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鲁迅: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项目化学习设计与实施

2022-05-30蔡红燕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22年8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鲁迅核心素养

蔡红燕

【摘   要】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鲁迅”为主题。教师可以“我来制作鲁迅宣传册”为学习项目,从“我眼中的作家鲁迅”“我眼中的长者鲁迅”“别人眼中的鲁迅”三个维度出发,通过持续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鲁迅;项目化学习;核心素养

“走近鲁迅”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该单元的阅读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表达要素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借助资料理解鲁迅作品及鲁迅精神品质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脊梁的热爱和崇敬之情。

对于鲁迅,学生是陌生的;读鲁迅作品,学生有畏惧感。打破常规的教学形态,重构单元学习活动,能引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探究者,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满怀热忱地阅读鲁迅,亲近鲁迅。

一、任务驱动,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项目化学习的本质是在真实情境中通过解决真实问题而学习。因此,单元项目化学习目标的确立过程是依据真实任务、核心素养发展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解读、分析、整合与提炼的过程。

(一)基于现实,创设真实任务

面对青少年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的现状,弘扬和传承鲁迅精神应成为当下的必要之举。2021年正逢鲁迅先生诞辰140周年,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纪念鲁迅先生的活动。基于此,本单元设计并实施“我来制作鲁迅宣传册”项目,促使学生主动认识鲁迅,理解鲁迅,进而宣传鲁迅,传承其精神。

(二)师生讨论,制订学习目标

在入项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全览单元课文,发现四篇课文展现了三个不同视角下的鲁迅,分别是“身为作家的鲁迅”“身为长辈的鲁迅”“别人眼中的鲁迅”,由此确立项目任务。经过师生讨论,最后将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与“我来制作鲁迅宣传册”项目相融,制订了以下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借助相关资料,根据鲁迅的不同身份,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精神品质。

2.结合资料,突出事例,小组合作撰写“鲁迅宣传册”的文字内容,表现鲁迅的不同形象,表达对鲁迅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3.设计与文字内容相符的版面,借助图片等资料,小组协作制作“鲁迅宣传册”。

4.小组合作,向身边的人展示“鲁迅宣传册”,宣传鲁迅精神。

上述目标既指向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又指向项目化学习的本质——促进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得到发展。

二、项目导向,巧妙设计学习活动

项目导向之下,学习活动更为开放和灵活,更大程度地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整合学习内容

整个项目化学习以探究不同身份的鲁迅为主线,根据学习目标及三个任务,建立起了阅读文本之间的关联,形成项目化学习素材包(如表1所示)。教师有目的地精选相关资料,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感兴趣的鲁迅小说、散文、诗歌,观看《鲁迅一生》《走进鲁迅纪念馆》等视频资料,丰富学习内容。

(二)细化项目任务

教師要细化各阶段的项目任务,即紧扣核心问题,聚焦语文要素,对学习环节、活动步骤以及所用课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如表2所示),以保证项目化学习的精准实施,得到最理想的效果。

(三)转变学习方式

项目化学习活动采用个体独立自学与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比如,探讨“我眼中的作家鲁迅”宣传页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自主提出想了解的内容,如鲁迅的作品、家境、喜好等,再提供自主学习任务单(如表3所示),让学生课后去完成。学生充分体验了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并将自学所得在小组内分享,在品尝学习成就感的同时,也为完成“鲁迅宣传册”这一挑战性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如,拓展阅读《雪》《秋夜》以及鲁迅其他作品时,可先后采用小组合作比读、同桌合作共读、独立自主阅读的方式。

1.比读:比较阅读《雪》与《好的故事》,思考两篇文章在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作者思想感情方面有哪些异同。

2.共读:与同桌一起阅读《秋夜》,找出表现鲁迅战斗精神的语句,做好旁批,交流感受。

3.自主读:独立选择《野草》中的其他作品展开阅读,深入了解鲁迅的品格和精神。

采用这样的学习方式,一则降低了难度,增强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增加了学习趣味;二则更好地推动了个性化学习,促进了学生迁移运用、解释推论、反思评价等语文综合能力的形成。

