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融合策略探究

2022-05-30王洪生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2年7期
关键词:读写融合双减

王洪生

【关键词】读写融合,靶向教学,散点训练,读写联动

在“双减”背景下,要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提质增效,就要坚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纲。《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1]同时提出“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对阅读与表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读写融合无疑是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体现了明显的“读写融合”的特点:以读促写,以写带读,读写并进。

但是在当前教学中,不少教师未能准确理解教材编者的意图,存在读写定位不清晰、读写结合针对性不强、读写融合不深入等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靶向教学、散点训练、读写联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基于学生学情,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设计,希望为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双减”背景下的读写融合策略有所帮助。

一、靶向教学,用好习作单元“专训场”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设置了独立的习作单元。习作单元是一个序列清晰、丰富立体的特色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大板块构成,构建了对习作方法的感知、梳理、尝试、借鉴和运用的序列体系,打破了以往阅读与习作分离的局面,让阅读有了实践延伸,让习作有了可借鉴的范例,为促进读写融合、提升表达素养创造了空间。如何用好这个读写融合的“专训场”,实现习作教学的提质增效呢?笔者以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1. 整体构建,精准定位目标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本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写作训练要素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为了保证要素的落地,教师要对本单元进行深入解读,整体构建,精准定位教学目标。

统编教材中写作内容的编排呈序列化,以梯度性的训练,实现学生习作能力的螺旋式上升。

从学段目标上看,本单元聚焦“写事”的训练,习作能力定位为“写清楚”。单元导语中明确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一是“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事情写清楚的”;二是“写一件事,把事情写清楚”。前者指向阅读环节,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把过程写清楚”的方法;后者指向习作环节,运用学到的方法,“选择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把过程写清楚”。先读后写,由读悟写,是习作单元教学的“路线图”。

习作单元的编排思路是“从阅读中习得写作方法”,解读习作单元的文本,要从“阅读视角”走向“写作视角”,从“理解内容”走向“领悟表达”。只有将目标瞄准“输出端”,引导学生关注表达、领悟方法,上好“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学生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进行习作。

2. 调整策略,落实指导环节习作单元中,“读”指向“写”,并服务于“写”,在表达之前要经历提取、处理和加工信息的思维过程。如何引发思考、辅助思考、表达思考,是实现从读到写的关键。根据教学实践和探索,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角度调整教学策略。

(1)重视默读训练,提升思维品质默读是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进而实现深度学习的有效策略。在习作单元开展“指向写作的阅读”,要重视用默读的方式,为学生明确要求,并提出方法指导,引导学生领悟表达方法,实现“读”中有“思”,“思”中有“得”。

以《爬天都峰》一课为例,围绕要素目标,可设计以下两个默读环节。环节一:先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围绕“我”和老爷爷一起爬天都峰的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又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在小组内交流。学生先根据默读提示,独立梳理文章的寫作顺序,锻炼整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环节二:课文是怎样把“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画出描写“我”

爬山前的心理活动,爬山时是怎样做的,爬到山顶又是如何说的的句子。抓住关键句,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过程中的重点部分,从“心里想的”“怎么做的”“如何说的”几个方面写清楚的方法,架起阅读通向习作的桥梁。

(2)重视思维外化,引导交流表达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进行分享交流是习作单元须要重视的环节。教师应有意识地组织小组交流、师生问答、头脑风暴等活动,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认知水平和语言组织能力,设计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交流话题与评价语言,帮助学生深化理解、外化思维、内化方法。

如《麻雀》一课,在思考“作者如何把过程写清楚”的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等问题,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深度交流,学生一定会谈出心中所想。有意义的交流,能引领学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过渡到对表达方式的感悟,品鉴名家的语言范式、写作技巧、谋篇布局和主旨立意。

(3)转化能力,活用助学系统习作单元的“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等板块都是围绕单元习作要素编排的,是习作实践的“助写系统”。从编排位置上看,它们位于精读课文和习作成果之间,是“感受—归纳—运用”的中间环节,联结了理论与实践,将习作单元变成一个整体。用好助学系统,是习作单元教学不可忽视的环节。

助学系统不重形式,重效果,有其自身特质。教学时,为了加强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的整合性,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和学情的需要灵活穿插,巧妙应用,不必有固定的教学顺序或教学模式,目的是辅助学生突破习作难点,搭建习作支架,实现读与写的过渡与融合。

助读系统可以单一使用,也可以随机组合使用。如教学本单元时,可以先学例文,引导学生梳理习作思路、谋篇布局,复习写事的顺序和“写清楚”的方法,进行有意识的仿写训练;也可以先进行习作,再对照例文,发现习作的问题和要修改的内容,进行有意识的修改训练。

二、散点训练,搭建读写融合“立交桥”

