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习作起步教学训练与实践的研究

2022-05-30魏关关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课程标准习作语文

魏关关

【编者按】习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基于儿童立场,统编教科书三年级的习作单元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意图与要求,既注重学生习作兴趣的激发和习惯的养成,也重视观察的训练和想象的培养,力图让学生掌握写好习作的基本方法。那么,教师应如何基于儿童立场,做好习作起步教学?本专辑的两篇文章,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对做好三年级习作起步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要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语文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而写作就是这种语言经验的重要方式,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三年级是习作教学的起步阶段,目标和内容的制定不同于低年级写话,又区别于高年级的习作。低年级侧重于句的训练,重视指导学生写出完整句;三年级侧重于段的训练,引导学生不拘形式地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清楚,尝试运用积累的好词好句;四、五、六年级则侧重于篇的训练,会谋篇布局、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农村三年级的学生之前接触的大多都是写话,普遍没有写过作文,这个时候正是激發他们写作兴趣、培养写作习惯的最佳时期。那么,如何激发农村学生写作兴趣,让他们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

一、农村小学三年级习作的现状

农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习作中,大致存在几个问题:(1)没有题材、写作思路,常常无话可说,语言组织生搬硬凑;(2)层次不清,段落不分明,叙述一件事总是缺乏条理性,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让人“抓不住重点”;(3)语言直白,平铺直叙,缺乏想象力,遣词用句能力差,让人“入不了境”;(4)不善于表达个人想法,对习作没有兴趣;(5)不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该停顿时不用标点符号,不该停顿时乱用标点符号;(6)错别字现象严重,有些学生的习作可以说是错字连篇,犹如“天书”,让人读完仍不知其意。

针对这些问题,笔者经过认真思考,认为有几个原因:(1)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活动空间固定,见识面少,社会实践活动也少,找不到可以让他们乐于去写、去表达的材料,加上不善于观察,不善于积累生活材料,以至于创作时毫无头绪。(2)教育资源有限,教育引导比较缺乏。(3)留守儿童现象严重,他们平时交流多用本地话,习作时就容易造成语言不规范。(4)会写的生字不多,虽然一、二年级时学生学会了许多生字,但大多以认为主,低年级要求学生会认1600个生字,会写的大约800个生字,认、写分流,因此三年级学生习作就容易出现错别字。(5)课外阅读量少,阅读积累的篇目少,学生习作时心中没有多样范本,开阔不了思维,缺乏新意;同时课外阅读量少,词汇量跟着也少,平时没有注重好词佳句的积累,写作时就不会运用抽象、美好、感性的词语来进行描述,导致作文内容不具体,枯燥无味。(6)部分教师、家长拔高习作要求,使得学生对习作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信心,没有创作的动力。

二、准确把握三年级习作要点,有效指导学生习作

有鉴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教学中,教师要清楚学生习作的困难,研读课标要求,把握尺度,不过度拔高,并做阶梯性引导,让学生拥有创作的热情;要培养学生学会认识、观察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注重兴趣引导,激发习作热情。

1. 研读教材,把握三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

研读三年级上册语文《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我们不难发现,三年级习作的目标要求,定位在“写清楚”,不要求“写具体”。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每个单元安排了一次习作,三年级上册共8次。其中第四次习作安排的是阅读策略,第五次是习作主题单元,其他单元皆是常规习作单元。每个单元都有明确的习作教学目标,分别体现在篇章页和习作提示中。习作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习作要求,这样他们才能轻松愉快地写作。在这八单元的习作要求中,频繁用到的词汇是“学习写”“试着写”“尝试写”“学着写”,这就要求学生尝试运用、学着运用。

每个单元的习作还提出了“为什么写”“写什么”“怎么写”“怎么评”的要求,明确指出单元习作中的教学重点和训练重点,为教学提供清晰的思路。教学时,教师可以架构习作框架,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绘制思维导图,根据思维导图梳理习作中每一段要写的内容,要避免拔高习作要求及重点,异化教学目标。例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次习作是“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同学,让大家猜一猜”。此次习作只要求“写通顺、写清楚”,没有强调“写具体、写形象”,避免学生在起步阶段过于讲究形式,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同时,此次习作不要求写篇章,而是只需要写几句话或一段话。教学时,教师就要根据这些要求,引导学生写好相关的习作。

2. 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有条理地展开习作教学。

《课程标准》提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习作教学应该是呈现阶梯式、系列发展的,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经验为“怎么写”提供帮助,避免每次习作教学都要重复从头开始教的做法。

