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逻辑、困境及路径

2022-05-30陈静

河南教育·高教 2022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

摘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举措。当下,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已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但高职院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仍面临着种种困境。本研究通过分析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及课程思政融入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困境,为高职院校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可行性路径,以期有所裨益。

关键词:影视创作;课程思政;沉浸式教学

2017年12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纲要》既对课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当下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高职院校专业类课程将“真”作为教学重点,力求学生掌握专业内容的“真本领”与“真技巧”,思政内容则蕴含了德育、美育内容,是一种善与美的表达,两者结合能推动专业课课程向弘扬真善美的高度统一进行再建设。

当下,知识领域的“真”如何融合思政内容的善与美,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与亮点。影视创作类课程具体分为文字创作型课程与作品创作型课程,其内涵本质是创作者意识的具体表达。做好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融入,对培养合格的文艺、新闻工作者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的生成逻辑

影视创作类课程包含剧本创作、电视专题片创作、纪录片创作、影视短片创作、影视后期剪辑等课程,此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深刻的思想性,学生在此类课程中创作的作品可直接反映出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价值观。课程思政融入影视创作类课程不仅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还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必要性。

(一)塑造中国人物的文化积淀

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将主流价值观寓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视创作类课程以内容创作为核心,以创作技巧为特色,其作品中的人物塑造、内容表达体现着学生的“三观”,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在创作初期就树立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创作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创作要“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教师通过课程思政内容带领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改革开放对中国的影响,从微观层面了解不同时期人民的生活变化,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国家历史的理解,引导学生在影视创作过程中倾听人民的心声、关切人民的需求、塑造与时代精神相符的人物形象。当下,影视专业学生的作品内容大多聚焦于个体的生活经验,对社会的思考很有限。个别学生在塑造人物时,严重脱离实际,背离主流价值观,存在意识形态上的风险。鉴于此,全面推进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将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课程思政内容融入教学迫在眉睫。

(二)讲好中国故事的现实需要

讲好中国故事,必须了解现实的中国。影视创作类课程要想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生活环境中创作出符合当下价值体系的作品,课程思政内容是非常关键的抓手。2021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開拓文艺新境界;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殷切希望,这也是影视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从影视叙事发展的角度讲,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容表达。当前,讲好中国老百姓的故事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正能量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责任奉献、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从而激发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具体创作的热情,强化学生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的责任担当。

(三)成为合格的文艺、新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

影视类专业学生未来可能成为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其职业素养影响着作品质量。要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就需要帮助学生在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的同时提高自身职业素养。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的弊端,这就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职业素养与岗位不匹配的问题。培养合格的文艺工作者、新闻工作者是影视创作类课程的重要目标,影视创作类课程蕴含丰富的德育、美育元素,可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价值支撑。具体而言,影视创作类课程在引导学生选择话题时,应着重分析当下具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意义非凡的事件,这些案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时代党的形象和国家形象,增强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学生的“四个自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艺作品与新闻作品成为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真实表达,也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美好蓝图的具体展现。思政内容融入影视创作类课程,可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二、课程思政融入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困境

笔者向500名影视创作类专业学生发放关于课程思政的调查问卷,收回453份。问卷显示,56.3%的学生表示进行作品创作时,主要关注友情故事;70.4%的学生表示在创作的过程中,没有将思政内容融入作品中;关于“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创作内容,16.8%的学生认为太难了、无法驾驭,61.6%的学生认为没有找到好的切入口,38.6%的学生认为对正能量事件不够了解,44.8%的学生认为无法对核心人物进行采访,导致自己对这类题材没能很好地进行创作。

影视创作类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创作技巧,还要帮助学生提升作品的内容价值。笔者通过对调查问卷、学生作业的综合分析与研判,认为当前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创作类课程体系完整,课程设计难体现

教师是全面推动课程思政的主体,教师的意愿和参与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政融入影视创作课程的效果。影视创作类课程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近年经过大量的课程实践,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影视人才。在此基础上,优化原有教学计划,完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和教案评价制度需要教师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

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多数教师课程思政建设意愿不强,从而使得课程设计无法充分体现具体思政内容向创作内容的转化,学生也无法在学习阶段树立创作意识。例如,后期剪辑、特效制作、演播室创作等课程,融不融入思政内容,在短期的教育中看不出太大的差距。部分教师认为影视创作类课程“工具”与“技巧”已经是相当有难度的内容了,学好这些就要消耗学生不少的精力,如果再加上课程思政内容,不一定对核心知识的学习有帮助。同时,部分教师有融入课程思政内容的意识,但缺乏从实际教学内容中挖掘德育、美育元素的能力,因而在课程设计中不能体现本专业与思政内容的直接关系,导致专业与思政“两张皮”,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欠佳。

