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期待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艺术是什么样的?
2022-05-30
艺术教材是艺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艺术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各项要求……
坚持育人导向,精选内容素材,优化组织结构,彰显艺术特色,丰富教材形态。
李滢 中国美术出版总社副总编辑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人民美术出版社(简称“人美社”)对教材编写高度重视,教育出版也是社里最重要的板块。课标正式颁布之后,人美社继续组织编写团队,包括课标专家、各省市骨干教研员和经验丰富的一线教师深入学习、研读、领会艺术新课标精神,从研究进入到编写阶段,以期呈现一套符合国家要求的、受师生欢迎并能体现人美特色的新时代的艺术教材。
人美社在教材编写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1951年,在毛泽东主席的亲自提议下,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社名。建社70年来,始终不忘初心,承担着向全民族普及美育、提高艺术素养的责任,收获了新中国教材出版史上的多项第一,包括:
1978年,受教育部委托,研发并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套小学美术教科书。
1981年,出版新中国成立后经教育部审定的第一套统编全国中小学美术教材,具有划时代意义。
1983年,出版新中国第一套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材,填补了中师教育没有教材的空白。
1987年,出版第一套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普及版美术课本,保障了九年义务教育按计划在全国推行。
1996年,出版经国家教委审定的第一套高级中学美术教材。
2001年,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全国版和北京版义务教育美术教材,成为全国唯一同时拥有两套美术教材的出版单位。
2004年,出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册)。
2021年,新版高中美术教科书美术鉴赏、中国书画荣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奖,人美社成为获奖数量最多的美术出版单位。
2021年,出版全国第一套中小学《美育》教材,带领学生在“美”中体验生命的情感。
通过对艺术新课标的学习,我认为主要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强调对学生素养的培养,艺术新课标要求我们始终做到眼中有人,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三有新人为目标。因此,选取最有利于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学科知识和内容,最终落实到对人的培养上,这一点至关重要。
二是五育并举,学科综合,强调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融合包括不同学科的融合即跨学科学习、与姊妹艺术的融合及学科内部的融合,强调围绕主题展开项目制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融合或者说课程综合,是艺术新课标主要的变化或亮点之一。从艺术课程的设置上,我们要抓住美术这条主线,处理好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的关系,做到有机融合,要融得顺理成章、入情入理、内化于心。
三是以人為本,以用带学,强调从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出发,从学以致用提升到以用带学,也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知道为什么学,学了会用,并且一生受益,而不是盲目地学。
在2021年10月人民美术出版社举办的教材编写研讨会上,周伟社长对教材编写提出明确要求,要做到四个满意,即让党和政府满意,让老师满意,让学生满意,让以家长为主体的社会满意。
于是在此次教材编写过程中,编写团队始终在思考:人美教材是什么样子的?
在启动这次教材编写之前,也就是2021年9月26日,正值人民美术出版社建社7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宣传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到人美社视察,在讲话中肯定了人美社在丰富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精神生活,包括对我们的美学教育、美育的养成方面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做出明确指示,要求“在新时代,我们人美要更好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好地有高尚的、精致的、独到的美学追求,创作更多人民群众喜欢的、有教育意义和引导功能、学习功能的好的作品”。因此这一次的教材编写,落实好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指示,落实好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高尚的、精致的、独到的美学追求”这一要求,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贯彻落实教育部新课标精神,彰显“中正大雅、朴真至美”的人美精神,就是我们人美版新的义教教材要呈现出的精神面貌。
以高尚的品格铸教材之魂。教材是国家事权,承载国家意志,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内容上,教材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帮助学生认识包括美术学科在内的艺术学科在传承三种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体现艺术教育在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中的独特价值,在导向树立、价值观引领方面,坚守高尚的品格,体现国家教材应有的中国精神。因此,在内容选取和规划中外作品比例上,一是要体现经典性,选择符合要求的传世佳作;二是要合理分配中外作品所占比例,大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同时体现国际视野。
以精致的内容筑专业之基。精致的,我理解就是符合逻辑、大方大气的。体现在教材编写上,一是学科逻辑要清晰、科学、抓住重点,理清点和面的关系。不同线索、不同学段之间,要做到有机衔接,有序递进,体现学科专业性,符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二是设计要用心。由于艺术学科特别强调画面的表现力、视觉的吸引力和情绪的感染力,因此无论作品、图像的选择还是封面、版式设计,都要体现国家教材大美的品格和艺术学科审美的特色。
