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教学一线视角下产教融合的实践与探索

2022-05-30陆滢

客联 2022年6期
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陆滢

摘 要:产教融合是近年来我国为了解决技能人才供需矛盾而提出的一条发展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的具体道路。本论文从教学一线的视角,围绕专业课堂教学提出了几个“应为”、“可为”的实践和探索方向供同行探讨,分别是:教师个人提升、课堂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整合、教学实施方法、教学标准对接、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学一线;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1]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和产业的不断发展,技能人才的供给侧和需求侧出现了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矛盾,亟需解决。为此,2014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这是国家文件中首次提到产教融合[2],同时也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在随后的几年,《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建设产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发改社会〔2019〕590号)、《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教职成〔2020〕7号)等涉及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更是为职业教育领域深化产教融合改革打入了强心剂,坚定了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步伐。本文中,笔者将以职业教育教学一线的视角来谈谈产教融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的落实落地具体方面,供同行探讨,以便寻求更加优化的措施方法。

一、教学一线教师为什么要关注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是产业与教育的深度合作,近年来作为职业教育领域的一个高频词,可能对很多职业教育一线教师来说已经耳熟能详了,但现实是,不少老师对于产教融合还只是停留在耳熟,更多的人会觉得这是学校层面的事情,跟自己的教学工作关系还不大。众所周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为产业发展输送人力资源的。而产业发展最终实现需要的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的培养当然离不开顶层设计,但最终还是需要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落实实施。如果把人才比作产品的话,教学一线教师就是这个产品最终的生产者,企业就是这个产品的使用者,现在使用者觉得这个产品不好用、不适用。“不好用”,意味着产教脱节,教之“产品”不能无缝对接为产所用,企业对于这样的“产品”,往往还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再培训才能胜任岗位,无疑增加了企业的用人成本。“不适用”,可理解为产教错位,更多地表现为“教”滞后于“产”,目前我国产业发展迅速,很多产业已经进入智能制造时代,而我们的职业教育很多还停留在传统制造时代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所幸产品的策划和设计者已经接收到了使用者反馈的这个信息,提出了改进方案,作为生产者难道无视改进方案、还是照旧生产?不根据新方案重新制定生产计划和工艺流程?不思考一下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提出:“政策目标的实现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3]产教融合是国家为了解决现实问题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是一个大的系统性政策。当然,整个执行过程需要多主体协同合作,但教学一线教师,是这个系统性政策执行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因此,有着必然的责任和义务去关注、研究和践行“产教融合”。

二、教学一线教师实践中可努力的方向

针对前文提到的“产品不好用”问题,从教学一线的角度,笔者认为至少可以围绕专业课堂教学从以下几个“应为”、“可为”的方面着手努力。关于“产品不适用”问题,将另外行文进行研究。

(一)教师个人提升方面

2019年初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4]笔者认为,积极下企业实践锻炼是教师参与落实产教融合的先要条件,是有效实施各项教学改革的源泉,也是最终让“产教融合”政策红利能产生实效、让“产品”变得“好用”的关键所在。作为“产品”的“生产者”要想改进方案、优化工艺流程、提高产品质量,必然需要深入了解“客户(使用者)”的要求,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肯定不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職业教育的教师,自身都没有企业的一线经历,谈何培养满足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教师必须实实在在地深入企业一线锻炼,去交流、去体验、去感受、去学习、去发现,为自身赋能,然后才有“东西”可以回来总结、提炼、转化,也才有可能有效地落实课堂教学改革。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是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地升级更新的,因此,下企业实践锻炼也必然需要定期进行,不可能是一劳永逸。

(二)课堂教学管理方面

课堂教学管理可以有机融入企业管理元素,如企业文化、组织管理、业绩考核、激励机制、流程管理等等,让学生在经历中感受和学习,逐渐培养综合职业素养。例如,着装,我们知道大部分企业都是要求穿着统一的工作服,因为统一的工作服不仅有美化公司形象、企业宣传的作用,更有提升凝聚力、便于人员管理、安全防护等多种作用。所以,专业实践课要求学生穿着统一的工作服,除了上述作用外,同时这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工作状态的心理暗示,便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实习实训任务中。又如,实训环境,对标企业生产环境标准进行布置,使学生进入实训室就受到来自环境的职业心理暗示。再如,组织管理,通过设置仓管员、安全员、质检员、线长等具体的企业岗位,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发挥学生的专长,提升责任感和综合职业素养。还如,业绩考核和激励机制,定期进行业绩考核,作为课程成绩的评定依据,引入激励机制,作为课程成绩的加分项。

(三)教学内容整合方面

精心选取企业典型工作任务或者产品项目,以相对完整的项目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增加课程之间的黏性和贯通性,同时体现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不断更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例如,我校引进的一个中德合作项目机电一体化师(AHK)考证项目,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就做了大胆的改革尝试,将气动机械臂这样一个完整产品糅合到传统的钳工技能训练、车工技能训练、机械装配技术、电工电子技能实训、PLC技术、气动控制技术、电气装调等多门专业实训课中,每一门专业实训课的学习,即完成产品的一个部分或者一个工艺流程,使得课程之间环环相扣。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最终可以完成一个实实在在的机电一体化产品,这个过程中可以很好地树立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培养和锻炼学生符合生产实际的综合职业能力。

(四)教学实施方法方面

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是世界公认的做得比较成功的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之一,体现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其典型的“六步教学法”(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作为一种能有效培养高素质综合职业能力技术技能人才的教学实施方法,对我们的一线专业实训教学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们可以结合国情、校情、学情,将这一教学法进行本土化转化,同时,我们需要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学中做”。

(五)教学标准对接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教学内容的呈现,还是工作任务的实施,或是考核评价等,每一个教学环节应处处体现与企业规范、职业标准的对接。例如,电器控制的技术图纸,其中的图形符号、标识、绘图规则等都应严格遵循与企业一致的标准规范文件规定,如果遇到不一致或不确定的情况,养成查阅工作手册等专业工具书或标准文件的习惯,不唯书、不唯人;任务的实施过程符合企业实际生产工艺流程;任务的考核评价标准参照企业产品质量管理要求,通过考核评价手段培养和强化质量意识等。

(六)教学资源建设方面

经过多年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相信每一位一线教师的教学资源肯定已经有了丰富的积累。但是,随着产业的更新、专业的更迭,很多教学资源都需要与时俱进地补充和更新。通过校企合作,专业教师下企业实践,一线教师可以围绕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搜集、挖掘企业最新的一手资料,作为教学资源建设的新素材,为资源建设不断添加新鮮血液,让教学资源成为“活渠”而非“死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EB/OL].[2022-4-20].http://www.moe.gov.cn.

[2] 洪凯.德国职业资格考试培训课程开发项目移植实践[J].科教导刊,2017(2):5.

[3] 肖海燕,彭虹斌.民办教育新法新政执行的调适研究--基于史密斯政策执行过程模型的分析[J].高教探索,2020(4):85-90.

[4] 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EB/OL].[2019-2-13] http://www.gov.cn/zhengce/ content/ 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猜你喜欢

产教融合职业教育
浅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高专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
“346”产教深度融合中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的作用与做法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