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四个特点

2022-05-30彭吉象项阳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课程标准新课标

彭吉象 项阳

编者按

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包括艺术学科在内的16个课程标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在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期盼中正式公开发布,并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正式开始实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深化学校美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课程与时俱进的自身需求,决定了今后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中国中小学美术》杂志特别策划了本期“艺术新课标研究”专刊。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专刊特稿《〈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四个特点》和《从美术到艺术——〈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研究》;二是我们围绕艺术新课标梳理出12个方面的问题,或称关键词,邀请国内众多专家学者、省市教研员和一线教师针对这12个方面的问题展开广泛讨论。

“艺术课程标准的修订是此次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修订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搞好了也会成为一个亮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此次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至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坚持立德树人,强调以美育人

此次课标修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将原来的音乐、美术、艺术综合等3门课程合并为 1门艺术课程,并且新加进了舞蹈、戏剧(含戏曲)、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这么做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更加强调和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根本宗旨与主要任务,加强和改进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们必须非常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不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需要真真切切地在学校实施美育。此次艺术课标修订过程中,大家认真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美育的一系列指示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强化了对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的共识。大家一致认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在校生总共有一亿多人,每一万个孩子中能培养出几个艺术家就很难得了。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来开设义务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呢?主要还是为了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立德树人。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原则,通过美育和艺术教育来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成为具有高尚情操、具有文化修养和艺术修养的合格公民。这既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我们国家和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和艺术教育确实需要从娃娃抓起,逐步提高中小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突出核心素养,提升审美能力

在此次修訂过程中,所有科目均要体现出各自的核心素养。参与新课标修订的几十位专家经过多次讨论,一致同意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作为2022年版艺术新课标的核心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讲,艺术课程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在艺术课程中的具体体现,集中凝练了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应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本次艺术新课标修订伊始,就提出坚持核心素养为本的教育理念。艺术课程标准中这4个核心素养是密不可分、相互补充的,正如艺术新课标中所指出的那样:“艺术课程的4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贯穿于艺术学习的全过程。其中,审美感知是艺术学习的基础,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必备能力,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正因如此,我们必须聚焦核心素养来组织课程内容,聚焦核心素养来教书育人。

在艺术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中,第一是审美感知。艺术欣赏心理是以感知为基础的,它包含着简单的感觉和较复杂的知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在艺术欣赏中二者通常都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的。拥有较强的审美感知能力是一个学生基本素质的体现,也是该学生从事审美创造的基础和前提。对进入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逐步提高其艺术感知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第二是艺术表现,它是在艺术活动中创作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感情,展现艺术美感的实践能力。艺术表现包括联想和想象的发挥、表现手段与方法的选择,以及情感的沟通和思想的交流。艺术表现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学生认识艺术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掌握艺术表现的技能,增强形象思维能力,涵养热爱生命和生活的态度。第三是创意实践,艺术创意是在当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文化现象,它注重艺术活动过程和环节的完整性,显示出原创的意义。艺术创意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与灵魂。让中小学生从小参加艺术创意实践活动,就是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第四是文化理解,总体来说,艺术更多地需要感性认识。文化理解之所以会成为审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艺术作品不仅仅具有感性的形式和生动的形象,而且还具有内在的寓意和深刻的意蕴。因此,在艺术活动中,情感体验和欣赏判断的结合是感性因素与理性因素的结合。进一步讲,文化理解还存在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所以在艺术新课标中,特别提出来要始终贯穿“三种文化”,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新课标在论述“文化理解”这个核心素养时,专门谈道:“文化理解的培育,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活动中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尊重文化多样性,增强文化自信。”显然,我们聚焦核心素养,最终还是为了强化育人功能。

三、强调课程综合,实现五科并举

艺术新课标为何如此强调课程综合?究其原因,是因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此次艺术新课标修订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突出艺术课程的综合性。20世纪50年代,我国艺术教育课程的特点是主要突出音乐与美术两种艺术课程的教学,后来在当代艺术与艺术教育发展的推动下,义务教育艺术课程的设置与内涵不断深化,在以音乐、美术为主题的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始不同程度地增设了其他艺术课程的内容,大大丰富了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内涵。21世纪初,进一步推进艺术教育的综合化进程已经成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如同第一个特点所谈到的那样,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艺术新课标的颁布让人们耳目一新,它不但将音乐、美术容纳入内,而且还加进了“新三科”,即舞蹈、戏剧(含戏曲)和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组成了一个真正的艺术大家庭。

其实,在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艺术和文学本来就是统一体。中国古代文人除了作诗、写文章外,琴棋书画样样都会。当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现当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艺术也都越来越体现出综合的趋势。世界各国不少高校的美术系,不但具有绘画、雕塑、设计等传统美术专业,还把电影艺术和数字艺术也容纳其中,开设出许多高科技的新专业。现在很多中外美术展除传统美术作品展览外,还广泛运用影视屏幕或数字艺术[包括虚拟现实技术(VR)、增强现实技术(AR)]等来烘托氛围或渲染效果,甚至将其作为自己美术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呈现新颖的展览效果。

从更高的意义上来讲,义务教育阶段增加“新三科”,实现艺术的五科并举,不单是为了顺应时代发展、激发学生兴趣,也是为了鼓励学生个性而全面地发展,帮助其提升人文素养。

四、鼓励项目教学,注重实践能力

这次艺术新课标的修订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鼓励项目教学,也就是突出任务群教学,打破高等艺术教育中突出学科属性的做法,在义务教育阶段将各门类艺术予以综合的基础上,通过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群或项目群,通过任务群或项目群教学的实施,使学生进入多种艺术样式的学习,获得全面的知识与技能。突出任务群教学有利于提升学生艺术创意与创作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艺术新课标内容十分丰富,需要我们大家努力学习、认真领会,在此基础上才能具体执行、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美育课程标准新课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