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韵生动”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表现
2022-05-30周月
摘 要:在传统的中国画的品鉴中,都是把精神性放在首位,把技巧性放在第二位,这并不是说中国画家不善于造型创作,而是更加在意造型创作之外的精神创作,更倾向于绘画带给人们的精神方面的享受和愉悦。也正是因为这样独特的审美观,中国画家创作了很多独特的艺术绘画作品。结合“六法”对“气韵生动”在工笔花鸟画创作中的体现进行分析,以促进当代绘画创新发展。
关键词:“气韵生动”;花鸟画;工笔
“六法”出自我国第一部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书中说:“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在“六法”当中,第一位便是“气韵生动”,其余的五种方法都是用来体现“气韵生动”的。“六法”也被后代的绘画家、品画家所推崇,被评为品画的基本准则和标准,而“气韵生动”也成为一幅画的精髓所在,这不仅仅是绘画创作者的目标,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令人高兴的是,这个体系已经延续了千年。
在中国画的创作中,有工笔和写意两种手法,这两种手法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的。所谓的双钩渲染与直写形状其实也就是在理解了这两种手法之后的创作,但无论最终呈现的形态如何,能够与创作者的精神相融合才是创作的最高境界,这就是“六法”之首“气韵生动”。那么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气韵生动”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一、题材方面的选择和凝练
中国花鸟画的表达目的并不是客观的,它与生活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也可以说是一种审美的距离,它是一种基于现实的审美技巧(图1)。俗话说,距离才能产生美,清代学者张潮的《幽梦影》提到:“景有言之极幽而实萧索者,烟雨也;境有言之极雅而实难堪者,贫病也;声有言之极韵而实粗鄙者,卖花声也。”实际上,我们只有隔着距离才能感受到美,距离本身就弥补了美中不足的地方。烟雨看似是幽美的景色,但实际上是萧索的;清贫和疾病极为闲雅,却让人难以忍受;卖花声极有韵味,但实际上带有些许粗鄙。因此在进行花鸟画创作时,要注意对象的选择,要围绕文学典籍当中富有美好意义的对象进行绘画,与现实生活保持一定的距离,独立于现实之外,从而更好地承担起抒情和表达情感的责任。也就是说,那些能够抒发心境又被文学典籍赋予了美好意义的对象才是绘画的范围,而那些粗鄙、庸俗的就被排除在外,这一点与西方绘画注重写实的风格大为不同,这也是中国绘画的独特之处。
(一)与文学相融合,产生审美距离
只有隔着距离才能产生美,距离本身就能够对一切事物进行美化,而这种距离又并非是时间距离或者是空间距离,而是心理的距离,这种心理距离能够与文学作品相融合,产生美的体验。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就曾感叹屈原未将桂花收纳进花草绘画的名录当中,于是写出“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这样的诗句来表达遗憾,而深层次的原因是桂花被赋予的文学意义并不强,这就充分说明了文学与绘画对象的关系。因此,在工笔花鸟画的选题中,并不是所有的花鸟都能被当成绘画的对象,而是需要与文学典籍作品产生一定的联系才能入选,只有选择美好的对象,才能为“气韵生动”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使文学与绘画对象成就作者独一无二的创作风格,就比如看到菊花会想起陶渊明,从而创作出更加具有美感的绘画作品。
(二)将物拟人化,凸显生动性
在中国古代,人们通常将“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同时也将人比作物,这种物我相融更增添了绘画作品的趣味性和深意。工笔花鸟绘画也遵循这样的规律,以物我相融的选题体现作品的“气韵生动”。例如苏东坡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便是把竹子拟人化。君子與竹子相伴,更能增添文人的气质,这也成为一种审美的特点。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也遵循这样的规律,在选题上比较注重物我的关系,也就是说不美丽、不雅观、不合适的对象一律被排除在绘画对象之外,在选择创作的对象时,往往更加关注绘画技巧之外的意象,也就是人物与物体之间的关系。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也经常巧妙地运用物我的关系,例如苏轼“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里的花已经不单单只是花,它被作者赋予了意义和情感,它甚至是作者的朋友、作者的知己,因此被创作和描绘的对象已经不单单只是物体和人物这样简单的参照关系,而是被赋予了更加深层的含义。
二、画家主观的表达与绘画对象的比拟
古代文人多将“神会”作为评判一幅画的标准,也就是说,要做到形似是很容易的,但要做到神似就非常难了。此外,“神会”还指一幅画的生动性,是一幅画最精髓的部分。对于形象的描绘只追求准确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强调主观意动的凝练以及绘画整体的协调性,苏轼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就曾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由此可以看出,苏轼对于意象的追求是非常高的。那么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又是如何将作者的表达意图与物体形态相结合进而达到“气韵生动”这一境界的呢?
