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学习:“生命化教育”的新样态
2022-05-30孔令松
孔令松
【摘 要】依据“生命化教育”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校明确了以“尊重差异、民主表达、协同生长”为“生命化教育”课堂实施的要义。本文阐述了沉浸式学习的内涵和特征,初步构建了沉浸式学习的模型框架、操作体系和基本范式等,以案例的形式呈现沉浸式学习在各学科的实践研究,尝试改变育人方式、学习方式、评价方式和成长方式等。
【关键词】沉浸式学习 “生命化教育” 樣态
一、追溯与发展
(一)“生命化教育”办学传统
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始建于1946年,坐落于风景秀丽的雨花台下。七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为这所学校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学校以“办孩子喜欢的学校”为宗旨,培养具有“实小烙印”的学生。学校在“生命如花 教育如雨”的核心理念引领下,于2008年成立了“生命化教育”实践基地,构建了以“红色教育”和“绿色课堂”为核心的生命化课程与教学体系。
(二)“生命化教育”的理念
“生命化教育”倡导尊重生命的差异性、善待生命的自主性、关注生命的整体性、理解生命的成长性。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生命成长的情境,使学生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民主表达的成就感,感受自己生命的能力和价值。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主动展示生命的力量,唤醒学生的生命主体意识,激发其生命的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是积极的、愉悦的,最终促进师生协同生长。
(三)“生命化教育”的价值追求
(1)生命:以学生充满活力的生命本能作为学习设计的基点。
(2)思维:以学生明心启智的思维发展作为学习过程的重点。
(3)价值:以学生卓越崇高的生命价值作为学习评价的原点。
二、变革与创新
(一)“生命化教育”课堂实施要义
“生命化教育”是以生命的差异、生命的彰显、生命的协同等为旨归的教育。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尊重差异、民主表达、协同生长。
1.尊重差异
(1)问题设计和练习安排因学生差异而具有层次性。
(2)师生和生生之间交流因学生差异而具有包容性。
(3)学习指导和学习评价因学生差异而具有针对性。
2.民主表达
(1)基于学习对象的全面性,人人有平等的表达机会。
(2)基于学习过程的主体性,积极讨论并且表明观点。
(3)基于学习环境的自由性,敢于质疑并且勇于辩论。
3.协同生长
(1)师生在开展的合作学习中协同生长。
(2)师生在生成的学习活动中协同生长。
(3)师生在创设的学习环境中协同生长。
(二)沉浸式学习的内涵
沉浸式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具身体验、虚实相生的学习环境,通过身体、心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让学生的身心沉浸于学习过程,即生命在场、心灵在场、思维在场。
(三)沉浸式学习的基本特征
(1)学习环境:具身化、可交互的学习场景。
(2)师生关系:平等的、互动式的主体关系。
(3)教学结构:动态性、开放性的时空结构。
(4)资源开发:智能化、虚拟化的教学资源。
(5)方式创新:个性化、多样化的展开方式。
(6)过程评价:精准化、多元化的评价方式。
三、实践与探索
(一)沉浸式学习的模型框架
学校初步构建了沉浸式学习的模型框架。(见图1)
第一部分是沉浸式学习开展的理论基础与必要条件;第二部分是沉浸式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与评价体系,旨在通过主、客体与环境三者之间的交互,实现学生身心整体发展的目标,形成学生自我评价、过程评价与学习分析为一体的评价体系;第三部分则是沉浸式学习开展的具体步骤,按课前、课中、课后等三个阶段将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这三部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二)沉浸式学习的操作体系
根据学习的基本流程,沉浸式学习的操作体系主要分为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具体分为资源开发与学习设计、分层实施与过程评价、分层作业设计与学习效果分析等六个环节,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任务与目标,各阶段相互影响、层层递进,具有内在的联系。(见图2)
1.课前阶段
课前是沉浸式学习的准备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做好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设计的制订,以使沉浸式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1)资源开发。学习资源的开发是为了给沉浸式学习提供支撑。教师根据课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差异等,搜集、筛选、整合、重构满足学生学习的资源,形成学习资源库。
(2)学习设计。学习设计对沉浸式学习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沉浸式学习设计,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特征的差异,以及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创设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活动。教师选择适合的学习主题、学习方法、学习情境、学习工具、学习空间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技术设备等。同时,教师需要设计学习过程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内容与标准、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与投入度、学习表现以及对虚拟教学情境的使用与适应情况等。
