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提升初中生作文水平

2022-05-30周桂香

语文世界(初中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靖江乡土作文

周桂香

写作是义务教育阶段初中语文课程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考量指标。将乡土文化融入写作教学,引领学生在文化探究与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丰富阅历、拓展思维,由此提升写作水平,无疑是当前形势下语文教学可行之径。笔者下面谈谈“靖江文化”在生祠初级中学中的写作教学实践。

一、乡土文化与写作教学

所谓乡土文化,顾名思义,其关键在“乡”“土”二字,特指那些根植于某片“土”地之上、弥漫于“乡”间邻里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具有农耕时代因“地”而生、因人成“乡”的显著特征。学术界将“乡土文化”定义为在某个特定地域内发祥、兴起并沉积的,具浓厚地方特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及生态文明的意识总和。苏州大学徐国源认为:与文献典籍等文人文化以“言说”传播方式不同,乡土文化具有鲜明的“活态”特性,以代际方式进行传播,而“人”在其中占据核心作用。研究认为“乡土文化”包含人类最初原始情感,是人类深刻理性的来源,是人类精神家园与感情寄托之所。更有学者将“乡土文化”视为爱的起源、根文化,其他文化是它的延展,认为乡土之爱是自我之爱、家人之爱、亲友邻里种族之爱的根源,是社会之爱、国家之爱、世界之爱乃至人类之爱的源泉。唯有扎根乡土,族群之间相敬相亲,方能凝聚民族文化、生养气度、开拓视野,并得以哺育高尚情操,造就世界公民。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当中,选编了大量乡土作家及乡土文学作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为鲁迅,其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孔乙己》等均将写作背景设在鲁迅故乡绍兴,在这些作品中,我们能深刻感受鲁迅的写作风格深受浙江绍兴地区乡土文化影响,而他对当地不同人情世故的精准描绘,深刻反映了当时的中国社会面貌,对作品主题呈现起到至关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像贾平凹的《一棵小桃树》、贺敬之的《回延安》、刘成章的《安塞腰鼓》等选文,均体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反映乡土文化对这些文学大家的深远影响。生祠初中位于靖江市生祠镇,其乡土文化具有浓郁的“靖江文化”特征。写作教学中可引导学生立足靖江地域特点,深刻体验“靖江文化”,展开文化发掘,借助生鲜灵动的“靖江文化”资源来丰富学生写作阅历,以拓宽写作视野,增强写作情感,进而全面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二、“靖江文化”在初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一)依托乡土文化,激发写作兴趣

靖江,地处我国长江下游,是全国文明城市、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县,拥有1800余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靖江南望江南、北引江淮,地理位置优越,是鱼米之乡,南承吴越雅韵、北引江淮之风,乡土文化浓郁,自古人杰地灵。明成化年间,因“扼江海门户,捍卫全吴”,得“靖江”之名。在靖江辖区之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风土人情南北交会。从靖江八景到岳王庙、从弯腰沟靖江“小延安”到渡江战役“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靖江不仅拥有悠久历史人文底蕴,兼具伟大红色革命基因。从蟹黄汤包、猪肉脯、香沙芋等靖江美食,到弦八弹、靖江讲经、孤山庙会等文化民俗,靖江文化中的淳朴民风民俗,养育了这一方水土,也深刻影响着一代代靖江人。将靖江文化中的名胜古迹、人文气息、红色传统,民风民俗等乡土文化资源引入初中作文教学,既可解决学生“无话可说”的困境,也为激发学生创造热情提供绵绵不绝之动力。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怎样选材》教学为例。题目要求学生以熟悉街道为题,自由选材,写一段反映街道特色的记叙短文。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回归生活,深入生祠小镇,以观察者角色,重新审视“生于斯长于斯”熟悉的地方,以主人翁心态洞察街道当中挟裹的乡土风情,以靖江文化渗透对街道描述,诠释身边美好。再如,结合靖江文化中历史名人、文化古迹、美食特产、民俗活动等,笔者引导学生开展“我为家乡代言”写作研讨会,通过“为家乡风景名胜设计导游词”“为家乡的著名特产设计广告语”“为家乡的杰出人物设计颁奖词”等写作环节设计,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对靖江文化的由衷热爱。

