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2022-05-30庄莉莺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庄莉莺

新课标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需落实核心素养理念,以核心素养培养为基础开展阅读教学工作。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对某一学科经过一阶段的学习和实践,所形成的具有该学科特点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阅读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依托。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如何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进行阅读教学呢?笔者将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策略总结如下。

一、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一切教学活动与教学设计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就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阅读教学也不例外。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课文,朗朗上口,意境深远,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最佳载体。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学情出发,根据学生不同的发展特点,立足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意识,来引导其开展阅读教学活动,设计有效的语言训练,让他们对相关的语言知识进行积累,引导学生领悟精妙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形成独特的语言感受,最终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核心素养。

(一)深度解读文本,抓准语言运用的关键节点

语文课本中的很多文章,文质兼美,清新隽永,优秀又经典,很适合学生阅读。这些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句运用得相当巧妙,都是学生语言运用的关键节点。在语段教学时,教师要以这些宝贵的课程资源为范例,深入研读,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用心去读,带领他们仔细揣摩,及时进行语言运用的指导,抓准语言运用的关键节点,设计不同的专项训练内容,让学生在比较、模仿中领悟语言文字的韵味,学习丰富的词汇,体味优美的语段,学会遣词造句,为学生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教学《火烧云》第三自然段,这一自然段连用了四个“一会儿”,写出了火烧云变化极多,可让学生认真反复品读这个句子再进行仿写。学生写得非常好: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像粉红色的小猪佩奇,一会儿像白白胖胖的小宝宝,一会儿犹如五彩斑斓的孔雀,一会儿又宛如妈妈的笑脸,万紫千红,姿态万千,只要你能想象到的事物,在天空中都能发现。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这些教材文本中的精彩语段,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内化、提高、仿写,让学生在模仿中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技能。

(二)凝练语言,丰富语言运用的积累素材

语言凝练的文本非古诗莫属了。古人写诗,很是讲究“炼字”“推敲”的佳话至今还在传诵。如王安石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据说也是经过反复琢磨反复锤炼的,先后用了“到、过、入、满”等字,才最终选定“绿”字。一个“绿”字极尽动态,将整个江南盎然的春意呈现在我们面前。“绿”字之妙,不言而喻,一直为世人所称道。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平时的每一堂阅读教学课上,关注文本中的精准字词,关注文本选词的精妙,教会学生用词凝练而精准。

又如,唐代诗人吕岩的《牧童》一诗中,草铺原野六七里,这个“铺”字也用得极为巧妙。教学时,可先让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铺”的意思是把东西展开或摊平,再联系诗句给“铺”组词,有个学生说到了“铺天盖地”一词,然后教师就相机引导学生将“铺”字与“长”字进行对比,在对比中感悟这个“铺”字的妙处:一是铺出了草的茂盛草野的辽阔,二是铺出了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

文本中这样的字词还有许多,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惜”,日照香炉生紫烟的“生”,不知秋思落谁家的“落”……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揣摩、推敲、运用这些精妙的选词,进一步训练学生推敲字词、用准字词的语文能力,为语言运用积累取之不尽的鲜活素材,不断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

(三)关注表达形式,提升语言运用的实际效果

阅读教学中,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更重要的,还要从探究文章“写什么”转向探究文章“怎么写”,去发现作者行文中的字里行间所要表达的奥秘及规律。

例如,在学习《秋天的雨》一课时,笔者就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那些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上,引导学生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摹出秋天五彩缤纷的美丽景象,立意新奇,又饱含韵味,形神兼备。课的最后,笔者点拨学生展开想象“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呢”,领会比喻、拟人的写法,指导学生回顾旧知旧文,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的句子读一读,通过语言在唇齿间的流淌更透彻地感受文字和语言的独特魅力,玩中学文,以情入境。这样的课堂,会使诗情的种子在学生幼小的心田慢慢滋养开来,吐出孕育着勃勃生机的新芽。相信只要长期坚持这样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一定会大大提高。

很多阅读文本表达的形式独特,需要我们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去体悟,去挖掘,去关注文本的表达形式,并拓宽想象空间,加强语言运用训练,从而提升教材的语用功能,帮助学生练就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依托文本感悟,扎实语言运用的能力培养

“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会如星星之火,开始燎原。教师要因势利导,抓住文本的拓展延伸点,让知识延伸,让情感深化,引导学生更深刻地感悟文本,积淀更扎实的语言文字。

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时,笔者让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反复复地品读,在品读文章内容的同时,触动学生的心弦,不断地激起他们想要表达的欲望。在了解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时,笔者让学生说说“如果那时你就在圆明园,看到这举世闻名的人间瑰宝时,你最想做什么?”有的学生说,当然是在里面慢慢地游览,大饱眼福;有的学生說,要把园中的美景拍下来,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还有的学生说,一定要亲眼看看,亲手触摸那些藏在圆明园里的稀世珍宝……说着说着,学生慷慨激昂,那种身为炎黄子孙的自豪感,涌上心头。这样感悟文字魅力,品味精美语言,既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又为学生的写作打下基础,最终实现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进而让核心素养导向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地落实。