首先,要有意识地把习作和课文紧密联系,实现“阅读习得方法,习作运用实践”的正向迁移。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我们眼中的缤纷世界”的习作要素是“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本单元阅读要素“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这两条要素是相通的,单元课文《搭船的鸟》《金色的草地》以及习作例文《我家的小狗》《我爱故乡的杨梅》,都在引导学生要留心观察,就会有新的发现,对事物会有更深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不只要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理解内容,还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发现、体悟文章的段落结构、表达方式等,帮助学生积累素材。

其次,关注课后小练笔,写好“段”。三年级上册在阅读课后共安排了3次小练笔,分别安排在《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富饶的西沙群岛》《大自然的声音》课后。这三次小练笔,主题都是训练学生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建议学生可以采用总分结构、并列结构、连续结构等形式进行练笔。如此通过课文的引领示范,有目的地加强“段”的训练,达到从“写清楚”到“写具体”“写生动”的自然过渡,适合三年级学生的习作特点。

3. 联系生活实际,凸显习作的生活性、实用性和真实性。

《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三年级上册教材安排的8次习作练习,大致可以归纳为想象类、纪实类和实用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都在有意识地诱发学生习作的内在动力,保护学生继续创作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将习作生活化、趣味化,引导学生会观察、善观察。

比如第一次习作《猜猜他是谁》,在习作教学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玩玩“你说我猜”的游戏,让学生先猜一猜熟悉的、比较有特点的人物(如猜《西游记》中的人物),引导学生小结:玩这个游戏必须要注意观察,抓住人物特点;再从习作提示中提炼要点,可以介绍人物的外貌、性格等。如此教学将习作游戏化,通过游戏,带动学生情绪;发现规律,提炼要点;最后实践运用,发现乐趣,有效激发学生习作的热情。《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习作教学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触发点,让学生学会真实地表达生活、表达自我,树立真诚的言说态度和生活态度。

4. 注重读写结合、加强习作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农村小学生习作水平往往较低,原因是农村学生的习作能力多数只是依赖于教师课堂上的引导,资源相对匮乏。提高农村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教师的教,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大量的阅读。阅读与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两大重要内容,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整本书阅读”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课后思考练习也提出“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增加课外阅读量及背诵,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并摘抄好词好句为习作做铺垫。坚持阅读摘抄是积累习作素材最好的方法,除了摘录好词佳句,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摘录的佳句进行仿写。通过摘录、仿写,为学生创作开拓思路,为习作积累经验。

此外,为拓宽学生的写作空间,教师要发挥农村优势,加强学生习作与生活的联系,特别是应强化学生自主拟题作文的练习,尽量让学生少写命题作文。比如,写春天的习作就应该让学生去观察农田,到大自然中寻找新的“发现”,画一画、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天;或者结合劳动教育,通过寻找身边的劳动者,总结发现劳动的意义,亲身体验劳动、写写劳动过程。

5. 提升自我修改能力,培养修改意识。

《课程标准》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提出:“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教科书在很多习作中,也都提示学生写后自读并作必要的修改,将习作完成之后的自我修改作为习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教学时要让学生在每次习作后都有自我修改的环节,使之逐渐成为习惯。

三年级学生习作的自我修改从习作后的自我检查开始,可以从审题、语言表达、标点符号、找出错别字等四方面入手,通过自读检查、反思评价将所写内容“写清楚”。在这基础上,尽量运用好词佳句、想象思维、多种写作手法等,将内容“写生动”。

习作后的修改还可以采用自评和生生互评,有梯度地培养学生自改习作的能力。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可以设置单元习作评价表,将这份“单元习作评价表”分为两部分内容:基础要求和学以致用。基础要求包括单元习作重点、语句、标点、字词等;学以致用主要呈现本单元课文学习时习得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等,要求学生习作时能根据实际恰当运用。三年级学生因年龄及知识储备的原因,习作评价表通常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商讨制订。学生在商定评价标准时能进一步巩固加深对本单元习作要求的了解,习作时就会有意识地按评价标准进行创作,有助于逐步提升学生习作能力;习作后学生也能根据这一标准有针对性地进行自评、互评,生生之间既是学生,又互为老师,互相评价,博采众长,创作时就有动力和成就感;同时通过自评、互评又能一改以前教师批改时“千人一面”“一包到底”的现象。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批改不是挑剔,要多鼓励,多指出优点。”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只要写了就能找到表扬理由”的觀念,用肯定、欣赏的眼光,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创作热情。

农村小学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需要缓慢酝酿、厚积薄发,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一个遐想的空间,不能操之过急,不能只追求字数而忽略质量,不能过于讲究华丽辞藻而忽视真实感受,不能流于形式使得学生养成敷衍应付的不良习作习惯。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我们在习作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每次训练,上好每一堂指导课,让学生走进生活、认识生活,让他们的语文学习之路走得更顺遂!

(作者单位:福建省漳浦县八一希望小学)

猜你喜欢

课程标准习作语文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