(一)善于对物体形态的美进行提炼和美化
工笔花鸟画的主要创作方式是双钩色彩填充。对于注重意象的绘画来说,其形象的创作已经比较真实具体,但与实际的物体形式仍有很大不同。观赏者看到的绘画对象其实是作者经过主观意识构思后创作的,例如在黄筌的写生稿《写生珍禽图卷》中,鸟类的形态与姿态与现实生活中所见的鸟类并没有差别,但是通过仔细的观察会发现,画中的鸟的大小与实际生活当中的鸟类的大小还是有所区别的,并且鸟类的羽毛是经过艺术化处理的,鸟类脚趾的形态并没有全然勾勒出,而是进行了虚化。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强整幅绘画作品的协调性,究其原因,就是要摆脱一定程度的形态相似性,看似与客观对象不同,但从绘画的整体表现来看,可以展现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平衡艺术表现力,达到生动的和谐。
(二)适度对物体的形态进行夸张化处理
中国画中的工笔描绘属于经典的绘画方法,即阴影的复杂色彩不是通过透明的渲染而简单地产生色彩融合,这是一种在形态表达上具有高度严谨性的表达形式,其对于描绘对象的处理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比如对于形态的夸张化处理,通过突出绘画的主体来实现绘画对象的生动性。南宋赵希鹄在《洞天清录》中就曾提出“画忌如印”,即绘画并不是对现实的简单复印。如今在照相机普及的时代,绘画的生动性也变得更加重要,而这种对绘画主体夸张化的绘画方式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当中也有所体现,例如在作品《出水芙蓉图》中,作者有意地放大了荷花在画中的位置,突出荷花在画幅当中的主体地位,对于荷叶的描绘则是有意识地进行了缩小,以便于更好地突出其陪衬的作用。在这样的艺术处理下,整幅绘画的画面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加生动有趣。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对于花与叶子的处理方法也大多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增加主体部分在画中的占比来突出主要部分,充分体现画面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三)细节描绘,层次分明
与西方绘画不同,中国画不表现定向光,不依赖光源方向的变化来形成空间体积,而是在结构受光影响后用凹凸变化来表达体积。在西方绘画中,在定向光的影响下,主体和背景依靠真实和虚拟来完成空间塑造,尤其是虚拟现实的轮廓边缘是空间体现的重要象征。但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中,前后空间的表达不是依靠光线的清晰度和虚化度来完成的,而是根据被看到前后物体的细节来完成的,也就是说,主体之间的结构化关系较多,而子结构中的结构化关系较少。因此,形态空间关系是由描绘的深度来完成的,当然这也是主观处理的行为结果。
三、将气韵运用于笔墨当中
韵律贯穿了绘画构思和表达的整个过程,最终在笔墨中实现,这些都是从笔墨中诞生的,由笔而生。笔墨是气韵表达的基本方式,是国画最基本的技术要求,也是判断作品水平的基本要素,其中水墨的气韵相对容易理解,但笔端气韵的体现是比较罕见的。在用画笔画花鸟时,主要有两种技术表现形式,即线条和墨水,其中“用笔的骨法”是主要的,其与创作者的感受、品质、审美经验和用笔的力量融为一体。创作者只有在纸上经过数千次的练习,才能画出高质量的线条。工笔花鸟画中的线条,并不是勾勒物体轮廓的纯线条,而是从内到外出现的勾勒绘画对象内部骨架的结构线条,使物体具有最基本的“形状”。而正是有整个图像骨架的支撑,才使得作品具有特殊的美感。对于花鸟画颜色的渲染,要根据绘画对象的特点以及画面的需求、作者自身的情感表达需求来斟酌用色,以便于选择更加合适的颜色来充分表达作品的主题和作者本身的情感。工笔花鸟画的创作风格有多种,而细微差别是画家传达内在情感的媒介,可以从视觉角度快速触动观众的内心,激发其情感体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从而进行情感传递和交流。
