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2022-05-30桑春国
桑春国
[摘 要] 每个班级都存在一些智力正常却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统称他们为“学困生”. 学困生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长期受到内因与外因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久而久之恶性循环形成的. 文章以“有理数的混合运算(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为例,从精心备课、分解难点、人文关怀三方面阐述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关键词] 学困生;成因分析;转化策略
“学困生”是指认知水平与品格等偏离常规的那部分学生,他们往往因智力尚未被开发而无法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达不到教纲的基本要求[1]. 这些学生在学习上不愿动脑、动口,回避难题,呈现出典型的思维惰性特征. 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若采取有效的补救方法,便能达到较好的矫治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主要表现在规避需要思考的问题上. 作为教师,可从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出发,根据问题的根源制订转化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逐渐摘掉“学困生”的头衔.
成因分析
1. 内因
学困生的共性特征是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怕思考,抄作业等. 有些学生因考试屡战屡败而出现严重的自卑心理,觉得自己怎么学都不会,久而久之对数学学科失去信心,心理变得尤为敏感,甘愿成为班级的“底层”人员.
这些学生屡考屡败的真正原因并非是智力水平不足,而是学习方法与习惯不当或对教师有较强的依赖性造成的. 他们的主要问题表现在缺乏预习习惯,上课又不能认真听讲,课后作业草草了事,遇到稍有难度的问题表现出懒得思考、退避三舍,就等教师讲解等. 因缺乏进取与斗志的学习态度导致了他们的学习习惯与能力越来越差,形成恶性循环.
2. 外因
家庭和社会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调查发现,单亲、父母常年生病或离异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偏差,表现在人际关系紧张与学习障碍等方面;而一些沉迷于网络游戏或不良影视作品中的学生,呈现出较强的网瘾,表现出厌学、烦躁、弃学等现象.
也有些学生因没有做好小学与初中的学习衔接工作,出现知识的断链. 面对初中数学内容的大幅度增加与难度的加大,这些学生出现疲于应付作业,不能及时消化等症状. 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越积越多,学习负担愈发加重,最后因不堪重负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转化策略
1. 精心备课
课堂教学的成败与教师的备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新课标引领下的数学备课并非简单地研究教材,备好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即可,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与思维特点等做好“备学生”的工作,只有落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教学内容,才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形成良好的教学效果[2]. 特别是对于学困生而言,符合他们认知的教学活动,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参与性.
案例:“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教学
本节课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一位教师先设计了一份导学案,通过学生的初步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其中有两道计算如下:
计算:(1)5×(3-1-3+4);(2)36×
+
-.
生1:对于(1),原式=5×(2-3+4)=5×(-1+4)=5×3=15.
生2:对于(2),原式=36×
+
-=36×
-=36×=25.
师:你们觉得这两位同学的计算方法对不对?
生3:对.
师:他们的这种计算方法有没有使用乘法分配律?
生4:没有用到.
师: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乘法分配律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计算,请大家从这个角度进行思考.
(板书乘法分配律)
本教学片段,教师首先让学生自主预习导学案,并做相关练习,并提出课堂重点. 而学生在自主计算时,并没有考虑使用乘法分配律,只是根据以往的常规思维,先计算括号内的. 此时,教师一味地强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乘法分配律,并没有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更没有达到预期的预习目标. 因此,在上课之前,教师不仅要备好教学内容,还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备学生”,只有完全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学的突破.
本导学案中计算的第一题,学生受惯性思维的驱使,会习惯性的先计算括号内的式子,再计算括号外的内容,这种计算方式无可厚非. 但对于第二题来说,则不是最简单的,而且与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没有什么关系. 出现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在备课环节没有做好充足的预设,使得学生忽略了乘法分配律的使用,导致学生依然按照思维定式的计算方法,先算括号内,再算括号外的.
由此可见,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只有在精心備课的基础上,才能在以不变应万变中达成预期教学目标,实现教学相长.
2. 分解难点
每节课都有相应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内容,于学困生而言,教学难点是他们的软肋. 一些学困生每次遇到教学难点就退避三舍,从心理上产生畏惧感,打心眼里认为自己肯定学不会,从而导致新知建构的障碍,长此以往则无法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3]. 其实,教学难点对学生知识的积累与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为了促进学困生更好的突破教学难点,笔者认为将教学重点或难点内容进行合理的分解,即将复杂的问题拆分成多个学生容易接受的简单问题,或拆解成难度呈阶梯状逐层递进的问题进行教学,能让学困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渗透中掌握难点,建立学习的信心. 如上述两道计算题,我们可将教学过程作以下调整:
师:大家观察这两道计算题,你们会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
生1:我会先计算括号内的式子,然后再计算括号外的.
師:看来你对运算法则掌握得不错,有没有同学能想出其他计算方法?
生2:直接拆括号,第一题将5分别与括号内的数字逐个相乘.
师:大家觉得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3:我觉得这样使得计算变得更加繁杂了.
师:那我们来观察第二个式子36×
+
-,这个式子用哪位同学的计算方法更便捷?
生4:这个式子更适合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师:也就是说5×(3-1-3+4)更适合先计算括号内的,而36×
+
-更适合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对吗?为什么?
生5:第一题括号内的数字比较小,很容易计算;第二题括号内都是分数,不容易计算,而且各个分数的分母都能与36进行约分,因此更适合用乘法分配律来进行计算.
师:非常好!现在请大家将第二个式子进行计算.
生6:原式=36×+36×+36×
-=30+4-9=25.
经调整过的教学过程,教师先引导学生将两个式子进行对比,让学生在比较中择优选择计算方法. 该过程不仅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还让学生充分感知了思维碰撞的过程,使得学生自主获得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计算方法的能力,在无形中就达成了本节课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的教学任务.
本教学方案的执行,很显然,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有着充分的认识,对于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障碍已经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在引导过程中就有意识地将知识难点逐步分解成学生所熟悉的一个个小模块,使得学生在探索中突破教学难点,获得成长.
3. 人文关怀
从学困生形成原因来看,他们或有复杂的家庭背景,或有较明显的自卑心理等. 这些成因导致了他们在学习中的接受能力与反应速度要相对慢半拍,尤其是遇到一些学习障碍时会呈现出敏感、脆弱的心理状态.
对于上课开小差,不好好听讲的学生,教师可有意识地向他们渗透积极的人生理想教育;对于一些自卑心理严重,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学生,教师可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与鼓励,尽可能给予更多积极的评价,以帮助他们获得良好的学习方法,并树立学习的信心;对于一些头脑灵活,习惯差的学生,教师可多加关注,通过家校联通共同帮助促进其成长.
总之,作为教师,不仅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动态,多与他们沟通,还要分析他们出现各种问题的根源,并根据内因与外因及时调整教学方式,让他们在更多的关怀与爱护中逐渐增强数学学习的勇气与信心.
参考文献:
[1]李玉苓. 提高初中数学学困生学习效率的实践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1.
[2]杨光. 对数学备课弊端的思考[J]. 教学与管理,2006(12):76-77.
[3]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