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022-05-30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中华中华民族新课标

黄宗贤 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

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精神独特的呈现方式。艺术课程的设置与艺术教育,既是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也是审美文化教育。而审美感知能力也包含对体现文化精神的艺术形态的感知。

包括基础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教育目标,但是最终都指向教育的终极目标,这就是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中国声音的传播者、中国理论的创新者,以及中国未来的开创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以鲜活、直观、生动的形态展现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观念、审美态度和审美理想与趣味。不过,以往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包括在教材的编写中,对中国文化的整体性认识不足、强调不够。一说到中国文化,似乎就指延绵千百年的根植于农耕文明的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艺术,立马就指向体现传统文化精神的古代艺术。其实,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条河,在不同的河段,都有不同的面相与精神,但是在整体上是前后连接、传承有序、不可分割的。

中国的艺术,如同整个中国文化一样,非常清晰地呈现传统艺术、革命艺术和社会主义时代的新艺术三种艺术形态所构成的中国艺术的整体性面貌,三者承前启后、缺一不可,但是每一种艺术形态都有其鲜明的面相与底色。中国的传统艺术有不同的类型和形态,本身丰富博大,在整体格局中,那种以“天人合一”为基本哲学观,以“神遇”“心斋”为审美态度,以道、气、神、韵、意、趣等作为基本范畴,以抒情、写意、表现为呈现方式的艺术形态占据着主导地位,建构了世界艺坛上独特的艺术体系。但是,如果仅仅将中国艺术局限于此,显然是偏颇的。

事实上,自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文艺观的引领下,中国的现当代艺术,在传承艺术传统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实现了现当代的转换,形成了革命性与现实性、人民性与写实性、真实性与想象性、传承性与创新性、现代性与本土性相统一的艺术风貌与品格。特别是新时代以来,“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艺术界得到了更全面的落实,推出大批“思想精深、技艺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作品,为民众奉献丰富的精神食粮,开创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局面,彰显革命艺术与社会主义艺术独特的魅力,与中国传统艺术构成整体性面貌,显示中国文化艺术传承创新的活力。中国的艺术是一条源远流长、生息不灭的河,古代传统与现代传统相互关联,彼此接榫。现代艺术文化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古代和现代、中国和西方艺术的相互诠释或对话。

我们还要清晰地认识到,当代人的知识结构、观念意识和艺术审美趣味,主要是由现代文化艺术体系决定的。所以,艺术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不能以惯性思维来设置与实施,无论是在欣赏、表现、创造、联系或融合的各个環节,还是在教学资源使用和教学内容上都应有对中国艺术的整体性意识,使学生从艺术的鉴赏、体验、融合的过程中,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整体性和博大精深的文化意涵。

尹少淳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三种文化”的说法是简称,具体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艺术新课标”)中,“三种文化”是一个高频词,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课程性质),“感受和理解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总目标),“要有机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编写建议),“如何以艺术活动为主线开展教学与评价,以及艺术课程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关键问题,通过主题性的教研来解决”(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以上所列不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影视内容中出现的“三种文化”的概念。

三种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三个不同阶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那样:“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三者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主流,形成了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也是当代中华儿女文化自信的根基。

正因如此,“三种文化”成为艺术课标的精神和价值支撑。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三种文化的概念内涵没有多大区别,但是在艺术新课标中,它们的语序会有所不同。一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另一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实,这两种语序都有文件支撑,在艺术新课标中,会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对排序做出灵活的调整。

钱初熹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20年10月15日)的指引下,根据艺术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美术教师要以这一课程标准与新版美术教科书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思想方法和学习要求为基础,在设计与实施适合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美术课程时,要在目标、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理念转换和实践创新。

党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美术课程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精神追求和经典作品融入课程中去。首先,艺术性与育人目标相统一。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育人目标,美术课程将艺术性与育人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凸显艺术教育的感性与创新性特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所具有的寓教于乐、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其次,知识性、技能性与价值性、思想性相统一。美术学科自身所蕴含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自信、艺术精神、健全人格、生态意识等体现了美术学科的价值性和思想性。我们要将凸显“三种文化”的美术课程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精准对接,使美育理念真正落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陶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在中小学开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艺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三种文化”的界定,明确了新课程实施中“文化”教育的内涵,对赓续中华民族的血脉、坚守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筑牢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培养青少年堂堂正正做中国人、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公民为目标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具有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培育和创造的思想理论、价值追求、精神品格,展现了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英雄气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历史的智慧结晶,既创造出浩如烟海、灿烂辉煌的文化成果泽被后世,更集中体现为贯穿其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

这三种文化都是中华民族在生存发展进程中的伟大创造,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的精神活动、理性思维、文化成果,是民族意志的表达、时代风貌的体现。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着力以美术的视角挖掘、诠释并引导学生感悟美术学习中“三种文化”的精髓,提升其精神品质。

