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育

2022-05-30

中国中小学美术 2022年7期
关键词:美育美的美术

黄宗贤

我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必须要把握以下七点:

一是尊重艺术教育的规律,不能把艺术教育仅仅视为艺术知识的教育,而应侧重美感教育。艺术本质上是审美意识的视觉(或听觉)文本,是通过特定的媒介、语言、形式、风格对审美情感、心绪、思想观念的表达。“艺术是情感的符号”,就要让学生首先懂得如何去感受符号、分析符号。艺术课程重在通过艺术实践和鉴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力、形式分析能力。正因为如此,艺术课程应当包含实践课程与鉴赏课程,應该重视学生对作品形式感受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敏锐的形式感受与创造能力,始终是艺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所在。

二是要处理好交叉融合的关系。一方面是指处理好艺术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艺术是特定时代文化语境中的产物,与社会、其他学科有紧密的关联性。特别是在当代,各个学科都在以极大的热情高扬超越精神,主动跨界融合。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强调融合并非是消解掉艺术自身的主体性,应强调艺术本身是“平台”、是“窗口”、是“容器”的意涵,着重于呈现艺术与自然、生活、社会、历史、民族文化、家国观念、科学技术之间的密切关系,而非游离艺术本身去讲历史、社会、自然等。如果因强调融合而失去艺术的主体性,就削弱了艺术教育的意义与价值。另一方面是指艺术内部的交叉融合的关系。不管是音乐还是美术,或其他艺术,都有各自的媒介、语言、表现特性。但是在艺术的名目下,总是有共同的规律。在教材的编写和教学过程中,着重以比较的方法与视野,探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异同性,是十分重要的。

三是探索艺术课程思政的新模式。无论是艺术教材的编写还课堂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特色,真正实现以美化人、以美育人的艺术教育的价值。特别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教学内容与方式尽可能以美的内容、美的形式,温润孩童的心灵。审美教育的根本是美感教育、心灵孕育和人格塑造。

四是要重视适龄性规律。譬如教材和教学中的融合线索,低年级阶段,着重勾连艺术与自然、与生活、与自我成长的关系。随着年级的提升,着重通过艺术作品来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家乡与祖国有两个视向,一是共时性的空间,二是历时性的文脉,由此引发艺术与历史、地理、时代、民族、民间、区域的连接,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爱国精神。

五是要处理好古今、中外艺术文化的关系。在充分尊重中国艺术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对于中国现当代艺术新的精神创获要给予高度的重视,让学生了解革命艺术和新中国以来的艺术所取得的新成就、体现的新精神。同时,要以开放的视野,对世界优秀的艺术成果要给予应有的介绍与评价。

六是无论是教材编写还是课程教学,应构建清晰的内在的逻辑关系,力求内容递进性、关联性、系统性、整体性、当代性、趣味性,避免碎片化的拼贴、组合。

七是要力求教材与教学美感的整体性。艺术教材和艺术课程教学,本身就要追求而且应该具有美感。比如艺术教材的文字表述,尽可能有美感有诗意,并且单元与单元之间的文字有一种整体性面相。好的教材应该是美图美文美色美形的有机统一体。

尹少淳

艺术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施的主要阵地。美育也称审美教育。审美是一个人对具有美感的自然或人造审美对象发现、感知、享受、判断和评价的行为过程,而帮助人们形成这种能力的教育则是审美教育。

美育作为一种教育行为,无论中外,古已有之。古代美育指向道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在西方,古希腊人已开始用史诗、戏剧、音乐、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对自由民施行艺术教育,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政治学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思想。在我国,自远古的三皇五帝时代起,就留下了“先王之乐”的种种传说,《尚书·尧典》中即有舜命夔“典乐,教胄子”的记载。周代之后,制礼作乐更是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教民的一件大事,包含着文学和艺术教育在内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近代的美育概念则是来自席勒18世纪末所著的《美育书简》,其目的是弥合工业和技术社会造成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裂痕,形成完善的人格。席勒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而全面地提出了美育理论,从理论上阐释了美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他主张通过美育培养理想的人、完美的人、全面且和谐发展的人。

席勒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近代的思想家,令王国维、蔡元培、鲁迅等人也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王国维在1906年发表的《论教育之宗旨》中指出:“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蔡元培说:“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了的情感。”他不仅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美育救国”的著名观点,而且在1912年,明确地将包含美育在内的“五育”列为教育方针,并深入阐释了美育跟其他几育的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美育总体上不断向好,尤其是2020年10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使学校和社会美育都进入了新的兴奋期,再次掀起了美育的高潮。在文件中,美育被重新定义:“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古代美育、近代美育和当下中国的美育各有指向。概而言之,古代美育指向审美和道德教育,近代美育指向审美和完善人格,当下中国的美育则指向审美和全面育人。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艺术新课标中也体现了全面育人的美育思想。

“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课程性质)“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倾向……”(课程性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课程理念)“深入发掘、充分利用体现中华美学精神的艺术资源、美育资源,将丰富多样的优秀艺术资源与艺术课程教学有机结合。”(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艺术新课标将“坚持以美育人”作为三大课程理念之一。

在艺术新课标实施过程中,有两个观念需要注意。其一,美育与德育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但两者的指向不同。正如蔡元培所说:“德育者教意志之应用,美育者教情感之应用是也。”其二,美育在符合主流的审美标准的同时,也要尊重审美标准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美育活动中,最好的策略是让学生体验。审美享受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对对象形式的关注,这成了审美教育的着力点。渐进而持续的审美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体方法应该是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引导学生从物象和声音的形式上获得感官的愉悦和审美享受,进而引发其对物象和声音的思考和理解。

