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点对接:打开文本解读的思维通道
2022-05-30包蓓蓓
包蓓蓓
[摘 要]文本解读能力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多点对接,如对接生活认知、对接学生兴趣、对接阅读思维、对接跨学科知识、对接表达基础等,这样能让学生顺利进入文本的核心,在深度思考中形成阅读认知。这样的解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能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文本解读:多点对接;跨学科;表达基础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2)16-0028-03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师生进入文本,展开深度思考、探究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要做好引导,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文本核心。文本解读需要一定的条件,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经验等,使学生沉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深化对文本的认知。在文本解读时,教师可从学生的生活认知、阅读兴趣、学习思维、表达基础等角度展开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经验、能力等与文本形成对接融合,通过深入阅读文本,获得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对接生活认知,创设文本解读情境
语文教材选文的内容,大都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便于学生学习。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认知出发,利用多种手段展开引导,让学生对接生活认知,感知、理解文本的内涵,形成阅读感知能力。在学生深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具有思维含量的问题、媒体展示图片视频、描述故事情节、诵读示范等,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这样,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等对文本进行探究,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文时,教师先示范诵读课文,然后要求学生思考:“这些落叶有什么特点?作者将落叶比作金色的巴掌,合适吗?”学生阅读文本,很快就有了答案。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教师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中捡拾一片落叶,带回教室对其形状、特点进行观察、研究。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教师提醒学生学习作者的方法,对落叶展开形象的描绘。在描述时,多数学生会仿照文本的句式,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落叶描述得具体形象,这说明学生的学习已进入佳境。
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体验。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根据文本的特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展开深度思考,以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雨》一文时,教师进行示范诵读,并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认知介绍秋天的雨的特点。学生大多对秋天的雨有一定了解,根据自己的体验、理解进行具体描述。有的学生说,秋雨缠缠绵绵的,给人带来一丝丝凉意;有的学生说,秋雨不仅是寒凉的,还会伴随着落叶,给人的感觉是悲凉的。最后,教师总结:“秋天的雨其实很美,下面看看作者是如何描绘的。”学生随即进入文本阅读环节,对秋雨有了全新的认识。
教师要求学生或捡拾落叶进行观察研究,或根据生活体验描绘秋雨的特点,这是对接生活认知的最直接手段。學生对落叶、秋雨有一定的认知,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描绘,这给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提供了便利条件,促进了学生解读能力的提高。
二、对接学生兴趣,激发文本解读动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本解读时,教师从兴趣的角度展开引导,能让学生探究的热情高涨。游戏、竞赛、演绎、演讲、故事等形式,都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学习活动。在文本解读时,如果教师能与这些活动进行对接,就能给学生的感官带来冲击,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
学生对童话故事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在教学童话中,教师要通过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不断提高学生的解读能力。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一文时,教师引导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对课文复述虽然比较熟悉,但常常存在一些不足,他们往往不是简单地介绍就是生硬套用原文的句子。为此,教师进行引导:“复述童话故事时,要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要有语气、语调的变化,以体现不同人物的身份特点。”为给学生以直观的展示,教师进行示范,让学生找到复述的感觉。为激发学生的复述兴趣,教师还组织学生进行现场演绎活动。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点评,促进了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有效发展。
再如,与《总也倒不了的老屋》在同一单元的《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一文,故事情节很简单,但很有趣味性。学生阅读这样的故事有很高的热情。教师先组织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并在小组内展示。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在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进行考虑,以生动、形象地复述故事情节,凸显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展开复述,不仅获得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而且获得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生对演绎活动有较强的参与兴趣,教师从这个角度展开引导,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提升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童话故事有完整的情节,比较适合展开复述和演绎。而这两种方式具有游戏性,而游戏是儿童生活的内容。教师借助这样的游戏活动,引导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提高了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三、对接阅读思维,提升文本解读品质
学生个性不同、阅历不同、能力不同,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就会不同。因此,教师不仅要研读文本内容,还要根据学生的思维,寻找学生与文本思维的对接点,这是教学引导的关键所在。在教学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学情调查,根据学生阅读思维的情况进行引导,以促进学生与文本思维的对接,提升文本解读的品质。
