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感,语文魂之所在
2022-05-30卓洪英
卓洪英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可以这样认为,语感是语言能力的体现,当然也就是体现语文水平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语感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避不开的核心问题。
然而当前学生的语感现状并不乐观,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不敢大胆发言,就算发言,不是声音小,就是吞吞吐吐,表述不清;生活上,怕说话、不会说话、说不好话;习作时,语句啰唆拖沓,句意断裂,语气不通,语意混乱。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语感能力较为低下。因此,语感的养成,已是当前语文教学紧迫之事,是语文魂之所在。那么,语感到底该如何养成呢?语感的主体是学生自己,而不是教师。语感的养成,归根结底,要由学生自己来实现,要由学生从自己的各种语文实践中获得。
一、在精心的语言初学中,开始触发语感
谈及对语言的感受,宋代大儒朱熹曾提出,要一字一字读,读对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读,是触发语感最基础、最有效的方式。
读,应该从学生自读开始,从学生的预习开始。我们应该要想办法让预习成为预读,只要学生在教学前能借助工具书精心去读,读得准,读得顺,读得响,再读出一点点感觉来,就已经是值得表扬的预习了。
当然,只有预习中的自读是不够的。由于是自读,可能就会有错,就会有困惑,所触发的那一点点语感还可能会有点偏差。接下来,课初的读也就十分必要了。让学生听读、交流读、练习读,确保语感的正确性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讀得正确,读得充分,语言所要传达的信息,才有可能正确、充分地传送到学生那,这样才会触发学生对语言材料的感受,即语感。
已故语文教学大师于永正,堪称这方面最好的榜样。他的课,没有优美的言辞,没有繁复的分析,有的只是心平气和的读书。一句句地读,一段段地读,甚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学生开始也许读得还有点磕磕绊绊,可在他温和的鼓励中,读着读着,慢慢就读准了,读顺了,甚至在不知不觉间,读懂了。这就是读的魔力!
二、在专心的语言品味中,逐渐体悟语感
1. 吟诵中悟语言之美。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反复地吟诵,语言的一些要素(如声调、语速、节奏、含义等),就会对学习主体的感觉器官不断地形成刺激,从而留下“印迹”。这种印迹不断地强化、固化,就形成了某种定势的语言感觉。良好的语感就会在这种诵读中逐渐感悟到。
吟诵强调的是声、速、情的统合,所以有经验的教师,通常会叮嘱那些语感差的学生,平时最好能够抽出一个固定的时间,把一些文辞优美的文章,拿来诵读,读给家人听,读给自己听。貌似简单的方法,坚持下来,往往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
2. 比较中悟语言之准。
俗话说得好:“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想要获得准确的语感,也可通过比较的方式。语言的特性有些是很明显的,让人一看就明白。有些却不那么明显,语言之间的区别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感受到。比如,“伤心”与“悲痛”这两个词,如果单独来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似乎差不多,可这两个词显然是有差别的。要想让学生对这两个词的感受更为准确一些,不妨通过具体的语境来比较。如:“他的一块橡皮擦丢了,有点伤心。”“他的爷爷去世了,他感到十分悲痛。”当把这两个句子进行对比时,语言表达出的情感的轻重差别马上就能感觉出来了。这种在对比中进行语感训练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词,尤其是近义词的辨析。
当然,也可以针对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辨析。例如,“骄傲”这个词,既有“自满”这一负面的意思,又有“自豪”这一正面的含义。想要准确理解,就必须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进行比较。如:“他取得了一次好成绩,有点骄傲了,不再刻苦地练习了。”“他今天做了件好事,他为自己感到骄傲!”将这两句一对比,“骄傲”一词所包括的不同含义就不言自明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善于使用对比,能让学生较轻松地感悟到语言间的差异。
3. 情境中悟语言之妙。
语言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情境性。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中,可能传达着不同的情感。文学文本中常出现的反语现象,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有人叫你“傻妞”或“臭小子”,你一定会很生气。但如果这么叫你的是你的爸爸妈妈,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如果你是一个乖女儿,看到妈妈生病了,就到厨房去给妈妈煎蛋。蛋煎好了,但手却被烫了几个泡。这时妈妈心疼地对你说:“傻妞,以后千万要注意保护自己,妈妈没事的。”听了妈妈的话,你心里除了暖暖的,还会生妈妈的气吗?如果你是一个男孩子,帮忙把煤气罐从一层搬到六层的家中。你爸爸夸你一句:“臭小子,没想到你这么能干。走,晚上请你吃大餐!”听了爸爸的话,你除了开心,还会嫌弃爸爸叫你“臭小子”吗?可见,我们要善于把学生带进各种情境之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体验语言的精妙所在。于是,丰富的语感也将在一次次的情境感受中形成。
相较于于永正老师平实的读,王崧舟老师则抓住文章的细节,或是通过吟诵,或是通过比较,或是通过语境的设置,带着学生走进诗境一般的文本中。于是,学生的语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
三、在悉心的语言积累中,逐步积淀语感
1. 诵读佳作妙句,积累语言素材。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佳作妙句比比皆是。如《乡下人家》《月是故乡明》等课文,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在诵读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从而不断提升语感。
2. 博览同题群文,丰富语言积累。
群文阅读,是目前语文研讨的一个热门方向。从记忆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识记只有在不断地重复中,才能形成较为牢固的记忆。语感的养成也存在遗忘曲线。如何让在语文学习中形成的感受能够固定下来,从而形成较为稳定的语感呢?可以将同主题的文章进行群文阅读。同主题的文章读多了,自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掌握了许多语言表达的规律,等到自己要表达的时候,自然也就能随心所欲地运用了。
四、在用心的语言运用中,实现语感养成
语言的积累,规律的获得,最终是为了运用,也只有在语言的实践中,才能最终习得语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实践中。比如,开展辩论会、朗诵会、故事大王比赛等,让学生在语言实践运用的过程中,习得丰富的语感。
语感,语文魂之所在。让我们把学生语感的培养,化在语文学习的各个环节里,化在语文学习的点点滴滴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福州市梅峰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