以独到的定位显人美格局。独到的,就是独特性。在艺术新课标框架的指导下,我们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作为美术出版国家队和新时代美育出版的引领者,首先,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站在美术出版国家队的高度编写教材,站在为国家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角度去思考教材编写,引导学生在艺术课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家国情怀,树立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的观念,处理好五育并举的关系,发挥美育的重要作用。其次,我们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家队伍和教材编写团队。这支队伍既熟悉艺术新课标精神和新教学理念,又拥有丰富的一线教学实践经验,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再次,人美社拥有70年教材编写、出版的历史和经验,既要继承好的传统,又要适应新时代的新要求,体现创新性。
目前,人美版义务教材编写团队正在艺术新课标理念的引领下,在人美社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凝心聚力,朝着编写新时代高质量教材的方向积极推进。
房尚昆 深圳市深圳中学
艺术教材是艺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艺术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各项要求,使之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和学生进行主动学习最基本的教学资源。
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必须体现国家意志。艺术教材的编写要坚持目标导向,充分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落实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要求,确保教材编写的正确方向,要加强党的领导,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義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立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国家安全教育、法治教育和环境教育等内容,并努力使之整体化、系列化、长效化。
教材编写要把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美育的重要论述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把握学校美育的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要坚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发挥艺术课程的独特育人功能,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材编写内容要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视野,注意借鉴和吸取人类优秀艺术成果,凸显艺术教材的文化性质。教材编写要站在国际视野与时代的基点上,选择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艺术成果,艺术是世界的共通语言,亦是人与人沟通、人与世界交流的重要方法。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指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普遍价值的绘画、建筑、雕刻、音乐、舞蹈、戏剧和影视作品等。教材在内容上还必须突出思想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有效满足学习任务要求和落实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教材内容应精选国际和国内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能反映中国近代史时期艺术的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讴歌党、祖国、人民、英雄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建设新成就的经典作品,所选各类艺术作品的作者历史评价要求正面,社会形象良好。
教材编写要坚持核心素养,组织教学内容和整体框架。艺术教材编写应依据课程标准,贯彻通用核心素养和艺术核心素养,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为出发点和育人目标,选择教学内容。
教材编写要坚持中国特色,立足国际视野和文化多样性,体现中国教育改革宝贵经验,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发掘、整理及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教材要体现艺术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借鉴国际影响广泛、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确定中外艺术作品的比例时,注意加强中国民族艺术的比重。要加强艺术课程的综合性,引导跨学科学习和探究,兼顾艺术学科与非艺术学科的联结与沟通,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为参考,编写艺术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做到目标的适宜性。教材内容的覆盖广度与艺术课程标准中各艺术学科的“内容要求”基本保持一致,内容的难易度符合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掌握。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经济、文化等差异,增强教材内容的弹性和适应性,给学生留下拓展空间。教材要注重基础内容,突出核心主干内容。
教材内容要注重真实学习情境的创设。根据艺术课程标准的“教学提示”“教学建议”“教材编写建议”,选取切合学生实际的生活实例,创设直观、真实、有典型意义的学习情境。学习情境指向真实生活中的实际现象与问题,体现由生活走向学科的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活动设计要注重发掘学生身边的生活和艺术现象,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代入感和参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内容素材的形式要多样,为学习情境的创设提供丰富的素材,使学生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和对知识意义的体悟中逐步发展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征,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和评价等活动实现艺术学科的育人功能。教学活动设计应该探索大单元教学,以任务群的方式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活动,加强情境创设和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以参与、体验、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在解决问题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和价值观引导。组织教材内容时,要选择有利于学生在道德和艺术方面健康发展的人文主题,有了足够的健康向上的人文主题才会有范围广泛的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内容组织多样化的综合的教学活动。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是实现从知识本位向注重为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的转变,也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正如张华教授所说:“我们不做知识的搬运工,要做知识的生产者。教育只有一门学科,那就是完整表现生活。知识的本质是观念,观念的本质是实践,让知识流向生活很重要。”
