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目标
2022-05-30
肖钢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学习目标是指引学生学习的灯塔,只有制定出合乎新时代精神、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和学科特点的学习目标,才能有效实施核心素养下的教学,让教学走对方向。
1.关于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对学生通过一个阶段学习所达到的基本要求和水准的描述,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指导着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开展,也是教学的目的地,为教学评价设计与实施提供依据。学习目标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学习目标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整个教学过程,影响教与学的方向。学习目标具有“导教”“导学”“导评”功能。由此可以看出,学习目标设定得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2.新、旧课标中目标的不同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课程总目标按照三维目标的方式进行设定,艺术新课标与其最大的不同是“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从艺术新课标对总目标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通过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精准地定位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明确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能力和素养,将原先的“教学目标”变为“学习目标”,由教师主导变为学生主导,体现出新时代以美育人、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3.学习目标的设计
设计学习目标要考虑以下4点:
(1)学习目标要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发挥美术学科的育人功能,考虑核心素养在教学内容中的具体体现,思考目标要素与核心素养的对应关系,使核心素养内容化、情境化、目标化。这不仅能促进教师由关注知识传授转向关注素养提升,也利于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充分了解学情,以学生为中心,提炼出课程内容中的大观念,分析出使学生形成这一大观念所需的知识、能力等,明确学习内容框架,确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
(3)学习目标要具体、明确、可测、可评。目标内容要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目标表述符合学生认知水平,便于学习和开展评价。
(4)学习目标的设定要分层次、有梯度,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将认知维度划分为三种层次——知道、理解、运用。知道美术知识是理解和运用的前提,理解层次需要能够解释所学知识的内在原理和逻辑,运用层次则指向知识的迁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总之,对学生而言,一旦学习目标明确,就对学习过程中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了如指掌,并能自控地、自发地进行学习,利用学习目标检测学习成效。
下面提供兩个案例,请大家一起感受同样是三维目标,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目标在层次与素养指向上的变化。
·案例一:《美术》(山东教育出版社版)六年级下册“亲切的使者”
1.知识与技能:了解吉祥物设计的基本知识,运用写实、夸张、变形等方法为校运动会设计吉祥物。(核心素养指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2.过程与方法:以“一墩难求”的社会热点为情境,在“冰墩墩”与其他吉祥物的对比中获取吉祥物设计的相关知识,在实践中体会从创意到设计的过程,在应用中感悟设计服务生活的理念。(核心素养指向:审美感知、创意实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发现吉祥物的审美、文化价值,理解设计服务生话、创意实现价值的理念,运用吉祥物设计表达对学校的情感,提升社会责任感。(核心素养指向:审美感知、文化理解)
·案例二:《美术》(山东教育出版社版)三年级上册“动物的花衣裳”
1.欣赏动物斑纹的自然美,发现花纹中的点、线、面和色彩。(核心素养指向:审美感知)
2.运用点、线、面、色彩等美术元素进行置换、重组,为动物们设计独特的“花”衣裳。(核心素养指向:艺术表现、创意实践)
3.在欣赏中感受生命之美,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在实践中体验设计的乐趣,学会用美术的方式表达情感。(核心素养指向:文化理解)
何墨荣
1.课程目标让核心素养落地
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人是课程的重要价值。以学生为本,以人的发展为课程使命,从培养人的角度设置课程,是艺术课标修订的重点,也是亮点。在目标和内容的描述上,无论是“总目标”的描述,还是“学段目标”以及“学科课程内容概述”,都在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课程的方向、学习的方式方法和学习成果。
艺术新课标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对核心素养进行介绍。“总目标”对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素养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要点进行整体描述。“学段目标”则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基础设定。课标对各学段5项学习任务(4项艺术实践活动)进行细化,提出核心素养落实的要点。
以“审美感知”素养为例,总目标是:“感知、发现、体验和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生活美、社会美,提升审美感知能力。”小学一、二年级学段的目标是“能感知身边的美,认识美存在于我们周边,初步形成发现、感知、欣赏美的意识”。该学段的“学习任务1”,是让学生“欣赏身边的美”,“观赏周边环境中的山水、树木、花草、动物、建筑等,感知其形状美、色彩美和肌理美,体会美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之中”。由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走进自然,在真实的环境中观察,用语言表述、用画笔描绘物象的形状特征、色彩和肌理的特征,感受这些美感的独特,意识到美就在我们的环境中。这就是审美感知素养的萌芽。
艺术新课标对核心素养的描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宏观方向,而且提出了明确的培养路径和方法,这样,核心素养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模糊的。教学中以素养为导向,遵循目标要求开展的每一项实践活动、每一个作业的设计,都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会不断地生长、发展。核心素养像一棵大树,在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时,宏观把握主干内容,教学设计针对学段核心素养,抓住目标重点,在主题学习任务中具体实施,用心浇灌,核心素养就会在课程中落地生根、枝繁叶茂。
2.融入核心素养的表现性目标
美国课程理论家艾斯纳认为,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学生在教育中的“际遇”,指明学生在作业的情境中需要处理的问题、需要完成的任务,但并不指定学生将从这些“际遇”中学到什么,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艺术新课标针对学习任务提出情境素材建议,“在本学段教学时,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欣赏、探究、表现,表露自己的心迹和感情的变化,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开放性学习、个性化表现可以通过表现性目标来完成。《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表现性目标既有介绍,也有样例与分析,表现性目标同样适合于义务教育阶段。
3.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目标表述方式
