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置有效提问,促进高效课堂

2022-05-30林玉琴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螺丝钉探究课堂教学

林玉琴

小学科学课堂是学习科学的第一阵地。在教学活动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较直接、常用的教学手段。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相反,不恰当的提问,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影响教学过程,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设计有效的提问是非常重要的。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常见问题

1. 问题太过简单。

教学中,部分教师提问的内容大多是记忆性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太简单,大部分学生都能不假思索地回答。因此,课堂上可能会出现一问一答,或者班级里很多人都在对答的情况,看起来课堂很热闹,事实上学生没有深思熟虑。此外,大量的提问让师生语言频繁互动,导致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充分锻炼。有时教师提问的答案被隐藏在问题中,学生知道教师需要的答案,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

2. 提问内容随意,提问重复率高。

有些教师的课堂提问比较随意,想到什么就提问什么。这样的提问,针对性不强,效果也比较有限。此外,有些教师只关注提问的数量,缺乏重点,因此学生对这些问题不感兴趣或泛泛而谈。例如,某教师在执教《食物的旅行》时,在给食物分类的环节时一次性提出“你打算怎么分类”“有几种方式”“如何分类更加合理”等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个问题开始回答。

3. 问题不具体,学生很难找到思考方向。

部分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具体,模棱两可,导致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不能迅速抓住教师希望的思维方向。例如,在《物体形状改变以后》的教学中,上课前捏玩具橡皮鸭时,教师要求学生观察并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问题的指向性不太明确,学生往往答非所问。如果换成“观察它的形状,你会发现橡皮鸭发生了什么改变呢”这样的问题,学生就可以直接专注于形状上的变化,由此节省了教学时间,也为课题的揭示做好铺垫。

4. 缺乏引导,课堂不连贯。

有些教师已经意识到提问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但只是将提问教学停留在粗浅的表面,缺乏问题的引导,使课堂的各个环节难以衔接。例如,学生在学习各种各样的材料时,有些教师直接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种材料的名称是什么吗?不同材料涵盖的科学知识是什么?”此时,若教师看到学生举手发言者寥寥无几时,就会告诉学生答案。这种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理解课堂活动的目的,而且还会出现教师自问自答的现象。

二、促进有效提问的策略

1. 提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

问题可分为封闭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封闭式问题的形式一般是“是不是”“对吗”;开放式问题具有更高的层次,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的问题都是封闭式的问题,当学生的认知水平低于或高于提出的问题水平时,他们便会对这类问题失去兴趣。如在执教《认识磁铁》这节课,笔者以开放式方式提问“你对磁铁有哪些了解呢”代替以往的封闭性问题“你见过磁铁吗”。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更全面地表明了学生对磁铁已有的了解,让学生有话可说,充分展示学生的认知水平。

2.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有些教师喜欢使用连续的问题,期待学生马上回答;在提出问题后,如果学生在短时间内答不上来,教师会不自觉、机械地重复问题,或者叫其他学生来回答。如此提问,学生的思考时间不够,阻碍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事实上,教师提问后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思考。例如,执教《拧螺丝》这节课时,在认识螺丝钉的特征这一环节时,有的教师直接提问:“你知道螺丝钉有什么特征吗?”这个问题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以将问题设计成系列,呈递进式进行提问。如,“你能说说你认识的螺丝钉是什么样吗”,在学生观察螺丝后,教师再提问“请你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再提问“你能说说螺丝钉的特征吗”。学生在层层深入学习后,解决了这样的问题串,对螺丝特征的认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3. 确保提问后及时有效反馈。

在学生完成回答后,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有效评价,并且要注意,每个学生回答后教师不能给予相似的评价或重复学生的语言。相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给予反馈、表扬或提出更好的思考建議。总之,有效反馈应该是明确的,使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某教师在执教《鸡蛋与薄壳结构》时,尝试在导入阶段让学生用手握碎鸡蛋,感受蛋壳的受力。教师提问:“谁能把鸡蛋握碎了?”有个学生回答说他可以,而且真的把鸡蛋握碎了。这一情况与教师预期不同,如果教师直接批评学生没有按照规定的方式握鸡蛋,这样做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若此时教师能用鼓励性的语言回应:“看来你真是个大力士。那么其他组的结果呢,有没有碎呢?”这样的反馈,巧妙地让学生聚焦到教师预设的结果上,推进课堂生成。

4. 紧紧围绕探究目标提出问题。

探究是小学科学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相关学习。在探究过程中,明确探究目标是探究式学习的前提。因此,教师紧紧围绕探究目标提出课堂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教学变得紧凑。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力在哪里》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是本节课的探究目标之一。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开门见山,直接提出探究问题:“力作用于物体时,物体发生了什么变化?”在接下来的活动环节,笔者引导学生专注于观察物体所发生的变化,如形状、运动状态等方面。这样有效的提问,可以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5. 提问的语言要精炼,避免冗长模糊。

教师的提问不能啰唆、含糊不清,否则学生就不能一下子抓住问题的重点。然而,提问如果过于简短,关键信息不够,那么学生也会不理解问题的内容。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反复斟酌句子内容,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明确问题的重点,做到言简意赅的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某教师执教《点亮小灯泡》一课,在通过比较不同电路找出小灯泡亮的原因时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比较一下这两个电路哪里不一样。为什么②号不亮,①号不亮?”(2)“再看看图③图④。同样都是回路,为什么这两个灯泡都不亮呢?我们一一来观察,先观察图③。”(3)“那么看图④,它不亮的原因是什么?”(4)“请大家观察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判断灯泡是否亮,并说出你的理由。”这些问题语言简明扼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能够抓住重点展开思考。

问题就像星星之火,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而课堂有效提问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有鉴于此,我们只有在科学课教学活动中提出有效的问题,不断调整教学程序,才能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达成高效的科学课堂。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清市东张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苏少伟)

猜你喜欢

螺丝钉探究课堂教学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我是小小螺丝钉——走进“3·5”学雷锋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我家的那颗“螺丝钉”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做民生永远闪亮的螺丝钉
不做“螺丝钉”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