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
2022-05-30
黄宗贤
在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过程中,艺术教育不仅不可或缺,而且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
为何艺术是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美育的价值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把艺术作为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从哲学的高度阐释了艺术是使人的被异化的生命向自己的真正的社会存在复归的一种方式。因为人在艺术和審美的状态中,想象力、创造力和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得以充分发挥和实现,使人的理性与感性平衡和有机地统一,从而使人得到全面发展。美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审美知识教育和逻辑思维培养,其核心应是艺术美感教育。通过审美教育与实践,旨在提升学生的对美的感知能力,激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强烈的探究欲、丰富的想象力,润泽心灵世界,培育创新意识与能力。并不是说其他学科和课程不能实现这样一种教育目标,而是说艺术教育是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和途径。
其次艺术是润泽心灵的春雨。“礼乐并重”是中国传统社会治理的基本方式与教育的重要内容。“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在孔子看来,社会治理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不仅如此,还应“礼乐并重”。孔子认为“礼别异,乐合同”,没有“乐”的并举,过分重“礼”,可能造成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膜,而只有采取外在的刚性规约机制(礼)与重在情操培育和心灵润泽的“乐”(艺术)的双重并重,才可能构建一个和谐社会。以此,在今天我们要构建美好社会,让人民的生活更美好,艺术与美育有责无旁贷的使命和担当。
最后是艺术是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百年前,蔡元培先生指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犹要普及美术教育。”在他看来,要建构现代国家,必须要首先塑造现代国民人格。而人格塑造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教育。因为他认为美术与音乐等艺术可以超越人类之恶,丰富美感与涵养德性。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人是艺术教育的目的。在我们的教育中,还存在以工具理性取代人文理性、以功利主义取代精神价值、以成绩至上挤压人格培养的想象。而艺术教育无疑是黏合感性与理性、知识与思维、智性与人性培育的重要手段。我们的教育要避免培养“单向度”的人,更要避免培养无情、无义、无趣之人。应该造就有识、有情、有义、有趣之人。艺术教育给人以识、给人以情、给人以义,更能给人以趣。
在艺术教育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的准备中,不能将立德树人扁平化、简单化、说教化,而应该将思政和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融入审美性、生动性、适龄性和趣味性中,通过审美的方式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任何简单化、口号化、说教化的方式不仅难以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而且有损艺术教育的效益。
尹少淳
立德树人是中国当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精神内核。立德树人就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多种教育形式和方法来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礼教、乐教都反映出这一特点。借助美术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行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中国最早以美术进行道德教育的表述见于《左传》,其中提到青铜鼎器“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这是从德的角度描述青铜鼎器的功用,所谓“使民知神奸”的引申义就是使老百姓知道善恶好坏。后汉王延寿在《文考赋画》中提出绘画的功能是“恶以诫世,善以示后”。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要求绘画要“明劝诫,著升沉”。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也提出了“成教化,助人伦”的见解。现代的鲁迅提出了“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的观点,丰子恺则认为“艺术是情愿做的道德”。
有人认为立德树人仅仅是强调德育,其实不然。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最理想的状态是既有高尚的道德,也拥有较强的知识能力,所谓“德才兼备”“德艺双馨”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这是从古至今中国社会对完美人格的理想,自然也就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根本任务和理想追求,在艺术教育中,顺理成章地转化为课程的直接目标,渗透至课程标准的各个方面,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课程性质),“艺术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课程实施/教学建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课程实施/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
美术课程中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达成。
第一,美术教师需树立“立德树人”的意识,平衡学科知识的学习与“立德树人”的关系。第二,选择具有思想道德含量,且能体现正能量的课程和教学素材。第三,在学科或跨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主题、观念和具体案例中,促进并达成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陶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大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美育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这是艺术新课标强化的美术课程育人导向。
美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美术语言、形式和技艺等塑造形象,反映自然、社会及人的创造性活动,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美术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科目之一,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还要重视对“学科育人”的全面、正确解读,把握好学科育人与学科本位的关系,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价值观引领。
美术教学首要任务即育人导向的具体落实,在教育教学中,将育人导向转化为真实的教育教学行为,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中形成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是美术教师必须强化的意识与责任。
美术学科教学就是在4类艺术实践活动中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夏宜 南北京中科启元学校
周凯霜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
核心素养是美术学科德育内容的集中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挖掘核心素养中的德育要素,学生通过对课程的学习逐步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意志品格、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首先是意志品格的培养。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艺术家无不具备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让学生明白艺术家在创作道路上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较强大的忍耐力才能得到艺术上的成功。
本次艺术新课标的目标设计更综合,强调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不是以往以西方艺术史为圭臬,展示中国的文化自信,让学生通过艺术手段去感知我们的文化与世界的关系,充分展示时代之需,体现了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新需求。
其次是个人价值观的培养。本次艺术新课标的修订,育人导向更清晰,注重弘扬经典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学生通过感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式所反映的文化内涵,领会美术对文化、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价值,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最后是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具备独立、理性、自由的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除了在课堂上通过理论学习得到熏陶外,还应该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加强行为训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