(一)用笔方式与描绘对象相契合
在工笔花鸟画中,树枝、树叶和花卉是绘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鸟在其中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而树枝、树叶和花卉从面积上来看则是占据主体的部分,从图画布置的角度来看,其决定了图像的动态方向。因此,枝叶是整幅画的精髓所在,蕴含着创作者的情感。而在客观的真实世界中,花卉枝叶的形态是千姿百态、多种多样的,如果在进行描绘时只考虑枝叶的形状而忽略了形态,那么整幅画只能是单一的,不富有变化性,自然也就缺乏生动性。只有充分将形状与形态相融合,才能更好地体现物体的神态。因此,在用笔的方式上要有所选择,什么时候该轻和什么时候该重都是需要取舍的。
(二)用笔方式与描绘对象的动势相契合
优秀的工笔花鸟画,不仅仅是简单的花、叶、鸟的结合,而且还要反映不同状态的花鸟关系,同时借助图像,形成画面之外的意义,产生独特的审美追求。其中,创作对象给人的动态印象是体现画面活力的关键,例如,松树的硬度、竹子的挺拔度、梅花的苍劲、兰花的柔弱等都随着笔的变化而变化,而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法,能够使画出来的物象更自然。
(三)认识色彩的客观性
在色彩理解方面,与中国画相比,西方绘画一直被认为是色彩科学的典范。但是,工笔花鸟画中的色彩认知,绝不是“六法”中“与阶级同色”的内在色彩概念,而是包含着目标的色彩认知。所谓的“彩绘有泽”其实也就是说,色彩效果要湿润、协调、清晰。
(四)认识色彩的主观性
中国画的创作受道家文化的影响,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无胜有,对自然元素的追求超越了对于色彩华丽的追求。色彩绘画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大多具有较弱的色调对比,而轻盈的色调布局,更能营造出忧郁、优雅的色彩印象。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当中,粉彩法和淡彩法可以很好地诠释这种主观的色彩配比,再充分结合创作者的审美追求,将客观的色彩配比转变为主观的色彩审美追求,从而实现色彩表达的活泼性。因此,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色彩是中国画的色彩概念,这种色彩归纳是在客观色彩理解基础上的细化和组合。
四、结语
“气韵生动”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六法”创作技巧也是相互融合、缺一不可的。在工笔花鸟画的创作当中,主要通过题材方面的选择与凝练、对绘画对象的比拟以及笔墨的创造来体现“气韵生动”。工笔花鸟画在创作中也注重写意,注重对创作者情感的表达。它是多种元素的综合,并不是简单的元素叠加,创作者需要在选题、造型、用笔和意象的选取上下足功夫,从而使得整幅工笔花鸟画“气韵生动”。
参考文献:
[1]俞建华.中国古代画论精读[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0.
[2]邓以蛰.邓以蛰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胡家祥.“氣韵”探幽[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17-22,66.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5.
[5]姜今.中国花鸟画发展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1.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
周月,哈尔滨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画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