要关注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教材编写要纳入相应的信息化内容,使学生更好地将艺术学科知识与当代科技相结合。要探索立体化教材或数字化教材的建设,体现信息技术与时俱进的特点,注重媒介形式的多样性,使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和全方位地感受艺术信息,注重媒介的融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图像与视频技术等)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提供网络互动平台以及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或与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教材的编写要关注教学评价的科学实施。遵循艺术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水平”要求,结合“评价建议”,内容设计有利于教师评价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实。例如,教学评价的设计能够通过系统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反映学生艺术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能够呈现学生将所学美术知识技能运用于情境中解决问题时体现的艺术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针对艺术表现与艺术创作、跨学科实践活动等不同的学习形式,教材编写在选择素材内容的同时,可预设与之相应的恰当的评价方式,尤其要关注艺术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保证艺术学习评价的真实性,使教材内容体现教、学、评的一致性,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艺术学习的自我评价。
教材编写要基于素养立意架构课程内容。明确课程内容架构的原则或思路,体现课程内容组织呈现的思考路径。在全面梳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础上,有效厘清、统整知识点。结合学科特点、学生学习规律和学习需要,系统组织课程内容。鼓励以灵活多样的方式构建艺术教材的框架和内容,突出主题化、生活化、情境化、项目式、任务驱动等新的学习理念和方式。
课标在教材编写中提倡以单元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强调单元的大小应根据不同的任务、学生的年龄特征确定,从整体到细节,处理好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关系,并形成有特色的组织结构。要精心组织和设计学习任务,体现学科综合的理念,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有效提高综合探索和学习迁移的能力,帮助學生在情境中以问题为导向展开学习,实现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
教材编写者要关注教材的艺术呈现。教材的幅面尺寸和版面要求、字体字号、字间距与行间距、行数字数等符合国家标准。不以卡通、漫画、素描、草图等形式呈现国旗、国徽等国家标志。整体装帧与单元排版,需要数量适宜、形式多样,分布合理,风格简洁,体现色彩、构图等的视觉美感,与学生艺术核心素养培养紧密相联。
要多维度地呈现艺术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进而为传统艺术教材向网络化艺术教材转变积累经验。同时,要关注偏远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学校的艺术教学资源的配备与相关培训工作,为艺术教学深入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运用其他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和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与力量,帮助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丰富的、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探索艺术教材的新形态。
在新的互联网与新的教学软件语境下,我们还需要与时俱进地重视开发更多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设置更多更好的教学辅助方式,促进艺术教育在“教会、勤练、常展(常演)”要求下,让信息化手段大展手脚,以更好地改变城乡之间艺术教育的差别。
陶涛
在艺术新课标指导下的美术教材会是:
一册美的集合体。集合经典美术作品,借鉴和吸取人类优秀艺术成果,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际视野,凸显艺术教材的文化性质。呈现美术本身的特质,色彩丰富、版式和谐、图文并茂、画质清晰,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一本教科书。这样的教科书,以美术为桥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阔学生文化视野,提升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一本教与学的实践手册。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式。理想的教科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内容到形式,站位于学生,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在主题式、情境化、综合性的美术实践中,强化学生的认知,提升学生创意实践的能力。在学习中享受美、欣赏美,感受美术精神。从教师的教学需求出发,有明确的编写意图,有对教学内容重、难点的精准解析,有任务群学习活动设计建议,利于教学操作。给教师独立钻研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留白”,利于教师发展教学个性,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教材不只是教师的教本,更是学生自学的学本。
一套数字化教材的范本。把握数字时代机遇,适应智慧课堂的要求,构建具有多维、立体化的数字化教材,不断以数字化赋能美术教材转型升级,体现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林影萍
