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媒类学生实践及就业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2-05-30刘昭张程程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职业规划人才专业

刘昭 张程程

随着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变革。2020年11月3日,国家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并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其中强调,要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人才,这为未来高校培养传媒类人才指引了新的方向。

一、研究方案设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21年10月—11月对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收集有效样本共计296份,其中包括大一学生96份,大二学生55份,大三学生65份,大四学生80份。参与问卷调查学生的所在专业包括新闻学、广告学、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与主持艺术,从整体上看专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主要指标说明

本次调查中设计问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目前实践的现状,包括是否参与过实践、对传媒类实践的认识和收获,等等;二是学生在实践和未来就业过程中的需求,包括实习和就业更看重什么、进入传媒行业工作优先考虑因素等。

二、传媒类学生实践现状及就业需求分析

(一)传媒类学生实践现状分析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接触过传媒实习比例随着年级增长递增,各年级学生进行过传媒实践的比例分别为大一19%、大二55%、大三68%、大四76%。实践比例较大的分水岭出现在大二年级,这说明了目前传媒类学生对于进行专业实践的重视程度高、开始时间早。但另一方面,大四学生的调查样本中仍有接近1/4的學生没有进行过专业实习实践,其中“从来没有在传媒行业实习过”的原因包括:选择考研、出国深造暂不就业;选择考公、考编全力准备考试,岗位并不看中专业实习经历;未来并不想从事传媒相关工作等。

(二)传媒类学生就业需求分析

在“求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的项目中,“实践和工作经验”选项占比最大,占88.1%;其次,为“学校知名度”选项,占58.7%。同时,本次调查显示,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优先考虑个人发展前景,6.7%的学生优先考虑薪金,另有2.3%的学生优先考虑个人兴趣因素。但面对目前的传媒行业的就业形势,绝大部分学生都表示对未来个人就业的担忧,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身能力水平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缺乏自身职业规划”等。

三、当前传媒类学生专业培养和实践环节出现的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模糊,缺乏职业规划教育

近些年,各高校传媒类专业一直在倡导培养“全面型人才”,以适应融媒体传播时代,但同时“什么都学,却什么都没学会;什么都能干,又什么都干不了”的情况在传媒类学生中屡见不鲜。究其根本是学校在教学初期没有树立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学生在未对专业和职业进行了解的情况下便大量接触各类课程,以至于在后续的学习和实践中处于迷茫的状态。

纵观传媒类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实践就业的认识可以看出,当前的教学中缺乏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一是职业规划课程开始较晚,基本在大三大四开展,且多为选修课程和主题讲座形式;二是校就业指导机构以及教师仅关注毕业年级学生的就业情况,未参与、引导其他年级学生职业规划的形成和完善,使学生形成“毕业再就业”的错误思维,影响其专业实践和就业意识的形成。

(二)专业教学内容落后,专业实践活动缺少

目前,传媒类人才的培养是基于学校制定的培养方案进行的,各专业培养方案按照相关要求进行制定和完善。而学生在进入到社会实践中普遍发现教学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时差”,这源于学校和企业两者之间对人才的认识和评价标准不同,行业内人才需求方几乎不参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设置,导致学校培养的人才并不是行业内真正所需的人才。

另外,实践活动没有单独设置课程,而是大多伴随着理论课程进行,以课堂作业的形式为主。特别是像采访写作等实践作业,许多学生并未实地走访调查而是仅为获得课程学分敷衍了事,既浪费了教学时间也丧失了专业实践的意义。

(三)专业技能培训较少,校企之间联系薄弱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革新,业界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掌握内容生产的各项专业技能,同时也需了解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但在传媒类学生的培养中,部分专业忽视了新技能的培养,仍聚焦于传统的传媒人才培养模式中,把培养内容生产作为唯一导向,使得学生尽管拥有卓越的专业能力但无法融入到传播整体的各个环节中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此外,学校与相关企事业单位之间的联系较为薄弱。目前学校与企业单位在教学培养、人才输送等各个环节都没有形成通路,缺乏“联合培养”意识,校外实践就业平台搭建也不够完善,学生面临更大的实践就业压力。

四、未来传媒类人才培养路径的思考

(一)完善传媒类人才评价标准

完善传媒类人才的评价标准,需要以结果为导向,从根本上让学生、学校、行业明晰人才的培养方式和目的。特别是在高校教学中必须摒弃“唯分数论”的评价准则,杜绝以学习成绩和考试水平作为评价学生的决定项。通过改变人才评价标准,使学生尽早转变以“升学”为目的的学习理念,从学习的初始阶段对专业实践提起重视。

同时,传媒类人才评价不应仅止步于毕业,还需要进行更深层、更长远的考量。应加快推行毕业后的回访制度,对已毕业就业的学生进行调查和访问,从学生角度对现有评价标准和教学方式再进行考量。还可以创新评价模式,建立健全雇主评价和社会评价机制,从用人单位角度及时对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进行优化。

(二)增加优化专业实践教学

优化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围绕着两个重点展开,即“逐层递进、分组开展”。“逐层递进”是指课程实践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始终,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习阶段安排适合教学进度的实践,由浅入深,逐步推进,形成系统化、体系化的实践教学模式;“分组开展”是指在进行课程实践的过程中考虑到不同专业学生的技能需求,以及学生的兴趣点分成不同的实践组别,让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所需选择。

优化专业实践教学还体现在丰富校内实践活动和各类比赛。除传统大赛以外,学院可根据自身教学特色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激励学生在比赛中学习锻炼,以作品产出促进实践练习。同时,学校也应适当增加相关岗位为学生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如公众号运营、校内新闻采写、学校风采宣传等。

(三)完整细化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

就业指导工作旨在引导学生形成符合自己兴趣发展的职业规划,应从学生入学即开展。对于低年级可采取讲座、观摩等形式,增强学生对职业生涯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思考;高年级可结合具体实践活动对自身规划进行进一步体会与明晰。同时,就业指导要着眼于激发青年人活力,培养青年人的创新创业意识。对于有创业需求的学生,学校要进行一对一的了解培养,并提供优惠政策和尽可能的支持。

在就业服务方面,学校需要加深“校企合作”,搭建符合专业需求、时代发展的校外实践平台;让企业参与到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传授、专业实践的指导,共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和行业需求的传媒人才。此外,提高就业服务水平还需提高学校整合就业实践信息资源的能力,收集筛选适合学生的就业信息并建立统一平台发布,方便学生在不同阶段快速找到适合自身的项目,让就业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五、结语

媒介技术不断发展,智媒融媒引领潮流,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高校的传媒类人才培养也面临着全新的问题。只有及时地了解学生实践就业情况和需求,才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并补足。应对现有问题,高校要强化职业规划教育,优化教学课程安排,搭建良好实践平台,完善校企合作机制,紧跟时代步伐,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传媒人才。

注:本文为“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科研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的人才实践就业生态链搭建探究”(课题编号:52WT2110)的成果。

(左毓红)

猜你喜欢

职业规划人才专业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问题研究
指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策略研究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