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学问式”教学在思政课的应用

2022-05-30孙吉旺

天津教育·上 2022年8期
关键词:学问思政课创设

孙吉旺

一、问题的提出

思维始于问题,学习始于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学习、不会研究、不会创造。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是促进人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传统教学中,学校教育一般实施“讲授式”教学,即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并进行思想教育。这是“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它的关键在于“讲”,而不在于“问”;教育的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这种模式使得教师主动的教和学生被动的学,形成相互的对抗体,不能突显学生的主体性,更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而,在思政课教学中,我针对传统教学失衡的问题,对“学问式”教学进行了研究。

二、“学问式”教学的内涵

“学问”一词,通常被理解为“知识”“学识”等,但在这里它不是名词,而是动词,是“学习提问”之意。“学问式”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以教会学生提问为导向的教学。“学问式”教学的立足点在于“学”,学生能主动加入到学习中,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活动空间,不断引导学生敢提问、善提问、有思路、提好问。强调创设问题情境、增强问题意识、提高提问能力的培养,以及提问技能、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问题产生和解决中完善知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学问式”教学实施步骤

“学问式”教学的实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提问—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启发新的问题”等五个步骤(如图1),同时教师进行方法指导的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学问式”教学的中心是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导火索。没有问题,“学问式”教学就难以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它是用生动鲜活的场景或案例引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索欲。在讲解“自信是成功的基石”这一框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首先播放了一段《三国演义》中“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的故事,然后问学生:“看完视频后,针对故事主人公马谡的表现,大家有哪些问题?”经过讨论后,学生积极问道:马谡为什么不听劝说?马谡为什么会失去街亭?诸葛亮为什么那么淡定?……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进一步讨论,学生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自负最终导致失败,而自信才是成功的基石。通过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生疑”,才能抓住学生的思想。情境的创设,可以有以下几种方式:

1.创设情感化情境,增加思政课的亲和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情感是无声的教育语言。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鼓舞,提升学生的自信感,拉近师生的关系。学生只有感到被尊重、被信任,才能愉快地接受教育,进而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创设新奇化情境,增加思政课的吸引力。在思政课中,要创设新奇的情境来“抓住”学生,让学生对课堂有新奇感,乐于主动参与其中,新奇的课堂能够对学生心理产生“催化”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设生活化情境,增强思政课的鲜活力。思政课的知识是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思政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思政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感到思政课离他们并不遥远。

但创设何种情境,还要根据课程内容的需要。课堂情境的创设一般都是多个情境相互结合而成的。

(二)启发学生提问

启发学生提问,让学生想问。学生提出问题的意愿是否强烈,往往与他的学习动机和情绪、情感状态有关。如果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情感,学生一般能积极提出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策略地使用方法激发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鼓励其勇于提问,调动其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和探究问题。

1.激发提问兴趣,使学生主动提问。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能够激发学生的提问欲望。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其知识内化。在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和启发至关重要,它决定着课程的质量和学生的思维发展速度和方向。

2.鼓励提问体验,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学生敢于问、乐于问的同时,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体验成功的环境。比如先让学生回答简单的问题,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让他感受到快乐成功的体验,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学生从不敢问、不愿问到主动提问、有效提问。

3.创建合理机制,使学生踊跃提问。组织比赛和对抗活动,建立竞争机制,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

4.组织有效讨论,使学生互补提问。有效的讨论是思想交流的过程,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是拓展学生提问思路的重要方法。

(三)学生提出问题

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有了困惑和问题,但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一定都能把困惑和问题准确地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教师更好地发掘问題的显性特征,引导学生明确问题,并有效地表达出来。

(四)分析解决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提出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有了问题,如何分析和解决呢?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我经常收集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难点问题,并针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在讲解“与父母如何沟通”一题时,我讲了一个案例:放学回到家后,小刚要玩一会再学习,而爸爸要求必须写完作业后再玩,结果正处在青春期的小刚与爸爸发生了矛盾。首先,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如何调解,然后请同学分别饰演爸爸和小刚,把故事内容和本组讨论的结果,一并表演出来,看看哪种沟通在现实生活中更加实用。通过学生的讨论、表演、交流,“父子”矛盾解决了。

(五)启发新的问题

提出、分析、解决问题,并不意味着“学问式”教学的结束,而是新一轮问题的开始。“学问式”教学的主旨不在于解答问题,而在于提出问题、深化问题。所以“学问式”教学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一个问题的结束是另一个问题的开始。例如:在分析了“什么是自律”概念后,为了深化问题,我提出了“学习需要自律还是他律”的问题,并组织两组学生进行了一场小辩论会,辩论结果是学习既需要自律,又需要他律。那么自律和他律的关系是什么呢?我们就围绕这个问题展开了更深入的探讨。“学问式”教学就是以“问题”为驱动点、联结点和生成点的教学,从问题的产生到问题解决、再到新问题的产生。

四、“学问式”教学效果与反思

在教学中,我选取了初二年级两个平行班就“学问式”教学,对敢于提出问题、提出有效问题、培养问题意识等3个方面的影响进行了课上观察统计及问卷调查(图表,略)。结果表明:采用“问题式”教学的班级,“勇于提出问题”中选择“很好”的人数占80%(A%),“提出有效问题”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人数占80%(B%),“培养问题意识”中选择“很好”和“较好”的人数占 90%(C%),分别比对照班高出32.5%、37.5%、42.5%。

在思政课教学中,“学问式”教学还存在两点突出问题:第一,占用时间较多。“学问式”教学通常会占用较多的时间,特别是在情境创设和交流讨论时尤为突出。第二,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技能有更高要求,“学问式”教学需要教师的知识更广博,思维更敏捷,课堂教学的控制能力更灵动。第三,参与提问的学生数量较少。在教学中,教师更多关注在提问题的学生身上,而容易忽略没有提问题的学生,这样导致学生的发展参差不齐。总之,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探讨。

“学问式”教学不仅仅在思政课教学中有一定的作用,在其他学科一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希望越来越多的老师使用“学问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学问思政课创设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比多少的学问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创设情境 提高效率
“一”的学问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鸡叫的学问
“贴秋膘”不等于吃肉,秋冬进补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