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美育之书——美术教材,它的最大特征应该体现一个“美”字,“美”体现在外观美、内涵深、视野广。
1.外观美
首先美术书必须是一本颜值“美”的书。装帧设计精美,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版式设计简洁、清晰、有条理,符合中小学生阅读特点,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2.内涵深
在内涵表现方面,我们希望教材的站位可以更高、更广。教材应该考虑的是对文化的反映与设计,以文化人,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观、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等,传承中华民族经典文化,借鉴他国多元优秀文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注重核心概念,关注学科为本、知识为本,关注跨学科与综合。教材的引导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真实的情境或其他领域中。
理想的教材应该将传统的罗列知识方式,转变为以活动为导向的引导、分辨、整合、生发式呈现,引导教师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进行深度教学,指导教师和学生让课堂更生动、更开放、操作性更强。
3.视野广
我们在设计美术课程时,应该具备大美术视野,基于新课程理念,给予美术课程更广阔的学习天地,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来探索和思考。如前面提到的项目式学习,以某一领域、某一主题为线索的主题式学习,以学生必备的艺术文化知识为框架,给予教师更多可自由发挥的空间。同时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上能兼顾到学生同时期正在进行的语文、历史、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的内容,这样更有利于跨学科融合学习的教学设计和落地实施。
适当拓展和增加美术课程的信息量,利用新媒体、音像、信息技术为美术课扩容。如每一册的教材中可设置三分钟微课的视频二维码(例如鉴赏、创意实践:剪纸、版画、中国画等基础技法),在教材中的每个单元后设置评价参考量表和指向,在教材的最后可附录美术学习的参考书籍(必读和选读),也可按照四大学习领域进行分类(艺术名作鉴赏、艺术家学习、美术技法等)。
邬璐娜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
作为一名一线美术教师,我认为在美术教学中最难驾驭的内容是欣赏课的教学。教材欣赏课中单调的图片对学生吸引力不大,学生很少在课前主动预习或者课后深入学习,往往一节课结束学习也就戛然而止。艺术新课标教材编写建议中强调丰富教材形态。在编写传统纸质艺术教材的同时,要与时俱进,适应数字时代的要求,构建具有视、音、图、文等要素的数字教材,体现直观性、交互性、趣味性。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笔者渴望新教材能利用网络信息资源搜索图像的便捷性,让学生在多样性、共享性、互动性的自主学习中发现教材中欣赏课的魅力。
1.利用网络设备促进丰富的资源补充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平板电子设备的普及应用,改变了新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建议通过构建纸、电联动的新型艺术教材,多角度、多维度地呈现艺术教材的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以现有教材中的任意一节欣赏课为例,教学内容较多,图片呈现较小,学生很难感受到艺术品的精湛技艺或名画细节处理的精妙之处。试想在新教材中的图片处配有相应的二维码或馆藏博物馆的公众号,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扫一扫就能看到色彩还原性好、画面清晰度高的艺术名作。例如欣赏《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洛神赋图》这种宏大、全景式的长卷时,教师往往购买高仿真图让学生沉浸式欣赏体验,但这种操作方式导致课堂成本过高,难以实行常态化教学。通过平板电子设备的滑动欣赏,不但能感受长卷连绵不断的画面效果,还能在局部放大中发现作品细节的艺术趣味,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读图,感受名作在造型、色彩、肌理、空间等方面的表现形式。
2.利用網络技术展开多元的自主学习
艺术新课标中艺术培养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构建的过程。新教材可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丰富的、不断更新的课程资源库,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数字化思维探索艺术教材的新形态。例如学生借助数字化美术教材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让千里之外的博物馆、艺术馆近在咫尺,让百年之前的图像、声像复现于学生眼前,让“会动”的名家名作近距离与学生“对话”。学生可以进入课程资源库选择信息和获取资源,达到纸质教材无法给予的视听相结合的感官刺激,更期待新教材中能有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图片通过佩戴简易型的VR眼镜,让这些文物在学生眼前“活”起来。这种数字化美术新教材将会重新开启学生对欣赏课的求知欲,通过置疑、设问的形式更能展示学生思考问题、选择信息和获取答案的过程,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知识的运用更为灵活,激发学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推动学生个性化教育需求。
3.利用网络平台形成独特的审美判断
在媒介融合的基础上,运用远程通信技术加强师生和外界的人际交流与互动,借助学习共同体的智慧和力量,帮助学生合作完成任务。丰富多样、各种形式的艺术品欣赏课教学,能使学生具备与同学分享、交流自己对艺术品感受的能力,力求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地呈现个人情感的表达。期待新教材建立欣赏课相关配套的学生网络交流、评论平台,学生可以用跟帖的形式表述自己对艺术品的不同见解,抒发自己对名作的感触,更可以在平台上大胆提出自己的疑惑,看看是否有同龄人能答疑解惑。平台在年度大数据统计中,根据参与度、点击量、访问率等对活跃度较高的学生进行奖励,如邀请参加博物馆假期艺术实践活动,探访当地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赠送各地博物馆的文创系列产品等,强化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推动育人方式的变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显而易见,信息技术已成为美术教学强而有效的教学手段。试想拿到这样一本满足当代学生对网络学习需求的新教材,学生定会在课前主动查阅艺术名作的网络资源库,课后积极查看网络平台全国同龄学生的不同艺术点评。这种多维度、多空间、多领域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对欣赏课的学习兴趣,使课堂被动灌输式学习转化为主动性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