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2022-05-30辛海霞
辛海霞
问题驱动教学是适合数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提出问题,才能产生学习动力,因而在数学教学需要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学生需要具有问题意识,善于质疑,激发探究动力,提升数学核心素养。教师需要以多元化手段,发挥问题驱动作用,促进学生进入探究的更深层次。本文对问题驱动教学的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提出实施问题驱动教学的实施策略。
学生具有了问题意识,才会具有质疑精神,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中进行知识建构,从而促使学生向知识更深层次探究,并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知识逻辑有关系,丰富知识储备,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在学习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学生内化与掌握知识十分重要。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受到了广大教师的重视。数学学习的目标不只是提升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教师还要通过各种措施,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问题驱动策略概述
以问题为依据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或者在教学中让学生提出问题,以及学习中遇到的疑惑,或是学习重点与难点,从而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激发学生探究动力,这种教学方式即为问题驱动,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即为问题驱动策略。实际上,问题驱动策略就是教师通过问题教学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根据初中生好奇心强的特点,以问题引领学生的思考,以问题驱动学生向着知识的更深层次推进的教学策略。其实,问题驱动并不是新鲜的教学方法,在平常数学教学中,教师也会对学生进行提问,但是这种提问是随意性的,没有经过备课环节的设计与精炼,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可能是学生能解答的,也可能是学生通过努力思考而不能解答的,如果学生不能回答,必然会挫伤学生学习信心,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善于以问题为线索贯穿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根据问题进行探究,在问题的探究中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有效达成学习目标。问题驱动策略可以有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问题的思考、分析、解决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教师只是发挥引导与点拨作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
二、实施问题驱动教学的重要作用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问题除了有驱动思维的作用外,其实它最基础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讲解灌输,唯恐学生对知识不理解,不清楚原理的内涵与应用,教师不厌其烦地讲解,然后让学生做相关题目,希望能借此强化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但适得其反,学生不但对知识不理解,当题目稍有变化时,还会束手无策。如某个题目中的条件稍有变化,或者求解的问题有所变更,那么部分学生就会产生疑问,不会深入思考问题,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教学,教师可以用问题引发学生的关注,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根据学生自控能力不强的特点,设计富有趣味性与吸引力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在课堂上,好的问题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有的启发性的问题可以串联成问题链,引发学生不断深入思考,对学生的思考起到导向作用,学生的注意力也被问题吸引,主动参与问题的探究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驱动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强调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的开展,教师提出问题或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都可以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现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小组探究的方式加以解决,才能实现更好的合作。学生在问题驱动模式下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转变,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思考,学生拥有了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同时,教师可以在教学各个环节中,如在预习、课堂、课后复习中,以问题为引领促使学生思考与自主探究。学生除了在课堂上探究问题,也可以在课外以问题为引领进行自主探究,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础性知識进行问题设计,让学生掌握并达成基础性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在掌握了基础性知识以后,还要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应用层面,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看似超出课本基础性知识而有所拔高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与探究。当然,这些具有拔高性质的问题,也是以教材为基础,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设计,如可以对教材例题进行改造与变式,如改变例题的条件,或者重新设计问题的走向,使难度拔高,使知识领域更广,即提出一些发散性的问题,促使学生通过多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用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同时,在问题驱动模式下的初中数学教学,还强调注重学生合作学习活动的开展,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专题性研究,小组成员密切合作,集思广益,不同的学生可能提出不同的建议,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学生可以汇集不同意见,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用不同的角度与方式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存在的问题
(一)提问缺乏科学性
部分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注重以提问来促进学生思考,即使偶尔提出问题也具有随意性,没有对提问进行精心计划。或是提出问题却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还没有得到答案,教师就说出正确答案,由于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知识的掌握也不牢固。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自问自答的方式,这种教学形同的讲解灌输,不能对学生产生启发诱导作用。有的教师缺乏对学生学情的分析,对知识间的关系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因而在提出问题时,不能把握问题的难度,有的问题难度过高,学生很难思考出答案,有的问题难度太低,学生觉得没必要回答,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是教师在提出问题后,不能以正确的方式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只是单纯让学生独立思考,不能充分发挥问题驱动的作用,使小组成员密切合作,从而学会从多个角度去分析与解决问题。
