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小学语文 打造融学课堂

2022-05-30谢康松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语文

谢康松

摘  要:“五育融合”是“融学课堂”的实践导向。五育融合的教学课堂的基本建设,应该对教学课堂抱有美好的希望。遵循五育融合的基本原则,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行为,创新教学评价,提升教学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文章主要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为例,探讨融学课堂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融学课程;五育融合

一、五育融合课堂教学的核心理念

五育融合与“五育”相结合以“五育”为根本,为更好地实施“五育”,实施“五育”教学课堂,重视五育的结合和主导。按照“专业知识学习”“历史人文”“德性发展”的课程整合,完成对传统知识、课程内容、思想形态的课堂教学与评价。

(一)遵循五育的秩序性和促进学生进步的节奏感

五育融合,并不是说所有的教都没有区别,而是将不同方法组合成一个整体。五种教育的丰富,造成了德育的差异和个人发展的不同环节,要充分利用它们的差异。整个过程的教育家怀特海将智力发展的节奏概括为“精辟、精准、综合运用”三个环节。盛世时期与教育现代化之初形成鲜明对比,关心身体对周围世界的体验和认知,个人好奇心强,充满遐想。这也是理性生活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环节,要重视美育,因为美育更能起到提高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作用。精准对应文化教育的环节,是打开自发的“深度学习”,将其转化为理性能力的关键时期。

(二)树立五育融合的知识观

在讨论某一类教或学的感悟之前,首先要表达对专业知识的感悟。传统的专业知识观认为,专业知识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可信性,是一种具有“普遍性”的“绝对真理”。将专业知识视为可以脱离学生的可衡量项目,而忽略了课程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和情感体验,将其视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活专业知识。它是机械设备哲学理论在道与装置、主體与个体行为主体的双重对立下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五育融合教学模式是帮助学生调整生命健康发展趋势的教学课堂。对于传统的专业知识,应该从人生哲学的角度来考虑。人生基本理论非常重视专业知识作为自己经验的首要使用价值,觉得自己不是一条永久的物理线。自己或自己的工作经历从一种情况到另一种情况自始至终都是相连的。感觉、潜意识和信念也在发生变化。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语文精选古诗中,描写景物、抒情的古诗数量最多,咏物言志类诗词和即事感怀类诗词的数量居二、三,而边塞征战的历史诗和古诗较少。特别注意六年级第二卷古诗阅读部分,增加了边塞征战的诗《采薇(节选)》。对战争的憎恨,对和平的期盼和心中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集。先秦诗被选为汉语教材,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和衔接性,也是当今我国教育所提倡的。将精选的诗词纳入小学语文教材,可以为学生播下古诗词和民族文化的种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和散文的兴趣爱好为以后学习古诗词散文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提高青少年古诗学习的连续性。

(三)转变为五育融合的课程观

迄今为止,在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活动中还没有以学科课程形式存在的五门教育课程相结合的内容,因此,五育融合课程的内容,并不是指某种类型的课程内容形态,其本质更接近于一种课程内容的理想或行动。课程的内容不仅仅是文本性或知识性,还注重课程内容的语境化和故事类型(包括社会发展场景、问题场景和课堂教学突发场景),突出师生的不同生命主体性、自由性以及相关的师生关系价值。

例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描绘了作家停留在建德湖畔,依靠月、树、天等意境来表达远离家乡的无尽惆怅和官场失意情绪。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世界的热爱和赞美。刘禹锡的《浪淘沙(上)》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在王健的《月十五夜》中,“今夜月明人仰望,不知秋何处落”,表达了漂泊异乡时对故乡和亲人的无尽思念。郑燮的《竹石》,“今夜月明人仰望,不知秋何处落”,一两句表达了作者的豁达清高的心性。小学诗词汇编题材丰富,情感表现形式多样。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不同古诗词的主题,也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情怀和精神品质。

(四)坚持五育融合的教学理念

专业知识与课程内容观的五育融合导致教学观的转变。课堂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五育融合的教学观认为,课堂教学要超越专业知识的工具性和功利性使用价值。关键一定是专业知识要求的片面变化,强调生活的一致性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师生一起进入“情景短篇”。五育融合课堂的前提是教师对教材的详细分析和对文化教育因素的充分探索。对德育要素的不断渗透、衔接和选择。以“任务”“项目”为统领,为学生带来大量体验和感受的机会和场景,强化学生感受的本质,最终融入于五育融合教学。

二、重构五育融合课堂的实践探索

(一)全面构建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分析框架

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并不是凌驾于课堂教学的方法,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它既是一种目标,也是一种方法。它可以组成一个文化教育核心,多元文化教育的结合,或者多元文化教育的结合到一个主题活动。教学课堂既不是学生自己大脑中纯粹的专业知识学习活动,也不是纯粹为了考试。它是基于德、智、体、美相互依存的核心概念包含师生之间的知识共享、问题解决、文化实践的“共同体活动”。

(二)开展“整合,融通”学科实践活动

五育融合教学资源的选择与创造是五育融合课堂教学分析框架中作为“目标”存在的关键一维。构建五育融合的课程内容,要突破传统的长期课程及其死板、僵化的课程内容文本外表,以全面发展德、智、体、美为主。学生日常生活的出发点是知识体系和教学策略的整合。复习方法、教书育人价值的协同、转换和整合;根据教师业务能力和学校实际,充分探索整合五育融合的教学资源;将原与日常生活分离的课程内容形态与课程、社会与历史人文相互融合,完成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多面接触,进而拓展课程意义内容和课程内容的张力。例如,在古诗的学习中,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最大优点是文字简洁凝练,语言表达流畅,按照意境表达作家/诗人的心境和情感。意境是古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古诗词和短文的情感主题、风格和情感都是以古诗为基础的。教师应关注学生,当他们是课堂上教授古诗时,应该注重对意境的理解。例如,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的学习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关心渭城、朝雨、客舍、青柳、阳关等艺术意象,正确引导学生领会作者在渭城,在垂柳照拂的客栈送别挚友的情绪。作者基于意境的联系,构建了一个舍不得朋友的画面,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不舍和对朋友的衷心祝福。因此,教师应协助学生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根据意境构建画面和场景,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古诗词意境。

(三)强化“互动,体验”教学法

教学课堂是系统工程,如果说知识生产水平和课程内容价值的选择是考虑五育融合课程内容质量的关键支撑点,那么教学课堂中的“老师教”“学生学”的行为和设计方案可能成为影响五育融合课堂教学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诊断教师是否将理论创新和思维转化为长期合理的管理决策和活动。“课堂教学是一门创造性的、变革性的艺术,其中所包含的价值、精神本质和实践意义,不是直接传递给学生,而是师生讨论互动的过程。

三、结语

古诗词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语文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小学融合课程的内容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古诗的思想核心和融合课程的哲学紧密结合起来,提高语言课程学生的素养,塑造完整的人。教师要结合学生健康发展特点,塑造学生多元兴趣;教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和教育科研水平,以确保学生能够吸收古诗词的养分。

参考文献:

[1]杨雷. 《古诗类苑》诗歌分类研究[D]. 沈阳:辽宁大学,2016.

[2]李新碧. 浅论题材分类教学法在高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 高考,2018(11):100.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小学语文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