在引导学生展开文本解读时,教师不仅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对接学生的阅读思维,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金色的草地》一文,描绘的场景很特别。但是,学生对此没有直接的感受。教学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开始观察时,教师要求学生重点观察颜色的变化,并选择适合的语言对观察的结果进行介绍。在介绍时,有的学生这样说:“草地上的蒲公英刚刚开花,那成熟的蒲公英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仿佛看到有一些蒲公英的种子在飞舞,这个场面真的很美。这些小降落伞是那样的洁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郁郁青青的草地上飞舞。如果我能够在金色的草地上欣赏蒲公英的舞蹈,那会是多么美妙的事情。”这样的介绍,是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相结合所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质疑,也能够对接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搭船的鸟》一文,教师鼓励学生自由阅读,并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进入文本核心,对文本的情节进行梳理和思考,提出不少的问题。如,“鸟为什么要搭船?鸟这样大胆地和人接近,说明什么问题?作者详细地描写搭船的小鸟,说明小鸟和人会有各种互动。你能根据想象,画出这样的鸟吗?”对这些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逐渐深入。
在文本解读中,教师要求学生进行观察、提出自己的问题,这能触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深入文本当中,获得对文本的深刻感知、体验。这样的阅读,学生的阅读思维被彻底激活,他们深入思考探究、吸收内化,从而获得了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对接跨学科,拓展文本解读维度
语文教材的不少文本包含多个学科的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为此,教学时,教师要从跨学科的角度展开引导,让学生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展开思考,或者借助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进行探索,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视角,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语文学科和科学、道德与法治、综合实践活动、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都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在文本解读时,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引导,让学生整合不同的学科内容,分析、解读文本。
例如,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大自然的声音》一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自然界的声音,这些内容与科学学科有一定联系。在学生掌握文本内容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自然界中有很多声音都非常美妙,课文只是介绍了其中的三种。请大家走进大自然,找一找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声音。如果让你模拟这些声音,你会怎样展示呢?”听说要模拟自然界的声音,学生顿时兴奋起来。因为自然界的声音很多,搜集自然不是问题,如何模拟才是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
在教学同是第七单元的《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时,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然后提出这样的阅读学习任务:“这篇课文介绍了大自然中的许多景物。你对朝雾、树林、飞鸟等进行过观察吗?特别是早晨的鸟,它会做些什么?请大家利用早上的时间,观察一下;也可以借助网络,对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的了解。”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观察、搜集资料,理解了相关的知识。教学中,教师借助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而且让学生的观察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等都得到了提高。
教师设计的搜集自然界声音、现象等内容,与科学学科整合起来,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很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的模拟声音这一环节,学生特别感兴趣,因为这一展示具有游戏性,能满足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
五、对接表达基础,促进文本解读内化
读写结合是文本解读的重要环节,能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全面提高。在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读写任务设计,组织读写活动,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内化。“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是读写关系的真实写照。教师要对学生读写认知基础进行客观评估,并根据文本的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等提出读写任务,引导学生展开读写活动,在表达实践中发展阅读能力。
例如,教学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在与学生一起研读文本内容后,教师给学生提出读写任务:“请大家观看关于西沙群岛的纪录片,抓住其中难忘的画面,借鉴文本的写法,生动地介绍西沙群岛的优美风景。”学生开始观看视频,教师不时给予提示,要求学生注意一些关键点。在观看视频后,学生根据视频内容,展开读写实践;教师跟进指导,确保读写活动的顺利展开。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挑选一些精彩的描写片段,在班级内朗读,要求学生进行点评。有的學生重点描绘西沙的海水,有的学生对西沙守礁战士进行重点描写,还有的学生选择西沙的鱼进行介绍。这样的读写活动,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刻。
与《富饶的西沙群岛》在同一单元的《海滨小城》是一篇小品文,语言精妙,非常适合学生进行语言鉴赏活动。教学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深入阅读,画出精美的语言,进行语言鉴赏。有个学生画出“帆船上的渔民,军舰上的战士,他们的脸和胳臂也镀上了一层金黄色”这一句,觉得它写得好。这句话的关键词是“镀”这个动词,它将朝阳的光芒进行动态描绘,充满了无限的生机,给人带来了温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体会,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体会句子的画面感。最后,教师出示一张学生上午在校园活动的照片,要求学生按照课文的句子进行仿写。这样,能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更深刻、更透彻。
读写结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通过阅读、分析、仿写、展示等,学生能深入文本,理解作者的表达思路、语言特点,从而获得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何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核心,这是教师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基础、阅读心理、阅读能力等,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方法,找到阅读的支点,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让学生理解、领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获得阅读能力的全面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查月冬.“立体思维”在小学语文解读文本中的运用[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112-113.
[2] 武金凤.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及教学路径探赜[J].新课程研究,2020(31):48-50.
[3] 王秀娟.叙事性文本解读的多元发掘[J].学苑教育,2020(26):55-56.
(责编 韦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