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022-05-30廖宏清
廖宏清
“双减”政策的重要目标是为学生减负,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双减”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提供了更多可能。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既是对“双减”政策的积极响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研:立足教材,统整教学
遵循儿童认知发展规律,综合考虑儿童的自我认知水平、儿童对外界的认知,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重要出发点。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构建高效课堂,首先就要立足课程标准与教材进行统整备课。
纵观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安排,革命传统教育内容贯穿始终。低年级通过了解国旗、国徽、国歌等知识,了解民族独立、当代英雄模范故事等内容,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国情,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中年级通过了解革命英雄人物故事、从衣食住行等方面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伟大成就、了解祖国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等内容,培养学生感受革命故事所体现的革命传统意义,以及对祖国、民族、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烈认同感;高年级融入中国共产党历史和百年变局知识,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程及形成的革命精神,知道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光辉历程,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应站在全局的角度,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整理和优化,以便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
以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为例,整体观照教材后我们会发现,这一单元大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族觉醒,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期的民族独立,第三部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民族富强。学生在中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分组搜集资料的方法,并开展了“我敬佩的革命英雄人物”主题报告会。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的教学准备时教师就可以设计综合性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组织民族英雄故事分享会,成立班级鸦片战争、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历史知识宣讲团等。教师要做的是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在掌握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情,设计差异化、个性化的教学目标和活动内容。
二、教:情境创设,实践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基于此,教师在构建高效课堂时,还应指向这一学科的德育目标,注重情境体验式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根据“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内容特点,教师在教学时可将每一主题的课程分为新授与推进课。新授导入时,教师即可在挖掘本土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如讲述身边的红色革命故事,家中老物件背后的故事等,让单元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而后,教师可采用学习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围绕“活动园”“阅读角”中有关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材料,进行自主交流讨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着力设计出具有吸引力、探究价值的问题,如:联系生活,说说如果鸦片长期泛滥,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国家带来哪些危害……这一设计既符合学段学生的学情,又充分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在积极思考后,完成了知识的深度学习。为进一步达到立德树人目标,教师此时再以情境再现的方式,适当地融入多媒体运用,穿插一些图片、影视资料,加深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推进课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迁移旧知并关联其他学科知识,如开展民族英雄故事会,先进行组内分享,推荐出本组内的讲故事能手,再进行班级分享,最终组成红色经典故事宣讲团,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栏、国旗下讲话等平台,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教学,提供了实践的机会,真正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达成德育目标。
三、评:及时鼓舞,多元评价
高效课堂构建的一个要点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力,而这离不开评价反馈机制。特别是“双减”政策给多元评价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评价方式不再是单一的纸笔测试,还可融入口语表达、实践拓展等多种途径。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以多元评价方式强化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才能使其不断自我完善、提高。
一方面,教师要关注评价内容的多元,即评价不仅针对学习结果,还可以是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与合作力,通过课堂活动得到的思维锻炼,以及问题解决情况等。在“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时,教师应及时巡视指导,并根据小组分工讨论情况,适时反馈评价,在讨论与评价反馈中幫助学生培养互助学习的方法。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在评价时教师也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自评、互评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发现自身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真正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民族英雄故事会分享过程中,教师可设计量化评分表,由小组自评、互评。
四、习:学科融合,创新形式
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业许多都是从“猜题”“押题”的角度去布置。但“双减”政策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作业设计提出了高要求,也给教师主动创新提供了契机。教师应将道德与法治作业与其他学科的相关内容建立联系,统筹布置,这样不仅减少重复机械的作业,还可以合理把握教材,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挖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例如,“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作业设计即可与五年级语文学科作业结合。如完成“虎门销烟”章节的教学后,教师可布置学生结合所学内容以及五年级上册所学的《少年中国说》一文,谈谈体会;还可结合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编排的家国情怀单元“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安排学生搜集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的资料,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历史时期的理解,为后一章节“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的教学做好铺垫。教学“圆明园的诉说”这一章节后,教师可关联五年级上册语文《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布置口语交流作业:搜集资料,说说文物被掠夺的故事,从文物的流失和回归中,你想到了什么?此外,作业形式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比如编排生活情景剧、写观察记录、设计宣传标语、制作单元小报等。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高效课堂的构建,需要教师一方面立足各学科教材,精准把握编者意图,并充分挖掘各学科教材中的关联点;另一方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实践性因素,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沉浸式学习,及时评价,给予正向激励,并以学科融合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及时运用、实践课堂所学。相信从“研、教、评、习”四个方面构建起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定能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作者单位:福建省顺昌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