(二)学生缺乏问题意识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采取的讲解灌输模式,学生缺乏思考的机会,也不会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因为几乎一切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然后由教师回答,学生只是被动听讲,在课堂上做好笔记就可以了。在被动听讲状态下,问题意识得不到有效培养,学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缺乏质疑精神,不能根据自己的认知提出问题,也就缺乏主动探索的动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教师产生了依赖感,在遇到问题时只寄托于教师的讲解与反馈,而教师通常是满堂讲解,学生练习与自主学习的机会很少,产生的问题常常得不到教师的矫正与反馈,因而,学生在学习时常常出现知识断点,而这些断点的不断累积,就会使学生产生挫败心理,在数学学习中不能品尝到学习成功的快乐,也缺乏继续学习的自信,因而被数学课堂边缘化的学生必然越来越多,班级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的两极分化也越来越严重。因而在数学教学中给学生思考与探究的时间与空间十分重要。
(三)问题驱动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不合理
“问题驱动”教学是以提问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的重要教学方式,然而目前教师在实施问题驱动教学中,只注重提出问题,然而,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往往不注重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探究,不注重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掌握探究的方法,学生的探究有时处于盲目状态,教师在设计问题驱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设计问题,不注重预判在提出问题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会出现哪问题,应该如何引导。有的教师在实施问题教学时,让小组合作探究,却不注重让小组成员展示探究成果,分析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缺乏分享与体验,也就很难有效地完成知识建构。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体现教学重点难点或教学目标,或者提出的问题缺乏趣味性与启发性,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力,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学生的数学思维也很难提高。部分教师在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时,不注重问题设计的阶梯性,即由易到难的提出问题,逐步让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与内化知识,而是一开始就提出难度较大的问题,致使学生很难将旧知与新知实现很好的对接,学生难以厘清数学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再者,教师只是单纯提问题,缺乏与学生的有效互动,小组合作互动与只是流于形式,难以产生理想的效果。
四、初中数学“问题驱动”教学策略
(一)注重问题的相关性、趣味性特点
问题驱动教学要发挥驱动学生深入思考的作用,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环节对问题的设计进行精心考虑,做好充分准备。一是要注重问题的相关性,即所提问题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能与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相关,并且所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水平,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不会因为难度太大或太小而影响学生探究热情的提高。二是提出的问题要具有趣味性,注重问题的情境化,即在一定的情境中提出问题,让学生以情境为依托进行问题的思考。在此,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能更直观地探究问题,富有趣味性地进行探究。如在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教师可以以学生观察自己在课堂上的座次及位置来理解直角坐标系的概念,提出问题:你在教室中的位置,是通过什么确定的?或者让学生回忆去电影院看电影拿票找座位的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对直角坐标系有一定的理解。如果教师以理论的方式解析什么是直角坐标系,学生就难于理解,也不会对直角坐标系的学习产生兴趣。因此,问题的提出要与教学内容有关,要引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二)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即学生要借助一定的直观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生活中实物的逻辑关系来理解相对复杂的数学逻辑关系。这就要教师在教学中摒弃传统讲解灌输式教学方法,采取信息化教学手段,优化数学教学过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初中数学教学课堂,其直观性与形象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实践证明,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可以为学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置身于由视频、图片、动画营造的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可以对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教师可以结合教学情境,进一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相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化,更易于被学生理解与应用。如学习“点和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如果让学生单纯地看书和看图理解,效果往往不佳,学生不但不能深入理解,并且也不会应用。而在此环节,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早晨太阳升起的视频,太阳是一个圆,而地平线是一条直线,让学生通过这些理解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学生看得真切,理解得也透彻。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直线与圆有几种位置关系?让学生探究思考,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三)抓知识的关键点提出问题,驱动学生积极探究
教师运用问题驱动教学法,目的之一就是对学生的探究方向实现正确引领,提高学生学习的针对性。但是,如果教师在提出问题时,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而忽视对关键问题的提出,也不会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逻辑关系,致使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因而,教師在了解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还要注重提出关键性问题,所谓关键性问题,就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关键点,如旧知识与新知识接轨的关键点等。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等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教学的准备环节对新课标要求进行分析,再针对考试中对知识点考查的重点与方向,设计相关问题,如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应该如何总结归纳?如何运用这个性质来解决相关问题等,利用这些问题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与巩固。通过一些问题促进学生对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与概念的理解,并且运用相关知识点来解决相关问题,反比例函数是几何图形面积求解的重要内容,教师要通过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提高。
五、结语
数学教学中实施“问题驱动”策略,可以有效促使学生进入问题情境中,对问题产生探究欲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及原理等产生切身体验。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探究方向,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数学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认知的提高。在教学时,教师要对学生学情进行把握,问题要经过精心设计,要运用于恰当的教学环节,提问要注意难度适度,难度太低会使学生失去探究兴趣,难度太高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会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而是要让学生经过成功的探索,完成知识建构,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邱瑞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