(二)教学资源有限,课程思政创作难度较大

影视创作类课程融入思政内容,学生需要直接反馈在作品中。在节目策划、剧本创作等课程中,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可以通过作品体现,但高难度的短片拍摄、后期剪辑等课程,则需要更多硬件资源来支撑。以电视专题片创作课程为例,前期理论课程部分,教师可以引入焦裕禄的故事,向学生讲解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战天斗地,与“三害”作斗争的事例,学生可以顺利完成专题片的策划文案。然而,到了具体拍摄阶段,高职院校目前建设的摄影棚无法搭建与还原需要的场景,因此学生也无法完成对焦裕禄生活、工作场景的拍摄。

此外,在电视专题片创作、电视新闻节目创作、演播室节目创作等课程中,许多思政内容需要通过对当事人进行采访的方式获取。以红旗渠精神为例,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没有对当地百姓的采访,整个作品就会显得空洞无物。然而,依靠高职院校现有的资源与学生自身的资源,很难实现对关键人物的采访。

(三)学生获得感低,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学生群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对象和中心,学生对思政内容的获得感直接反映课程思政建设成效。问卷显示,55.5%的学生愿意在自己的创作中加入红色文化、英雄人物、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对学生作品的调研发现,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德育、美育、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偏小。一方面,学生对思政内容中提到的人、事、物的认识停留在表象,无法感同身受,进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创作;另一方面,学生的认知与其技术水平不匹配,高层次的认知没有更高的技术水平进行表达,学生没有获得感,久而久之,部分学生会认为此类内容的创作难度大,不愿再创作。

三、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的建设路径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践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现实困难。针对教师意愿不强的现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该出台相应的评价机制,激发教师的创造性,鼓励教师挖掘热点事件中的思政内容,培养教师设计“动态教案”的意识,分阶段完善思政内容对专业课的补充。同时,针对教学资源与学生获得感的困境,笔者结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关要求,提出以下建议,以期对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一)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建设要根据创作类课程的特点和思政内容的特点对课程进行重新设计。相比其他专业,影视创作类课程要求学生对思政内容的掌握要更深入。基于此,教师可以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1.以主题辩论为重点。影视创作类课程中有关策划、剧本创作等课程,可采取主题辩论的模式,引导学生对红色精神、伟大实践、个人奋斗等内容的创作方式进行深度分析,启发学生对具体人物、具体事件进行表达形式的创新。小组辩论的模式既让学生加深了对专业技巧的理解,又让学生深刻体会了思政内容的内涵,二者相辅相成、交融互渗,能够产生和谐育人的协同效应。

2.以作品展播为抓手。影视创作类课程提高学习成效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交流与沟通。以往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学生作品大多以与教师交流为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加大学生作品的展播次数,可以帮助学生交流创作心得,取长补短。展播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思政内容的认识,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将思政内容融入作品的创作能力。

(二)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课堂

在打造沉浸式和体验式课堂的过程中,学生能够真正了解历史、感受历史,在轻松的互动中得到教育,体会到理想信念、爱国主义、艰苦奋斗、集体主义。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要想深入人心,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深入生活。笔者提出以下沉浸式教学的具体建议。

1.采访当事人。思政内容中的许多人和事,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创作对象。教师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帮助学生联系到当事人,让学生体会采访当事人的真实感受,从而增强学生的专业自信。同时,对采访对象的一对一采访,能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先进人物的精神面貌。这不仅对学生的创作是一种促进,对学生的思想成长也是一种激励。

2.参观红色教育基地。以河南为例,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以及新时期的“三平”精神,都能成为影视创作类课程的思政元素。影视创作类课程的实训基地选择红色教育基地,可以让学生挖掘红色人物的感人事迹,身临其境感悟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

(三)完善多级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作热情

课程思政需要制定完整的评价体系才能够倒逼课堂教学的改革。优化评价激励制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因此,笔者结合实践教学,对完善评价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1.校内专业课教师集体评价。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内容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智慧,也是学生创作智慧的集中体现,因此需要同专业的教师共同进行评价,以便完善对学生的具体指导。“一课多师评价”模式能够展现不同理解的集体智慧,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

2.短视频平台评价。影视作品具有天然的宣传功能,学生创作的作品经专业教师审核无误后可上传至互联网平台上进行展播。在此过程中,学生与教师都可以观察作品在互联网平台上的展播情况。网民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后期的课程思政建设指明方向,也能让教师从多种角度审视课程思政内容,从而进行调整。

3.专题型比赛评价。当下,大学生微电影节等专题型比赛数不胜数,教师鼓励学生参赛,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横向比较,让学生在同等条件下,感悟其他学生作品的创作内涵。这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创作态度,扩大课程思政的积极效应。

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要将教育的育人使命从知识维度和能力维度升华到价值维度。影视创作类课程有其特殊性,其课程思政建设要具体落实到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只有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不断挖掘影视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形成协同效应,从而实现价值引领和以文化人的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王炳林,张泰城.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发展报告(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周翊,范存辉,刘向君.“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地学学科为例[J].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

责编:初 心

基金项目:2022年度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经费资助项目“5G应用背景下影视创作类课程思政路径探究”(编号:XJ2021017)

作者简介:陈静(1991— ),女,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
高校思政课程的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专企融合”模式下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研究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