2.课中阶段
课中是沉浸式学习的实施阶段,这一阶段既是沉浸式学习在课堂中进行应用的阶段,也是过程评价的阶段,是学习与评价一体化的过程。
(1)分层实施。分层实施是由沉浸式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展开方式等方面决定的。沉浸式学习的智能技术与资源优势,有利于实现学生的隐性分层和动态分层。教师通过不断地分层,可在沉浸式学习中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考与探索能力。
课中,沉浸式学习的基本范式:挑战性情境、结构化任务、协同性研究、整体性展示等。
①挑战性情境。根据学习内容,以现实问题为驱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建构为方式,注重知识内化、技能运用及高阶思维发展,能有效地激趣、导疑、质疑、解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创设的真实开放且具有一定难度的、复杂的学科活动情境。
②结构化任务。以学生的知識和经验为基础,从整体的角度审视相联系的学习内容,进行知识间的关联,为学生架构已有知识与新知之间的桥梁,形成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关联性的学习任务体系。
③协同性研究。在整个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个体间存在着相互影响而又相互合作的关系。通过师生、生生及环境间的协同作用,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④整体性展示。在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后,以学生自我价值的展示为基本动力,将学生探究任务的过程以多种形式完整地展示出来,内容包含学习成果、思维过程等。
(2)过程评价。在沉浸式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其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突出精准性和多元化。
3.课后阶段
(1)分层作业设计。课后是沉浸式学习活动的拓展阶段。针对学生的水平特点设计相应的分层作业,是落实减负增效的有力举措,是解决作业封闭性和程式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重要载体。
课后,教师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分层作业设计,在设计作业时,要遵循以下原则:差异性和层次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自主性和丰富性、拓展性和迁移性。
(2)学习效果分析。学习效果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生改进学习方式等具有激励作用,是促使沉浸式学习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重要环节。为此,我校设计了沉浸式课堂评价量表。(见下表)
(三)沉浸式学习的研究案例
近年来,学校利用主题研学馆、虚拟现实(VR)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服务。学校各学科的沉浸式学习做得有声有色,具体案例如下:
【德育:二年级《争创“孙津川英雄中队”》】
教师以“争创‘孙津川英雄中队”为现实的挑战性情境,设计了结构化任务,让学生通过层层闯关,去获得人物徽章、智慧徽章、历史徽章、精神徽章、传承徽章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红色教育微型博物馆,通过VR技术,进入虚拟的革命世界,为学生提供了沉浸式的场域;通过浏览3D博物馆,借助互动答题软件进行现场答题,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了解革命故事,走近革命人物,切身感受革命精神。
通过小组合作,学生的身心和思维全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共同演绎孙津川的故事。学生借助平板自主拍摄,并利用电子白板展示学习成果,充分调动了其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四、成果与反思
(一)成果
(1)育人方式的转型:变知识本位为素养本位——基于生命成长的需要。
(2)学习方式的转换:变教学关系为学学关系——体现生命成长的特质。
(3)评价方式的转变:变模糊评价为精准评价——指向生命成长的方向。
(4)成长方式的转化:变学生发展为师生发展——实现生命成长的持续。
(二)总结
在数智融合、数据驱动、万物皆联的时代,学习是智能的、体验的、在场的,也是交互的、探究的、沉浸的。沉浸式学习将给学生带来全新的学习体验,它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智能的学习环境、更优质的学习内容,促进了学生的多维体验和深度学习,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助力智能时代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实现学生卓越崇高的生命价值。因此,沉浸式学习是智能化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
(三)反思
沉浸式学习尚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如学校的沉浸式学习需要的智能设备还不够普及,教师的技术应用程度与能力也有待提高,对沉浸式学习的内涵、本质特征、模型框架的认识还有待深入等。沉浸式学习作为智能时代的新型教学形态,如何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并适用于不同学段、学科的学习,有待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