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022-05-30曹敏
曹敏
[摘 要]想象力是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的基础,是学生写作的重要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既是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又是时代对人才塑造的需要。教师应在阅读想象和表达想象的教学实践中,注重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想象力;语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64-03
培養学生的想象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2019年)特别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小学三个学段的作文教学目标均涉及想象方面的内容,如“写想象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等。这表明想象既是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习作内容,又是小学阶段习作发展的重要能力。统编语文教材在三年级下册的习作单元中还特别安排了想象专题训练,目的非常明确,就是希望学生能在专题学习中,学会开展想象的基本方法和策略,从而完成习作。可见,想象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实际阅读和习作指导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在阅读中感受想象
想象,在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那些充满想象的文字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想象的魅力,发现想象的路径,积累表达想象的方法,从而让他们在阅读充满想象力的课文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各种新奇的想象,在收获丰富的想象体验的同时,激发和发展自身的想象力。
(一)感知想象的生活基础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想象大多天马行空,有的甚至异想天开,这是由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所决定的。但想象习作不是凭空进行或者胡思乱想的,其“已有表象”是想象习作的基础。因此,要想有丰富多彩的想象,就必须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积累作基础,这样的想象才不至于不切实际。就想象作文而言,学生要立足生活实际,运用合理的想象和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个基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的世界,所以想象不能脱离实际。
以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一文为例,文本的想象新奇巧妙又丰富多彩,而且这些想象是有生活基础的。首先,“我”想变成一棵树的愿望与生活经历有关:“我”在树下玩得好好的,不料被妈妈喊回家吃饭,于是“我”就希望变成一棵树,因为树此时就在“我”身边,而树可以一直玩,不会被妈妈突然喊去吃饭的事情所打扰,所以“我”产生的“希望”具有生活基础。其次,作者对“我”如何变成树展开想象也源自生活:“我”发现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是因为“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多么像一棵在春天里萌芽的小树,自然充满了无边的欢乐。最后,作者对树上的鸟窝展开的想象同样与生活有关: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风一吹,它们就在枝头跳起了舞”。这些鸟窝的形状,与小学生在数学课上学习的多边形知识有关,尽管鸟窝的形状各种各样,但都有数学知识作基础。如此,学生便发现了这一文本中看似稀奇古怪的想象,其实都源自真实的生活和所学的知识。也正因为如此,文章读起来才让人既觉得新鲜有趣,又觉得这样的想象很有意思,值得玩味。
教师在和学生一起阅读与品味课文中作者丰富的想象时,要引导学生:“作者为什么这么想?如果是你,你会这么想吗?”从而在交流、讨论中,促使学生生发对想象的理解,引导学生注意想象的合理性,不至于臆想,甚至胡思乱想。
(二)积累经典的想象表达
统编语文教材在多个年级都设置了以想象为指向的习作训练,单元中包含着不少经典的想象课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课文的范例作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取独特、经典的想象表达,探索形成不同想象的方法和路径。例如,有的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绝妙的修辞手法来展开想象;有的文章联系生活实际,借助具体的画面呈现想象结果。在学生把握这些想象表达的方法和路径后,再让他们将其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实践中,从而学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想象方法和路径来表达自己的创新思维。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1课《草原》,课文在第1自然段描写草原的美丽景色时展开如下的想象:“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老舍先生在这一想象中采用了精妙的比喻,把草原上的小丘想象成一幅独特的中国画——“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置身在这样的草原上,不仅让人觉得美如画,而且使人沉浸在醉心的诗意和梦境之中,这就是想象带来的美妙感受。经过这样的提取与分析,学生懂得了此处想象的秘妙所在,即抓住“线条”和“画面”的组合,加上适当的比喻来表达。
在学生理解了作者的语言表达形式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进行即时语用训练。例如,让学生自主选择校园里的一处自己喜欢的景色,将自己习得的想象表达方法迁移运用到语言表达实践活动中去。
在学习了课文中的想象表达的基础上,学生想象的翅膀得到自由舒展。有的学生聚焦教学楼的错落有致,想象教学楼的建筑设计师可能是个曾经沉迷于搭积木的孩子,五彩斑斓、形状各异的积木赋予了设计师灵感;有的学生将校园中富有动感、灵性的色彩,想象为高明的画家巧妙地运用调色板进行的即兴创作,等等。这一切,都是学生在学习课文范例的过程中,选择“线条”和“画面”为对象,再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出的想象成果。这样的想象体现出质量上的进步和学以致用的效果。