“散点训练”是指分布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读写训练。丰富有效的练笔能够打通读写的壁垒,搭建表达的桥梁。统编教材提供了很多练笔机会,既有课后“小练笔”板块,也有分散灵活的练笔留白,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提供了支架。笔者认为,挖掘训练点,系统、有层次地做好练笔训练,搭建读写融合的支架,便于收到点点到位、连点成线、连线成面的效果。

1. 主线练笔:课后习题凸显序列性统编教材精读课文的课后习题中,有的设置了独立的“小练笔”板块,这部分内容是进行练笔的主要线索。这些“小练笔”不是孤立于课文之外的,从局部看,它们与课文内容相关,是读写融合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迁移练习;从整体看,它们在不同学段中呈现出严谨的序列性,体现了习作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定位,以及对能力要求的不同梯度。教师要充分利用“小练笔”,指导学生凝练阅读方法,聚焦习作能力,择机练笔改评,落实读写同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能力。

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为例,课文第二自然段写道:“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这段文字非常优美,而且句式结构大体相同,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夏天的雨会是什么颜色的?它又会把颜色送给谁呢?仿照课文写一写吧。学生依托情境打开思路,联系生活体验,展开丰富想象,融入真情实感,便不难写出优秀的作品。

2. 辅线练笔:教材留白体现丰富性统编教材除单独设计了习作单元和课后“小练笔”进行读写练习外,在课文中很多地方也出现了写作的“留白点”,构成了读写融合的辅线。教师要注意挖掘文本中的“留白点”,将阅读引向深入,确保练笔实效落地。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一课,课文前三段都是按照“风娃娃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的顺序结构来写的,教师可抓住“……”这个留白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指导学生写一写:“风娃娃还会到哪里?看到什么?他会怎么做?结果会怎样?”教材中这样的“留白点”还有很多,只要教师能及时抓住,巧设支架,便可以为学生创造读写融合练习的机会。

3. 自主练笔:生本学情唤起针对性读写融合的主体是学生,生成作品的主体也是学生。要想在习作单元落实习作要素,不能生硬地“画定航线”,要基于学生的视角,允许练笔环节有“自选动作”,让练笔更富有弹性和针对性。首先,要结合生活经验灵活取材。课后习题或练笔留白都有很强的目标指向性,未必是从学生的兴趣和真实经历出发。在由读向写过渡时,我们可以增加同一习作要素下的“备选项目”,激发学生参与习作的热情。其次,要动态监测学生的习作能力,适时进行补偿性练笔。学生的习作能力有时会在某个训练点上徘徊不前,需要进行专项的读写训练,才能实现质的突破。

如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文,是巴金先生写景散文的代表作,其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堪称典范。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按一定顺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按游览的顺序写景物”。课文中的“天还没有大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过了一会儿”“到了最后”等准确妥帖的表述,体现了既生动又严谨的“顺序感”。但如果止步于此,仍欠些火候,学生的仿写也将落入“时间轴式”流水记录的俗套。其实,对景物的描写,本文更加注重直观感受,文中精彩處甚多,特别是描写日出时的样子:“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些语言表达,让“顺序感”更加无痕、灵活、富有独特的语言魅力。这也是学生习作欠缺之处。基于学情反馈,我们可以适时进行类似的体验型仿写练笔,目的不是达到作者的写作水平,而是练习用作者观察体验景物的视角,唤起学生用写作记录生活和感受的热情。

三、读写联动,开拓创意表达“实战区”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和经验性。就读写而言,“情境性”和“经验性”可以指向两个层面:自由的阅读情境和真实的生活情境。在新教材、新课程标准、新课改背景下,自由读写和创意表达应该成为教师重点关注的素养能力。

1. 海量阅读,主题练笔提能力读写能力的提升需要丰厚的阅读积累,统编教材特别设置了“快乐读书吧”板块,提供了序列阶梯阅读的支架,也是值得开发的读写训练资源。例如,进行《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为自己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写人物点评等,创意表达自己的读书收获和思想见解。

2. 对话生活,自由表达练创意生活所及,便是素养所在。教师要有“生活习作”的意识,设计灵活有趣的习作活动,让学生持续链接生活,为写作提供真实的情境和经验。“创意表达”应该从第一学段开始就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可以用朗朗上口的儿歌等形式,联系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生活中的场景,创编小作品。如学习《拍手歌》时,就可引导学生围绕“保护环境”创编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不要随手丢垃圾……”也可以用“班级日记”“漂流日记”等丰富、灵活、有趣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读写实践,提升语文素养,为学生营造善于记录、乐于分享、长于表达的氛围。

“双减”背景下,新课程标准和统编教材为读写融合教学指明了方向。教师要吃透课程标准,整合教材资源、用好习作单元、搭建读写支架、延伸练笔实践,有效提升读写教学的质量,让学生爱上阅读,爱上习作,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读写融合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对初中英语阅读与写作融合教学的应用与研究
阅读教学的“美丽转身”
基于素读的初中语文读写融合教学初探
读写融合:提升高年级学生语用能力的应然选择
多元构建,读写融合,实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