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感培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2022-05-30林长太
林长太
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自主学习,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数感培养,从学生的学情和课程实际出发,探索教学新路径,在层层推进的课堂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验,培养数感能力,让数学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在数数过程中建立数感
不同年龄的学生对数的理解是不同的。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对数的理解是从数数、辨认实物的多少慢慢建立起来的,而学习用数表示多少的前提就是要学会数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有趣、具体的事物,通过参与、体验等操作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交流和表示,经历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初步建立数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上“1~5的认识和加减法”中与“0”相关的内容时,笔者拿出4个桃子放在讲台上,让5个学生上台每人拿走1个桃子,并依次数出拿走的桃子的个数。前面4个学生拿走了桃子,第5个学生因没拿到桃子而不知所措。此时,笔者对第5个学生说:“你怎么没有拿到桃子呀?”学生无奈地说:“没有桃子了。”笔者追问:“一个也没有了?”“一个也没有可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通过数数让学生对“0”有所理解,掌握了“一个也没有,可以用‘0表示”,并且掌握了1比0大、0比1小的大小关系。在认识0之后,笔者又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还在哪些地方见过0。通过体验与数数的过程,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在数数中体会了数的含义,获得数感的启蒙,初步建立了数感。
二、在思考交流中形成数感
数学学习的核心始终是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也就是说,数学学习不是题型的简单模仿、同题型的多次强化,而应提供更多数学思考和创新的时间、空间。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地分析、思考、归纳等思维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感知能力的提升,构建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下“通分”一课时,笔者在进行知识的充分引导后,直接出示和两个分数:“你会比较这两个分数的大小吗?请先独立完成,再来汇报结果,并说出你的理由。”几位学生分别表达了各自的方法:(1)在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上分别画出和后进行比较;(2)用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折出和进行比较;(3)化为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接着,笔者及时给学生做出鼓励性的评价。在即将进入课程的下个阶段时,笔者从一个平时不太敢表现的学生的眼神中发现她有话要说,于是追问:“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比较方法吗?请大胆说出来。”在笔者的眼神示意下,她进行表达:“因为1-=,而1-=,剩下的大于,所以就小于。”面对这位同学的独特见解,大家都给她掌声。在她的启发下,大家的思维被激活,又有了“×12=9,×12=10,因为乘以相同倍数后的得数9小于10,所以小于”的方法,还有了“把分数化成小数比较出大小”的方法。课堂上精彩纷呈的生成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但能肯定的是教师舍得给予学生思考、展示的时间与空间,才使其思维如此活跃,数感得以形成。
三、在具体运算中夯实数感
学生学习运算不仅仅为了提升运算能力,更是为了能够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前,教师应转变策略,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感悟数学学习的魅力和作用,开展探究运算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亲历算理的形成过程,理解并掌握算理,夯实数感。
例如,在人教版四上“三位数乘以两位数”的教学中,在课堂练习的环节中,笔者出示系列算式:323×9、323×18、323×27、323×36,学生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依次运算。但是笔者并不急于让学生马上计算,而是让学生先观察这四个算式,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交流:“四个算式中的乘数有变化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将学生的注意力从“拿笔就算”转移开来,从观察和分析题目入手,找出算式与算式之间的倍数关系。最后,只需要算出第一道题目,后面三道题只需要在第一道题目答案的基础上乘以2、3、4即可,大大简化了运算过程。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从观察出发,探究数学规律,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夯实了数感。
四、在估算训练中强化数感
估算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相较于精准计算而言,估算能够更快地解决实际问题,在生活、学习中的使用频率也更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学生数感的形成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因此,教师应该将估算训练作为学生数学能力培养的重要路径,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和多元的训练模式,让学生掌握估算方法和策略,提升估算运用效率,强化數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三上“多位数乘一位数”时,笔者在课件中出示习题:“超市里笔记本价格为9元/本,班里有32人,如果给每个人买一个笔记本,共需要带多少钱合适?请你运用估算的方法快速给出结果,并说明理由。”生:10 ×30=300(元),9估成10,多估了1个30,32估成30,少估了2个10,总的是多估了10,所以需要带300元;生:10×32=320(元),9大约是10,多估了1个32,大约需要320元;生:9×30=270(元),32大约是30,少估了2个9,即大约需要270元;生4:生3的意见不合理,因为少于实际所需的金额,钱不够是买不了的,所以不能用这种方法估算。针对以上结论,笔者及时给予鼓励并作出总结:在估算练习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理方法。
五、在综合实践中发展数感
小学阶段学生数感的培养涉及学生的思考方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等。但是,数感的培养并不是“题海战术”或“灌输式教学”可以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实践中进行反思和感悟。因此,教师应适时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以致用,发展数感。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上“节约用水”时,笔者结合教材设计如下综合实践课题:“地球上13亿人,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那么每天一共会浪费多少吨水?”面对这个抽象的大数,笔者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具体实践环节如下:(1)大胆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测,激发学生实践热情;(2)小组探究,组内成员互相配合,协同运用天平、量杯、计算器等工具进行测算和探究“一克水有多少滴”,完成相应的估量实验;(3)交流汇报,以小组为单位对估量实验结果进行汇报,接受班级同学和教师的评议;(4)畅谈感想,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实验结果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并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回顾、反思和总结,在提升解决问题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数感。
(作者单位:福建省德化县浔中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