(三)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上展开想象,除了依托生活经验、运用阅读积累,还可以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通过创设情境,营造想象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内驱力,使他们想象的翅膀得以自由舒展。这时候,教师可以利用学科间相通相融的特点展开教学。例如,当课文涉及美术方面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图画与视频展开教学;如果课文中包含有音乐方面的内容,教师可以播放相关音乐展开教学;如果课文中的感情意蕴比较深厚,教师可以利用表演和朗读等形式展开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与之适应的氛围里,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24课《火烧云》一文,文中关于火烧云形状变化的描写极具画面感。以第4自然段的讲解为例,教师教学时可以采用出示火烧云图片的方式,引导学生边观察这匹马出现时的样子,边想象这匹马接下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同时,教师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基于画面产生的想象,然后再与课文中的想象进行比较,提取课文围绕马展开想象的表达路径:马的出现—马的样子—马的变化情况—马消失了。接着,教师出示形似一匹狼对天长啸的火烧云图片,让学生参考课文表达范式展开想象,并写出想象的具体内容,互相交流时比一比谁的想象更新颖、更独特。有的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大胆的想象中,形成了这样的表达:“忽然,一匹狼走了过来。它走着走着,就昂起了头,对着前方,张开了大嘴,似乎发出了一声令人恐惧的长啸,旁边的小白兔、小狗和小猴子听到后,都纷纷跑远了。”
上述教学,教师借助图片引发学生展开想象,并通过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习得想象表达的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在阅读实践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就如一棵树撼动另一棵树、一种灵感唤醒另一种灵感一样,其意义是深远的。
二、鼓励学生自主想象
儿童的世界本身是充满想象的缤纷世界。大胆而丰富的想象,让他们的心灵世界充满乐趣,也让他们拥有了创造的潜能。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元对话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由、大胆、主动地去想象,在充分的想象中实现移情性理解和体验,在头脑风暴式的交流、讨论中,促进学生想象力的提升。
(一)在想象中感受、理解
中文作为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如果不能通过一定的方式去理解、感悟,那么,它便始终是静止的画面。而如果借助想象,它便能在学生脑海中逐漸形成生动、立体的景象,学生在感受审美愉悦的同时,能够灵动、正确地使用文字符号去表达、交流。
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教师常常会通过汉字的演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想象中记住生字新词的音、形、义。例如,一位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栽”这个生字时,引导学生想象:“最早的时候,‘戈是指刀,后来成为兵器。你们看到‘栽字,想到了什么?”学生的思维立刻活跃起来:“‘栽的上面是个‘土字,下面是个‘木字,旁边是一把刀,表示人们在地上挖一个坑,再把树苗放进去。”富有情节的想象表述,让“栽”这个字牢牢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此外,很多的文学作品也需要学生在想象中感受、理解。例如,统编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5课的《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一文,安徒生描写了五粒豌豆还在豆荚里时一片绿色、整齐坐好、温暖舒适的情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想象那美好的画面,而后走进这个静谧、美好的语境之中,体会五粒豌豆之后的遭遇。
(二)在讨论、交流中激发
丰富的阅读在给人们带来新奇感知的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们的想象力。例如,学习古诗词后,当学生看到月亮的阴晴圆缺,就想到生活中的悲欢离合;看到盛开的花儿,就会想到“花如婴儿的笑脸”这样的比喻。然而,课堂教学不应成为局限学生想象力的地方,而应成为他们思维的跑马场,让他们在自由的想象中感受阅读、表达的乐趣。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火烧云》时,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仿写活动,发现学生并不满足于课本和教师提供的云的形状,而是期待着能有自己喜欢的云朵出现。于是,笔者将想象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描述想象中的云的样子。学生立刻兴致盎然,纷纷用文字描述自己想象中的画面。一个学生写道:“大马跑着跑着,忽然,身后出现了一只小马,这只小马紧跟在大马的身后。我想,它们一定是发现了一片草原,要去尽情地饱餐一顿。”另一个学生立刻补充:“我觉得写‘身后出现了一群小马更好一点,这样队伍才壮观。”“一群马浩浩荡荡地在天空中奔跑,太有意思了!”……有情有趣的想象,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实现对文本的有效阅读,妙趣横生。
(三)在评价、激励中提升
德国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引领者、喝彩者和观众,是学生学习探究旅程中的陪伴者。课堂上,教师对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给予一句肯定、一个微笑,都会给学生极大的动力,鼓励他们将想象向更新、更美处漫溯。
例如,在一次比喻句仿写练习中,学生根据例句“爱是夏日里的一缕凉风”,仿写出“爱是冬日里的一颗暖阳”“爱是雨天里的一把小伞”。笔者给予学生充分的肯定:“你们将爱与大自然里的景物联系起来,让人感同身受,真棒!你们还能想到生活里有哪些熟悉的、有爱的味道的事物吗?”学生在教师的肯定和启发下,拓展想象的角度,“可口的面包”“清澈的绿茶”“慈祥的微笑”等仿写语句纷纷涌现出来。
“教”“学”“评”一致,让学生时刻清楚自己在课堂上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学生在有目标的阅读实践中积极思考、探究、反思,并在教师的鼓励中习得想象表达的方法,获得成功的喜悦,继而获得想象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想象力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想象的积极性,让学生放飞想象,在想象中获得阅读的个性化理解。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习作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尽可能不受束缚地展开想象,从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出发,借助评价策略提高学生想象的参与兴趣,让学生把发展想象力当成自己不断走向成功的追求!
[ 参 考 文 献 ]
[1] 谢雪芬.小学想象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2] 罗祖兵.教学想象及其生成[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9):55-61+113.
[3] 潘庆玉.富有想象力的课堂教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4] 张晓阳.想象教育论:想象教育的理论与策略体系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