三、精准实施,凸显核心素养发展

项目化学习的目标是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应精准实施项目,达到预设目标。

(一)围绕语文要素,促成能力建构

掌握语文要素是单元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目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指向学习方法,重点培养学生借助资料理解文章内容和通过典型事例写人的能力,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实践,促使学生逐步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素养。

第一步,尝试“借助”方法。开启“制作‘我眼中的作家鲁迅宣传页”这一任务后,学生对《少年闰土》中“我”和闰土之间的眼界差距产生了疑惑:“闰土知道的事情,为什么鲁迅都不知道?”教师先提供资料,如鲁迅6岁开始读书的情形,再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如做大官的祖父给鲁迅取名为“豫才”,对他寄予很大期望,从小就让他读很多书。结合这些资料,学生交流新的认识。这一过程中,学生提出问题,并尝试借助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进一步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步,建立“借助”思维。学习《好的故事》时,教师再次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合作探究“鲁迅眼中好梦的含义”。学生的见解如下:(1)此时鲁迅已经离开家乡,此梦表达了他的思乡情。(2)当时的底层人民生活艰苦,鲁迅以笔为戈,借梦唤醒沉睡的人们,并鼓励人民不要失去生活的信心。(3)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割据混战时期,梦中的景物皆是“虹霓色”,以此表现鲁迅反抗旧恶势力,向往和平与美好的生活。学生有的联系鲁迅的生活经历,有的联系复杂的社会背景,有的运用对比手法解释社会现状与梦境景物的关联。通过对资料的整合与利用,学生的思维趋于多元,且由表层走向深处。这反映出学生随着任务的持续深入,开始建立“借助”思维。

第三步,形成“借助”能力。方法只有经过内化才能成为能力。学生“借助”能力的真正形成,在制作“我眼中的长者鲁迅”宣传页这一任务中可见一斑。如,对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碰壁”一词,学生读到句子“四周黑洞洞的”时,自主结合相关资料,认为“黑洞洞”指当时社会黑暗,“碰壁”则指鲁迅先生经常遭到反动派的迫害。为了理解救治车夫时鲁迅“严肃”的表情,学生主动联系《好的故事》中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旧社会穷苦百姓的生活现状等,深入思考,领悟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民族责任感。

(二)提炼项目成果,全面提升素养

每一项任务的实施,都会诞生过程性成果,最后汇集形成终结性成果——鲁迅宣传册。下面是某个小组设计的过程性成果——“我眼中的长者鲁迅”宣传页。

设计此页时,学生结合事例表达了对长者鲁迅的全面认知,实现了阅读要素与表达要素的有机相融,体现了探究、分享、评价等高阶思维的运用。标题、版面的设计独具匠心,对培养编撰、审美、创造等能力具有特殊价值。同时,有趣而复杂的任务,让学生意识到个人力量的局限性,进而生成了组员间积极帮助、互相信赖的动力,深化了责任意识,培养了协调合作的能力。可见,成果提炼的过程也是学生素养全面发展的过程。

(三)设置评价细则,检验项目成效

科学设置评价细则,可以检验学生个人和团体在项目化学习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解决问题、合作沟通等多种复杂能力的发展状况(如表4所示)。素养目标之下,项目化学习评价方式指向解决真实问题,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超越。

“我来制作鲁迅宣传册”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促使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用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从而在语言运用、问题解决、合作沟通、深度思考等方面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歆,祁红.高阶思维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升级之路[J].中小学管理,2019(9).

[2]黄牧航.历史教学与学业评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3]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浙江省杭州市求知小学   310022)

猜你喜欢

项目化学习鲁迅核心素养
鲁迅,好可爱一爹
以项目化学习为推力的初中思想品德实践教学策略研究
鲁迅《自嘲》句
鲁迅看书
当项目化学习遇见STEAM课程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项目化学习·多元呈现”教学模式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