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文言韵味,感受神话魅力
2022-05-30朱秀玲
朱秀玲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读好小古文,能够读通、读顺古文,并读出停顿和节奏。
2. 掌握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读懂小古文的方法,理解课文意思。
3. 按照故事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讲好课文故事,并能在讲和读中,感受精卫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4. 通过学习一类文言文,滋养人文底蕴,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读好小古文,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用自己的话讲好故事。
【教学流程】
一、对比阅读,激趣导入
1. 看图猜故事。教师用多媒体出示多张图片,让学生看图猜故事。师:看到每一幅图,你们想到了哪个故事?(待学生猜出后,教师分别在图的下面显示: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2. 比较成语格式特点。师:你们发现这些都是什么故事?(预设:神话故事)仔细观察成语,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格式相同,都是人物+事情的格式)只要读了标题,我们就基本知道故事的主要内容。
3. 板书课题。师:同学们,神话充满神奇的想象,经典的神话故事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再来读一个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和老师一起写一下课题吧。
4. 对比阅读,发现小古文精妙。(出示图片)师:这就是精卫鸟。网络上是这样描述它,“形状像乌鸦,头部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而在《山海经》一书中,是这样介绍的,“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对比一下,同样是描写精卫的外形,表达相同的意思,你们发现这两段话有什么不一样?(生答)对,描写同样的意思,古人写成的句子更短小精炼。像这样的语言,我们称之为文言。由文言组成的文章叫作文言文。今天我们就走进文言文版的精卫填海。
二、学习字词,“读通”古文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注本课生字的读音,读准字音和词语。
2. 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教师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衔,堙,炎帝,溺而不返。
(1)理解“衔”的演变。师:生字中的“衔”字特别有意思。(出示“衔”的篆文“”)看,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篆书“衔”字。咱们祖先造字的时候,“衔”指的是行进中的马车。古人驾车时,为了控制马匹的行进速度,将两端系着缰绳的小铜棒横在马嘴里。后来随着汉字的演变,横画慢慢变平,竖画慢慢拉直,就演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所以,“衔”现在的意思就是——含着。
(2)描红书写“衔”字。师:我们来写写这个字。左中右结构的字,书写时要把左中部件写得高一些,右边部件写得低一些,高低错落,这样才匀称美观。把“衔”字工工整整描红,并书写两遍。教师提示要注意写字姿势,做到头正、身直、肩平、足安。
(3)指名读词语。师:谁知道炎帝是一个怎样的传奇人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教师出示炎帝资料(略)。师:阅读后,你获取了什么信息?(预设:我们中华儿女都是炎黄子孙,要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4)齐读生字和词语。
3. 朗读课文。
(1)出示带有节奏线的课文。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师:几千年前的文字,咱们要读好节奏,还要读出文言文的韵味来。同学们自由练读吧。
(2)指名读。教师范读指导。师生合作朗读。同桌合作诵读。
三、教给方法,“读懂”古文
1. 结合注释,学生讨论交流,理解字句的意思。师:文言文的学习光读正确还不够,我们还要能说出每个句子的大概意思。下面就请大家借助课文中的注释,和同桌交流,准确地理解每个字、每个词、每句话的意思。
2. 交流汇报,总结方法。
预设一:理解“之”的意思。生:“炎帝之少女”的“之”解释为“的”。师追问:你怎么知道这里的“之”是“的”的意思?学生说出参考课文的注释。(板书:借助注释)教师小结:借助注释理解文意,是我们学习古文的好方法。
师:课文中还有一個带有“之”的句子,“常衔西山之木石”,这里的“之”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之”是文言里的“明星”,很多古文里都会见到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会发生改变,以后在学文言文的时候再慢慢学习理解。
师:精卫只是一天衔木石吗?是一个月吗?是一年吗?你怎么知道的?“常”,说明是经常,或者说是每天。同学们,一个“常”字,就让我们看到了精卫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的画面。文言文语言虽然简洁,但是表达的意思却很丰富。
预设二:比较“少女”古今异同。师:“少女”在古时候是指小女儿,在今天一般指未成年的女孩。古今意思发生了变化,我们要学着对比理解。(板书:对比阅读)
预设三:解读“游”的意思。师:女娃游于东海,这个“游”可组哪些词?(预设:游泳、游玩、游乐园等)在课文中,“游”应该选择哪个组词?为什么是“游泳”的意思?教师小结:了解文言文中字词的意思,可以结合上下文来理解。(板书:联系上下文)
3. 整体理解整篇小古文的大意。教师可以指名说课文大意,也可读原文,让学生说译文。最后让学生同桌互说,提示要说完整、讲清楚。
四、讲好故事,“读熟”古文
1. 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师:精卫为什么要填海?(板书:原因)精卫是如何填海的?(板书:经过)精卫填海的结果如何呢?(板书:结果)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分别找出相应的语句。预设:原因是“溺而不返”,经过为“常衔西山之木石”,结果是“以堙于东海”。
2. 结合注释,讲好这个故事。师:谁能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结合注释和刚才的理解,串起来说说精卫填海的故事呢?如何才能把故事讲得完整又生动呢?
教师提示:想象当时的环境,可以添加环境描写;再想一想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可以在讲述中,添加大胆的想象。设想精卫衔木石时,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呢?它会怎么做呢?设想精卫填东海时,会有怎样的对话,或者心理想法呢?
师指名进行故事讲述,师生评价。师:刚才我们讲了长长的故事,而古人却用短短35个字,就把这个故事讲完了。请同学们齐读课文,再一次感受文言文短小精妙的特点。
3. 古今互映,快乐朗读。师:这个故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出示篆书)古时候的文字是这样的,像这样的字叫篆书。这篇小古文,变成了篆书的文字,你会读吗?师指名读。师:古文,一般是没有标点的,而且是竖着排列的。(出示竖排篆书)现在这篇文言文,变成了这个样子。你们还会读吗?学生齐读。
4. 练习背诵。师生熟读成诵。
五、感悟精神,“读好”古文
1. 创设情境,感悟精神。师:同学们通过反复诵读、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了课文内容,还生动形象地讲述了精卫填海的故事。真了不起!(课件出示东海翻腾的照片,音乐响起)可是,大家看这东海呀,自古以来就是波涛汹涌,每年海水泛滥,不知道淹没多少农田庄稼,吞噬了多少生命呀!这广阔无垠的大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每天衔点树枝石头能把它填平吗?这故事代代相传,传的是什么呀?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预设学生交流汇报:善良、坚持不懈、不怕困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百折不回等)师:这样一只小小的精卫鸟,不管春夏秋冬,酷夏严寒,每天用自己的力量衔着小小的石子,把东海填平,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但它有这样锲而不舍的精神、顽强的意志,是我们世代相传这个故事的原因。
2. 实践运用。师:精卫鸟就是一个坚韧执着、不屈不挠的神话形象。想一想,平时在生活中,人们会在什么情况下借用精卫填海的精神?学生交流汇报,而后出示填空题。
当我在练习书法的时候,妈妈会鼓励我___________。
当你跳绳锻炼,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爸爸会 ___________。
当 ___________的时候, ___________。
3. 推荐阅读。师:今天学习的《精卫填海》选自我国古代一本充满着神奇色彩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山海经》。书的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它是我国保留神话故事最多、最原始的书籍。大家可以在课后讀一读这一本古代典籍,相信原汁原味的故事,一定会让你觉得更有意思。
4. 齐诵课文。师: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这篇小古文,感悟精卫的精神,感受神话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翰林小学 责任编辑:王振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