1989.
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⑥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
⑦朱熹.诗集传:卷二[M].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⑧黄厚江.享受语文课堂——黄厚江本色语文教学典型案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
⑨王荣生.阅读教学设计要诀——给语文教师的建议[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4.10.
⑩朱自清.赋比兴说[J].清华学报,1980,12.
(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