什么是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参与课程的学习者通过学习将要达到的水平或标准。以往教学设计方案中的目标常写成“教学目标”,如“通过引导学生……发展学生的……”,教学目标写成教师对教学的期待,而没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按照其学习心理进行思考与设计,效果往往是“一厢情愿”。崔允漷教授在《指向深度学习的学历案》一文中指出,医生需要基于患者病症开出处方,教师同样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编制教学方案。教学方案是对学习过程的预设方案,对美术课程来说,可以包含学习主题、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学习过程(学法建议等)、作业、课后反思等。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将设计“学习目标”,使学生了解自己将要学的课程目标是什么,通过学习哪些内容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这门课程的学习结果是怎样的,可以达到的学业水平及评价点是什么,课程对自己有怎样的意义。当教师从学习的角度设计课程与教学时,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动力,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努力,这样的课程一定是有成效的。
范小虎 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艺术新课标明确指出:“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指向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育人,指导学生在具体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的艺术实践中提升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的实践育人,指引学生在艺术课程的学习中,能够用美术的眼光、美术的思维、美术的表现方法探究世界、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教师主导的“教”需要走向学生主体的“学”,教师主观规定的“教学目标”需要变为学生主动追求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大多是通过“使学生、让学生、培养学生”等词汇进行描述,学生看不懂,更不知道该如何做。学习目标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友好型表达,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按照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活动结束时,能够清晰地知晓自己应该知道、理解和能够运用什么。学习目标可以帮助学生专注于学习本身并为自己的学习活动负责,继而产生学习动机以及监督和调节自己学习活动的心理与行为,从而努力实现学习目标。
作为美术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学生观和课程观,基于核心素养导向,落实学科育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课程目标进行质性提取,对学习目标开展智慧设计,审慎思考目标陈述中的每个词汇,能够向学生准确、清晰地描述将要学习的内容、学习程度以及如何展示、迁移、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同时,在学习目标的指导下,通过开展表现性评价,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便于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从而完成富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和取得最有效的学习质量。
沈兰
艺术新课标要求课程变革从传统教学目标转换成学习目标,说到底是一个被动到主动的转换,也是主体权重的转换,即从传统教学中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传导,转变为教师提出学习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共同探究解决问题达成目标。
新的学习目标直接导致教学结构和样态的变化,教学策略的核心以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评价为基础样态;教学结构不再由原来的一节单一课堂的教学结构构成,而是形成了深度教学、单元教学、项目课程等多种样态的教学结构,其中单元教学体系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成。在形成新的教学课程结构中,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的传导行为,而是通过发现、认识、体验、理解后的迁移行为。在这个迁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演变成类似“领航员”的身份,不断地用启示、问题、评价的行为引导学生在深度的自我探究中找到方向和要点,最终抵达设立的阶段学习目标。
这里需要說明的是,学习目标依然具有设定性,但其性质却从达成要求转变成为行动指向,也就是从被动的要求变成了主动依据的方向。因此这就决定了教与学的主体产生了本质变动,即以学生自我探究学习为主体的教学样态。
黄雪景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江东实验小学
艺术新课标改革下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独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是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社会交往、文化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是课程改革进入新时期的标志。
1.新标准引领未来
艺术新课标把美术核心素养化解在总目标中,把总目标化解在每一个学段目标中。美术学科分成4个学段,共设置20个学习任务。每个学段各占5个学习任务,学段目标除了与核心素养、总目标相联系外,还与4类艺术实践相关联。
通过对比《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艺术新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我发现以前是以教为主,现在以学生的学为主,意味着“教案”要向“学案”转变。这种转变让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习得过程,而是跟学生一起成长的过程。
2.新学案转变未来
艺术学习的过程侧重学生的自我探索和自我体验,更多地依靠学生自身在艺术实践中的摸索、积累和体悟,是个体认知与元认知构建的过程,是在外界引导下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学案”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是知识的垄断者,学生也不是无知的存在,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成长、思考和学习方式,并培养他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始终持有良好的艺术思维习惯。
以浙美版一年级下册“摹印纹理”一课为例,我在写学案时,从“教什么”转变为“为什么教”,让学生欣赏身边的美,让他们明白美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带领学生摸一摸、拓一拓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及建筑细节,把平时容易被忽略的纹理与课堂中学到的摹印方法相结合;从原先仅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到现在不但关注学生的共同基础,还关注个性需求,通过聆听学生的想法,给他们提供建议和帮助;从原先注重美术学科逻辑到现在更关注美术与自然、生活的结合,学生通过户外小组间的共同探索和思考,理解“摹印纹理”这节课的内容,而不是单纯地记住摹印这个技法。这种感知、体验性的学习可以让美术知识融入生活之中,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美的能力。
3.新智慧玩转未来
学生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需要具备思考、参与、同他人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艺术新课标中提出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可以富有创意地解决问题。每个学生接触的、喜欢的事物不一样,审美感受也不同,教师借助学科间的有效融合让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更具吸引力,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也更高。
教育面向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我们的过去,艺术新课标的到来是指引我们前路的明灯,让我们一起走上美育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