二、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思维能力是指在语言活动中能够独立思考,能凭借想象对客观事物以及文学形象产生基本的认识,同时能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文学作品。可是小学生缺乏主动思考、深度思考的意识,习惯接受现成的知识和结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灵活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进一步实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一)锻炼独特体验,发展学生情感能力

文本处处皆学问,一字一句总关情。我们能从一朵小花看到万紫千红的春天,能从一片落叶感受到生命的兴衰更替的生生不息,能从一朵梅花体会到坚强不屈、不屈不挠……对每一篇阅读文本,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方面,饱含着自己独特的情感,教师在鼓励学生去感受的时候,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自己感触最深的一个角度去细细体会,做进一步的分析探讨,不随大流,在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加添注解,补充上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从中领悟文章的中心,培养学生“异中见同,同中求异”的思维能力。因此,笔者时常让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来诵读文本,由表及里地去感悟文本,激发学生探究课文内蕴的意愿。

比如,不同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感受是不尽相同的。同样都是爱,有些爱含蓄、温和,有些爱奔放、热烈,有些爱蕴于严格的要求中,有的却是在温柔的宠爱里……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前,笔者要求学生细细去感受:父母对你的爱有什么独特之处,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有的从母亲的唠叨声中听到了爱,有的从那一桌可口的饭菜中感受到了父亲的爱,有的从母亲的睡前故事中读懂了爱,有的则从睡着了父亲帮盖被子怕吵醒自己特地踮起脚走路轻轻地关门写出了父爱之深……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有足够的表达和交流空间,领悟了文本中爱的真谛,让学生的情感能力在阅读中得到发展。

(二)展开合理想象,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人与社会的进步,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很多课文中,作者总会有意无意地在一些地方留有空白,隐而未发,意犹未尽,往往有着“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利用这些空白点适时地进行思维发展训练,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文本进行合理的延伸,促进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意图去诠释文中的这些空白,使文本的内容更充实、更直观、更精彩。

例如,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在目送车夫离去的场景里,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小周晔的印象之深,在学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伯父鲁迅先生当时会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周晔,你清清楚楚记得的还有什么?学生大胆开拓思维,踊跃发言,然后笔者相机再引导他们把刚才说的写下来。这个课堂随笔,成了本课教学的点睛之笔,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引导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时,教师常常会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的获取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而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素养常常被忽视。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多媒体手段,引领学生及时地、敏锐地去感受去发现,去阅读鉴赏文本内容,受到美的熏陶,感受汉字之美,领会语言汉字的魅力,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深厚的感情,并能通过阅读感受到人性中的真善美,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内涵,提升自身审美鉴赏能力,形成自身的审美认知,促进学生审美品质的提升。

例如,在《找春天》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作者以寻找春天为线索,写出了在不同地方用不同感官找到的春天的美好,写得丰富鲜活。春天有声有色,有形有味。笔者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并点拨学生把读懂的句子整合成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的孩子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这样训练学生调动各种感官敏锐地感应事物的能力,用多种感官感受场景,并展开联想和想象,让美妙的想象融入学生对美的理解之中,然后让学生踊跃发言,让他们一一表达自己感受到的美。课后,笔者还让学生自己去校园找找春天,亲手摸一摸嫩绿的小草,闻一闻花儿的芬芳,感受春天的生机,说一句最令自己满意的话。学生有着这样绝妙的表达:“小树,小树,你穿上新衣服真漂亮!”“春天的柳树可爱美了,在池塘边照镜子,梳小辫儿。”“春天来啦!春天来啦!草儿绿了,花儿红了,鸟儿醒了,小朋友们笑了”……

四、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延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丰富多彩,涵盖大量的古典诗词名篇,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是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资源,是提升语文素养的依托,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阅读教学中,理解文本并不是主要目的和最终目的,教师要立足于教材文本深入钻研,重视文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握教学重点,聚焦难点,营造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给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发展学生的能力,厚植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经典的古诗词,诗词句中往往没有直接地流露出诗人的情感,字里行间的情味和意蕴则需要我们细细品位与斟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言在此而意在彼,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教师可以以文本内容为基础,对课堂教学内容做出延伸,选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讨论,领略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导学生借鉴、运用。通过讨论,学生在课堂上收获了更多新知,对文化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在众多的描写月亮的古诗中,“月”常常是诗人用来寄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圆人圆,离家在外的人,仰望一轮明月,心头便会油然升起一缕乡思。举头望明月,这是李白《静夜思》中“低头思故乡”的魂牵梦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月夜忆舍弟》的思乡怀亲;海上生明月,这是张九龄《望月怀远》中的“天涯共此时”的莼鲈之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是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归心似箭……古诗中的月亮,浸染了诗人的感情。不同的诗句,却蕴含着相同的乡愁。那份思乡怀亲的深情,就会深深镌刻在孩子们的心里,发挥了阅读教学的文化传承作用。

五、結语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练就的实践活动,必须进行锲而不舍地训练,循序渐进,为学生在文化积淀及素养提升方面做好基础准备。要运用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在运用中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吴淑媛)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教学素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