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德育工作之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2022-05-30陈伟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

陈伟

学校德育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其中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能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合作,应对挫折,适应社会,拥有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合格接班人已备受家长、社会的关注。因此,辨析学校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对于培养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不能形成良好的品格。而二者在内容和作用上也存在重叠和交叉,它们相互联系、互为因果,关系非常紧密。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许多道德教育往往是与心理问题相关的。拥有健康的心理是一个学生是否成才的基本条件,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培养独立健全的人格,提高面对挫折的乐观态度,进而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是有效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二)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方向

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道德上能够接受的方式,以有价值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方向。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基础地位

学校德育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思想教育是先导,政治教育是核心,道德教育是重点,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心理健康教育是最初级、最低起点的教育,它构成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基石,其基础地位可以从教育界广为传播的“塑造人格远比传授知识和技能重要”这一教育理念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

在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水平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学校德育工作就是要通过行为训练和理论灌输,使学生把德育信息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如果孩子一直有某种行为倾向,而这种行为与正常孩子不同,我们称其具有品行障碍,如逃学、说谎、打架等。这种不良行为如果一直保留到成人,我们就认为其具有某种个性缺陷。虽然这并不妨碍其智力发展,但严重影响了其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預防和纠正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成熟的自我意识和健康的自我形象,这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重大意义。

(三)心理健康教育是落实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法

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社会行为的判断能力,仅依赖传统的说教是无法完成的。只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并契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优势,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例如:让学生保持一种主动接受教育、积极完善自我的良好精神状态,增强学生对学习环境、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教会学生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问题,就是要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补充

从学校德育工作内容的创新来看,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弥补传统德育工作的一些欠缺,诸如在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社交障碍等方面,由于传统德育工作一般不直接介入,解决起来就显得力不从心。然而,此类问题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密切,并间接地影响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用心理健康教育解决这些问题就会有的放矢,收到好的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生活态度

(一)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指向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整和改善,归根结底,是让学生对生活有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并担负起生活中的角色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对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即学校德育工作要用先进思想影响学生,用道德规范教育学生,用模范人物的高尚品德、行为感染学生,从而促成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道德以其特有的“不当”和“不应当”的话语系统对人的生活作出解读,思想道德规范的教育就是引导人走上“成人之道”,让人学会构建属于自己的生活。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就是学生对生活的积极看法,认识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喜欢生活,热爱生活,能够和他人一起投身到生活实践中,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的氛围中,追求人生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生活态度的方法

第一,正确引导,培养积极生活认知。作为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多给予学生关爱。学生们由于生活成长环境和生活行为经历各不相同,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心理。对于学生来说,每一次的成功与失败,都是生活的一部分,作为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在多样的生活中品味,在生活的思考中总结,使其更加明确生活道路的选择。

第二,提升素质,促成良好生活心态。教师要培养学生耐挫力。要让学生明白挫折是任何人都需要面对的,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并不都是坏事。培养的学生要能够勇敢面对困难与挫折,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有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一双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传递正能量。要让学生学会广交朋友,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身边的人,广交良师益友,多关心自己的家人,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要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积极参加课外活动,使生活充满活力和阳光。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成才观。引导家长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多做亲子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孩子的想法,因势利导,让孩子愿意倾诉心声,缓解压力。

第三,调适心理,形成积极生活追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理性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发展潜能,大胆肯定自己,追求美好理想目标,从而减少由于自我定位不准确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学生由于其年龄特征,成功的心理体验最容易激发他们的奋进情绪。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要经常为学生竖起大拇指,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其次,教师要及时强化学生成功心理的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根据自身特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不仅可从中得到锻炼,而且可以从成功中体验到愉快和满足,激发其进取心,引导他们形成向新的、更高的目标奋斗的动力。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重过程、轻结果,以分散、减少心理压力。在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重视结果,而忽视了过程,当结果不理想时,往往给自己增加了心理压力。教师要协助学生把理想目标具体化、阶段化,把每天的事做好,把每一个知识点掌握好,理想的结果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把压力作用于过程中,可以使学习高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育教学中,学校要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每一位教师都要参与其中。通过上好心理团辅课、召开好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做好与学生的面对面谈心谈话、走访好重点关注的学生群体、指导好家长树立正确育人观念,从而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工作探究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对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效问题的理论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