(二)聚焦乡土精神,提升写作内涵

传统写作教学促使学生对“写作”产生认知偏差,对“写作”行为造成误读,认为写作的目的在于“拿高分”,“好作文”标准在于迎合出题者意愿。在这种功利思维主导下,学生逐渐放弃自我,渐渐隐匿起真情实感,靠一篇篇毫无生气、套路满满的拼凑式“类型化作文”蒙混过关。这种被动心态,助长学生對写作任务的逃避,加剧学生对写作行为的厌烦,进而失去写作兴趣。将学生从“闭门造车”的虚假行文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走进家乡、亲近乡土、感受生活,在乡土文化的泥土芬芳中重启他们写作“知觉”,促进写作真情实感的流露。

如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课文《消息二则》(《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参观“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深入了解那段光荣伟大历史。“东线第一帆”纪念公园以渡江战役历史为主题,通过塑像、实物等方式再现人民解放军从靖江扬帆渡江,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场景,展现靖江人民在解放战争中的英勇奉献。参观后,笔者抓住契机,以“靖江人民是英雄的人民”为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与参观,写一篇600字左右记叙文。在纪念公园内,学生亲眼目睹当时靖江人民用独轮车运送草料情景、靖江工人用扁担肩挑物资造船补船情景、靖江妇女儿童为渡江洗菜做饭情景、靖江民工不怕牺牲坚持修筑道路情景等,内心被深深感染,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他们在“可知”“可感”“可读”“可思”的靖江近代历史画卷中,精准找到了靖江人民的英雄丰碑。一篇篇满怀情意的佳作自然而出,滚烫的文字背后隐含学生对家乡优良传统的继承,饱含学生对家乡文化的强烈归属与热爱,可谓是一项“我手写我心”的作文教学成功实践。

(三)融入乡土气息,拓展写作深度

相对而言,初中阶段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处于较低水平,在遣词造句、行文表达方面力求完整,但在表达技巧、写作手法方面略显幼稚。通常他们的作文会一言到底,开头结尾没有特色,内容空洞,读起来缺乏生气也少灵动。究其原因在于初中学生写作尚处文字组合阶段,只知将文字简单堆砌,不懂进行思路整合。克服上述问题,除了要增强学生的课内外阅读之外,还可将乡土文化引入教学,指导学生在日常观察中探究写作要义,在乡土文化历练熏染中发展思维,提升行文深度。

以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人要抓住特点》写作教学为例。题目要求学生从周围熟悉人入手,从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方面进行人物刻画,以突出人物特征,体现人物特点。实践中,笔者并未受教材所囿,让学生从班级同学写起,而是鼓励学生回归生活,引导他们在靖江广袤的乡土大地上去探寻自己感兴趣人物,细致观察他们的仪表神态,思考他们的生存状态,描绘他们的真实处境,提升作文的深度与温度。有学生因此想到了自家门口卖馄饨的女子,于是写道:“她总是穿着那件白色的围裙,虽然很旧但很干净。她很少说话,只是低头做事,但顾客的每一句叮嘱,她都记得下来,丝毫不差,总能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准时端到你的面前。”有的学生想到靖江讲经的“佛头”,于是写道:“讲经的领头,也称为‘佛头,是一个年长者。他面容略显消瘦,但藏不住眼睛里的炯炯神气。佛尺一下,讲经就开始了。婉转悠扬的声音瞬间充满了小院,连‘佛头消瘦的眉眼,也在一张一合中变得那么舒展……”类似这种贴合乡土的佳作不胜枚举。

总之,乡土文化以强大的精神内核影响着学生的作文气质,哺育着他们的情操情怀,锻造着他们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视野。写作是语言与思维的耦合,建立在真实经验基础之上,阅读给予的只是一种“思维参照”,并非真实写作能力。唯有亲身体验,在感受、辨思、练习中不断磨砺,方能转化为真实的写作能力。古今诸多大家,无一不是扎根乡土,将写作风格内容与当地文化交融,在浓郁的泥土芬芳中绽放出耀眼的文学光芒。作文教学唯有将视野扎根乡土,引导学生考察家乡风俗典故,观察周围生活真人真事,才能彻底激发学生内在灵感,激发写作兴趣,深化写作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此文系靖江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 提高初中生写作水平的实践研究——以生祠初级中学为例”(课题编号:JJJK202214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靖江乡土作文
Jinjiang Pork Jerky靖江猪肉脯
靖江马桥镇把牢“安全第一关”
阅尽王城知桂林——独秀峰·靖江王城
马洲警侨联动——情暖海外靖江人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