温文汇 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国人民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承载着中华儿女最坚定的文化自信,把“三种文化”有机融入美术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是每个美术教育人应始终坚持的教育追求,如何把“三种文化”融入教材、教学和艺术活动中,充分发挥“三种文化”独特的育人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研究并践行。

将“三种文化”融入教材,可以结合艺术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设置主题单元,在学习单元中加入课时学习内容、在课时学习内容中加入学习活动等方式把“三种文化”有机融入,让教材成为学生学习、传承“三种文化”的重要载体,并指导教师开展“三种文化”的有效教学,启发、引领学生感受、体会、了解、传承“三种文化”,形成核心素养,坚定文化自信。

将“三种文化”融入教学,可以按照艺术新课标的培养目标,用好教材资源,充分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听、看、赏、说、画、做、演等多维参与方式,让“三种文化”真正入耳、入脑、入心,影响、涵养、浸润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将“三种文化”融入艺术活动,要充分发掘地方“三种文化”资源,通过多种艺术活动途径,带领学生发现、感受、体验、表现、传承身边的“三种文化”。

王贺 吉林省教育学院

“三种文化”是一种传承发展、创新升华的过程,不可割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革命文化有积极的精神引领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基于以上两种文化传承创新,体现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底蕴。而美术学科要做的是,不仅要使学生熟悉中国艺术经典,更要将中华美育精神传递下去,增强文化自信。

何墨荣北京市东城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两个文件的颁布,意在使学生通过革命传统教育,学习传承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學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人文精神和传统美德,能使学生坚守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信念,培养他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实现教育铸魂育人功能。文件针对不同学段和学科的特点,提出了具体建议。

1.“三种文化”教育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新课标将“三种文化”教育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中一以贯之。“课程性质”指出,艺术课程要“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课程理念”将“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作为“以美育人”的重要内容。通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坚定理想信念,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

2.“三种文化”教育贯穿各类实践活动

艺术新课标引导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进行循序渐进的学习。第一学段,体验传统工艺,从体会各种材料的特性开始,学习制作工艺品的过程。第二学段,观察工艺师选材、巧妙构思和精心制作的过程,用临摹与创造结合的方式创作工艺品,了解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及其不同种类,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或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绘制民俗图谱或视觉笔记,设计文创产品。第三学段,认识中国书法篆刻的特点和不同字体的写法,通过实践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具材料和表现形式特点,制作或创作剪纸、编织、刺绣、印染、陶艺等,而且与同学分享保护传统工艺的看法与建议。第四学段,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经典作品,欣赏反映我国近现代以来追求民族独立解放和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美术作品;学习中国画技法,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了解非遗的含义,学习运用不同的传统工艺制作方法,制作传统工艺品;借鉴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特色,设计文创产品。

3.理解“三种文化”大概念,涵养家国情怀

胡知凡教授在《大概念——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一文中指出,大概念是一种观念的表述,它是一个学习领域或跨学科的核心,并且可把各种碎片化的理解联结成一个条理分明的整体。

艺术新课标围绕“三种文化”设立以下大概念。第一学段,通过实践理解“中国传统工艺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第二学段,了解中国画技法是我国历代画家不断探索、总结而成就的,感悟“中国传统美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通过调研,认识“工艺师具有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第三学段,在了解文化遗产中认识“继承与创新是传统工艺创作的重要原则”。第四学段,欣赏反映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的美术作品,认识“美术反映不同时代、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传统”。通过调研地方工艺等活动,认识非遗的意义与作用,提炼非遗元素的设计,让中国文创走向世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过程中,学生对大概念持续理解,“在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和对知识意义的体悟”、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愿望更强烈,由此推动学习的迁移,以至在未来持续发生作用,学生对美术学习的价值会有更深的理解。

4.艺术新课标为“三种文化”教育插上翅膀

艺术新课标针对各学段的特点,给教师提供多种教学策略。如发掘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情境素材,将教学活动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和综合化,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以及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访问美术家、设计师和工艺师,进行实地考察等。情境素材的提供,为教师创建主题课程打开了视野,扩展了思维。“非遗小传人”“中国年”“本草的故事”“难忘红色之旅”“中国画的魅力”“中国文化传播”等寓教于乐,激发教师设计出适合本地特点、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的课程。

5.发挥艺术课程优势,探索文化育人方法

“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个人艺术素养的提升是艺术教育的特点。重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是艺术课程实现育人目标的保障。教师们通过创建主题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等方式,积极探索文化育人的策略和方法,指导学生将自己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转化为美术创作,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弘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猜你喜欢

中华中华民族新课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