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人们积淀了一些形式美法则。就普遍情况而言,这些形式美法则屡试不爽,助力人们对生活和艺术进行审美判断和实践。比如,美术中的多样与统一、对比与协调、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音乐中的节奏、旋律、和声、和谐、重复、平衡、递进等。

在美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有策略地渗透这些形式美法则,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得以理解,并将其与丰富多样的审美对象进行匹配,从而提高审美判断力和创造力。

陶涛

美术课程的实施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就美术学科而言,特别强调立足于美术教学的美育。艺术新课标明确了艺术学科“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彰显美术学科在大美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学科价值。美术学科课程目标紧紧围绕美术核心素养的落实,且贯穿美术学习的全过程。审美感知是学习的基础——重在发现和判断,艺术表现是学生参与美术实践活动的必备能力——注重体验和创造,创意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集中体现——注重推理和拓展,文化理解则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创意实践——凸显关联和融合、沟通和记录。这四个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美术不仅仅是上技能课,涂涂画画,更重要的是通过艺术实践体验,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关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是课程育人价值求真、崇善、尚美的集中体现。

黄宏武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21年底,深圳市人民政府提出打造“美育之城”建设的教育目标,其目的就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美育”建设。为此,我们从课堂、课程、评价、师资、资源等方面入手,来回应“美育之城”的建设。一是创建美育“新三课”的课堂育人模式,以任务驱动落实“课前”活动,以艺术体验解决“课中”问题,以能力应用产生“课后”迁移。二是从4个维度研发新美育课程,从文化体验出发培植美育课程,从材料创新出发拓展美育课程,从生活感受出发创新美育课程,与新工具结合开发美育课程。三是建立美育新评价体系,以多元评价为主,强化过程评价与发展评价。四是提升美育师资队伍,培养教师的教学与专业发展的“双轨制”。五是统筹校内外美育资源,打破美育的时空限制,无缝链接社会美育资源。

做好美育必须依托学科才有真正的抓手,以“大美育”观念推动美育的发展,最终才能形成人人美育、处处美育、事事美育的新格局。

温文汇

涵养教师之美。教师注重德行美、形象美、语言美,树立新时代的新形象;追求技艺精、知识广、学术强,形成新课程的新理念;运用学为主、师为导、评为促,践行艺术新课标的新方法。最终实现美育新成效。

培养学生之美。让学生眼睛看见美,耳朵听到美,动手记录美,用心留住美,全感官、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提升艺术素养,“点亮”智慧。

践行课堂之美。用真实情景开启情境美,用问题、学习任务引发思考美、合作美,用头脑风暴启发思维美、创意美,用讲解示范引导过程美、技能美,用实践参与展现作品美、设计美,用多元展示、评价来实现赞赏美、成果美,让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主阵地。

落实活动之美。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结合地方文化、学校文化资源,开发美术特色课程,体现活动课程美;开展丰富多样的美术活动,建立美术特色社团,实现活动形式美。

冷莹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从席勒的《美育书简》、近代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到“德智体美劳”,“美育”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再次强调“五育并举”中美育的价值,这与新时代经济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表达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必然诉求。

美育是关于人的教育,是人格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全过程,包含了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的概念。广义美育是指情操与心灵的教育。狭义美育是指关于美感的教育。立足于美术学科的美育就是借由狭义的美感教育达到广义的心灵教育的实践过程,美感与心灵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正如艺术新课标在课程性质中指出的“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弘扬真善美,塑造美好心灵”。因此,以审美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与创造力,促进其人格完善,形成让人受益终身的能力与素养,即“以美育人”,这些都是我们美术学科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在教学中需要始终秉承的目标与方向。

辜敏 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我对美术与美育关系的理解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美术不等于美育。美术是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視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思想观念和感情的一种艺术活动。也就是说,用形状、色彩、空间等美的语言,按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美的法则来创作作品。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形成真诚的情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可见,美术只是实现美育的途径和手段之一,所有教育中都应包含美育的目的,美育绝不仅仅是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五育”不是割裂分开的,教学中都应该融入“五育”,且各有侧重点,美育就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是要将美术提升为美育。将美术提升为美育最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这个观念的转变有三点——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在教学中要结合实际的社会现象(真实情境)作为教学的资源,融入教学中,将学与用相结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沈兰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

要谈美育,首先需要弄明白什么是美育,达成美育的条件和途径是什么,也就是说怎样实现美育。所谓美育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概念,在诸如语文、音乐、体育等众多的学科中其实都蕴含美育,美术则集中体现了美育的范畴。美术的属性决定了美术是感知和回应世界的一种方式,这种回应包含了文化、意识、思维、观念、能力。由此,美育的范畴不是一个美术学科技能或美术基础常识的认知,而是基于美术学科综合知识体系之上的意识感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积累常识经验,应用美术能力,理解美术原理、表现样式,认识美术背后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及其变革,领会艺术智慧和思维,由此觉醒和沉淀审美经验,以获得自己“回应世界”的方式和理念。这种“回应世界”的方式和理念或许可以说是美育的结果。

要达成以“回应世界”的方式和理念为结果的美育,在美术教学中就不再是简单的美术绘画等技能的教学,而是一个具有美术特点属性的综合体验性教学。

猜你喜欢

美育美的美术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创意美术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