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实践日:语文素养慢性养成的载体
2022-05-30吴雨蒙
吴雨蒙
[摘 要]快时代下,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让学生拥有慢性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语文实践日”以语文素养慢性养成为理念追求,以统编语文教材单元编排为开展周期,以主题性语文微课程为表现形式,具有活动性、回顾性、激励性的特点。在实施中,教师应以单元教材为生长点创设主题,以学生经验为发散点设计内容,以多元素养为聚焦点反馈评价,让语文教学在合适的时机慢下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语文实践日;语文素养;慢性养成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55-03
在社会节奏和教学成效的压力下,语文教学不知不觉加快了脚步,呈现出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特点。在处处追求高效的时代,我们更应静下心来,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放慢脚步,关注学生语文素养的慢性养成,追寻给学生更适切的学习空间的“慢语文”。借鉴在西方国家开展得较为成熟的校园文化日,结合语文课程特点及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我们将“语文实践日”引入教学中,让语文实践活动具体化,让语文教学在合适的时机慢下来,让学生在快时代下拥有慢性生长的时间和空间,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一、语文实践日内涵解析
实践日是相对于日常而言的,它蕴含着特定的文化价值,并通过多样化的形式外显出来。语文实践日是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其主题与学生的语文教材学习、时事生活紧密相连,开展形式富有趣味性、易操作性,同时需要教师、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配合参与的活动。
(一)以语文素养慢性养成为理念追求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品质与语言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急于求成,需要通过一个个阶段的学习不断熏陶、积累,给学生慢性生长的时间和空间。语文实践日旨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并且关注语文素养的发展性特征,以语文素养的慢性养成为理念追求。
(二)以统编教材单元编排为开展周期
语文教材是教师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素材,语文实践日的开展,应与教材紧密结合。统编语文教材按照主题单元编排学习内容,每个单元的一组内容都有内在联系。结合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语文实践日以教材的单元编排为开展周期。每学完一个单元,围绕本单元的内容主题,在班级开展一次语文实践日活动,一个学期开展八次左右。这样的周期安排,让语文实践日既能够巧妙地贯穿语文学习的整个过程,又不至于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度。
(三)以主题性语文微课程为表现形式
语文实践日有明确的主题。统编语文教材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语文实践日便围绕着教材的单元主题,让学生自主选择实践主题。在教材的单元大主题的范围内,设置适合本班语文实践日的小主题,既紧密结合了教材,又给了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权。
语文实践日以微课程的形式开展,即在完成整个单元的学习之后,选择一天作为语文实践日。这一天语文课前、课中、课后任务,都围绕着既定的主题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以玩的形式参与其中,在提高兴趣的同时,锻炼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语文实践日特征寻绎
在时间上,语文实践日突破了日常“课”的限制,将语文活动拓展到以“日”为单位开展;在空间上,不局限于教室,学校的操场、文化长廊、种植园等,都是开展语文实践日的好去处。区别于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语文实践日具有活动性、回顾性、激励性的特征。
(一)活动性:打破传递接受模式
语文实践日的活动形式多样,采取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的活动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内容丰富,在不同的活动主题中,采取恰当的、契合主题的活动形式,更好地凸显主题内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进行知识的学习,参与实践运用的机会较少,达不到新课标要求的“大量的语文实践”,也远远不能满足自身语言文字运用的需要。因此,语文实践日以游戏、演讲、竞赛、表演、辩论、读书会等有趣的活动形式,给学生创造语文实践的机会。
(二)回顾性:站在单元高度反馈
语文实践日能够帮助学生回顾所学知识。语文实践日以教材中的单元为周期开展,是对每个单元所学知识进行运用的重要契机;语文实践日的主题与单元具有关联性,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因此,开展好语文实践日,能够让学生从一节节零散的课上升到单元整体的高度去回顾所学,并在实践活动中对单元所学知识进行有效运用。
语文实践日能够帮助教师回顾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语文实践日通过主题活动的形式,在体验、探究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单元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不同于书面考试形式的实践检测。通过实践检测,教师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本单元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情况,分析学生近阶段的学习需要,对下一阶段的教学目标进行相应的调整。
(三)激励性:关注人文性与差异化
語文实践日注重人文关怀。日常的语文学习活动,以课堂学习的单一形式开展,主要关注知识点、能力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而轻人文性的现象。单一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被动、疲惫,忽视了语文还是一门人文性学科,理应体现人文关怀、关注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语文实践日打破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突破内容限制,有弹性地吸纳时事热点与学生的生活热点,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受语文运用的快乐。
语文实践日关注个体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组合。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每个人的发展优势、发展速度、发展高度往往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学生善于写作,有的学生长于阅读;有的学生善于书法,有的学生长于朗诵;有的学生善于倾听,有的学生长于表达……语文实践日在内容与评价上,关注学生差异化的水平与偏好,创设适应学生优势智能发展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
三、语文实践日实施策略
在语文实践日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理念,避免将活动与学生的生活割裂开,使其流于形式,办成“做给别人看”的展示性活动。无论是活动主题选择,还是内容设计与评价反馈,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倾听学生的心声,知生所想,明生所求。只有贴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的语文实践日活动,才能走进学生的心里,教育效果才能在学生的内心扎根萌芽。
(一)主题选择:以单元教材为生长点
语文教材是学生亲切、熟悉的朋友,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教师围绕单元内容寻找教育生长点,确立实践日的活动主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认识教材的另一种角度,也是对课堂学习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延伸。
从教材单元切入,单元主题、单元课文体裁、作者等内容均可以成为主题选择的来源。如在一年级完成汉语拼音单元的学习后,可开展巩固知识的“拼音宝宝日”。学生选择一个最喜欢的拼音字母,在这一天的课内或课外活动中,尽自己所能地展示所选的拼音字母,如扎含有字母造型的辫子、穿含有字母图像的衣服、用含有字母图像的文具、唱关于字母的儿歌、制作趣味拼音卡片等,以不同的方式展示所学。又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均为寓言故事,在完成这一单元的学习后,可以在班级中开展“世界寓言日”。教师鼓励学生课后广泛阅读世界寓言故事,课上举办寓言故事读书交流会,设计“寓言我来讲”“寓言我来演”“寓言我来写”等活动环节,并制作分享读书卡、命题卡,让学生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关注寓言故事与生活的联系。
(二)内容设计:以学生经验为发散点
语文实践日活动的开展,内容设计要立足学生生活、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不可凭空设计。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发散点,巧妙地将节日、季节、班级日常事件、学校开展的活动、时事热点等与语文学习相结合,构思出具有针对性、创新性的活动内容,避免生搬硬套。借鉴“先行组织者”的概念,语文实践日在围绕单元教材主题的基础上,可以从相关课程、特色文化、时事生活这几个方面丰富活动内容。
1.从相关课程迁移
学校开设的其他课程,如校本课程、道德与法治、劳技、音乐等,贴近儿童生活,符合儿童认知,是不可忽视的实践日创设资源。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动物植物”,习作主题是“我的植物朋友”。在这一单元学习后的语文实践日中,可以结合学校开设的中草药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中草药,搜集、查阅一种中草药植物的资料,制作、分享植物卡片,开展“神奇的中草药日”。在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搜集资料、观察大自然的能力。又如,六年级下册教材在最后编排了十首古诗词,可以结合音乐课程的韵律知识,开展体悟诗歌韵律美的“古诗新唱日”活动,通过文学评析、演唱经典、鉴赏互动等环节,让音乐之美促进学生对古诗之美的体悟。
2.从特色文化迁移
中外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节日文化、节气文化、饮食文化……都是开展语文实践日有趣且有底蕴的资源。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主题是“传统文化”,这个单元编排了三首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并设计了以“中华传统节日”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结合本单元主题,可开展“传统节日知多少”为主题的语文实践日活动,让学生搜集、诵读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诗歌、散文,讲一讲传统节日的故事,搜集香囊、福字、月饼等与传统节日有关的物品,写一写传统节日的记忆……在听说读写等活动中,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增强了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3.从时事生活迁移
语文实践日的开展要立足生活,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时事热点、流行节目、身边故事等,都是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的内容,把这些内容引入语文实践日中,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共有三篇文章,其中的两首诗歌想象奇妙、语言优美,适合仿写与诵读;神话故事《羿射九日》文本较长,对低年级学生来说,朗读起来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进行充分的朗读练习。因此,结合中央电视台的流行节目《朗读者》,可开展促进学生阅读、提高朗读水平的“朗读日”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类似的还有《经典咏流传》《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这些当下的流行节目不仅形式有趣,也与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等素养密切相关。结合这类节目,选择与语文学科的契合点开展语文实践日活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评价反馈:以多元素养为聚焦点
评价反馈是语文实践日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环。活动结束后,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做好评价反馈工作,使活动的影响更加深远,对学生的心灵触动更为深刻。
评价内容要以多元素养为聚焦点,如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能力、查阅资料能力、策划能力等,关注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实践日与日常语文课堂的不同之处在于,语文实践日强调实践,强调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自己去建构知识,并用适当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是要得到一个单一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因此,根据每次活动的主题内容,教师要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评价维度,不以单一指标评价学生的发展,而是充分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作用。
以多元素养为聚焦点的评价,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活动过程。在评价中,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以学生自评、互评为主,教师、家长评价为辅。评价的形式应多样化,改变传统的单一纸笔检测的评价形式,采取新颖、贴切的评价形式。如在活动前设计好“实践成果指标”,并以“摘星卡”“红花榜”“闯关卡”等贴近儿童喜好的形式呈现,使评价更具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說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实践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以生为本、关注多元的活动中,学生被快节奏牵引的焦虑得以缓解。因此,教师应智慧地开展语文实践日活动,让学生在开放、自由的实践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语文的生命力,享受生命成长的幸福。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吕淑娟.中小学语文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原则、开发与实施[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5):75-79+84.
[3] 温儒敏,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李惠瑨.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