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及路径

2022-05-30高修军索永

新教师 2022年8期
关键词:大雁形象思维事物

高修军 索永

【编者按】思维能力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的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教师们关注的问题,本专辑的这三篇文章结合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探索了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及路径,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维度诠释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出思维能力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这是对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存在方式的最为权威的界定。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有跨学科的一般性特点,又具有学科特殊性,与言语能力融为一体,表现在言语实践活动的方方面面。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思维能力培养的人不在少数,也涌现了不少概念和观点,如“高阶思维”“比较思维”“整合思维”等,但它们大多是一般思维方式的派生物,对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的思维能力培养到底包括哪些基本内容,却往往都是避而不谈。“比较”和“整合”的过程自然是思维参與的过程,“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任何言语活动都有思维的参与,二者是密不可分的。但研究的途径之一就是“分解”,只有通过这一抽离的过程,才能够窥见思维的学科倾向性,进而探索出有效的思维能力培养的路径。

北京教育学院的蒋秀云老师认为,应“将小学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目标确定为思维形式、思维品质、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的思维形式包括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在这两大思维形式的支持下,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分类、具体化、系统化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这方为思维能力培养的一般过程。前文提到的“高阶思维”主要是从思维的品质来说的,“比较思维”“整合思维”主要是从思维的方法来说的,由于只是“据其一点”,没有把其放到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观照,其形式、品质、方法和习惯相互杂糅,使得一线教师难以分辨清楚,故而难以真正落实。

下面,笔者将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这两种思维形式着手,结合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文的教学来谈一谈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及路径。《四季之美》所在单元的语文要素为:1. 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2. 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写景的文章有两个特点:一是言之有物,二是言之有序。“物”和“序”分别与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相互对应。教学时,我们需要关注的是“物”和“序”呈现的方式及其所带来的表达效果。

一、借助于“表象”,让形象思维打开

形象思维以表象为媒介,以想象、联想和情感为特征。这里的“表象”,笔者认为包括具体的事物,也包括对具体事物的回忆、再现。而想象、联想和情感,则是由“表象”所产生的思维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就要基于形象思维的基本规律,发现文本语言的教学价值。

1. 事物:形象思维的附着体。

没有凭空的思维活动,思维都是因一定事物的触发,所见即所思,都是心理操作的结果。《四季之美》的“美”不是空洞的,而是建立在具体景物描写的基础之上的。在教学时,我们关注这些景物,教学便有了实实在在的质地。请看以下教学片段。

片段一

多媒体出示词语:夕阳斜照、大雁、急急匆匆、归鸦、比翼而飞、虫鸣、风声、夜幕降临。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些词语,并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生1: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写具体的事物。

师:没错。这些表示事物的词语能否两两一组分类呢?

生2:我觉得“夕阳斜照”“夜幕降临”可以为一类,它们是写时间的。

生3:“归鸦”和“大雁”为一类,它们都是写飞鸟的。

生4:“风声”和“虫鸣”是一类,它们都是写声音的。

师:有道理,声音也是事物。

生5:“急急匆匆”和“比翼而飞”是一类,它们都是写事物的状态。

师:通过分类,我们发现这些表示事物的词语有的写时间,有的写声音,有的写状态。这些不同的事物凑在一起就构成了秋天黄昏的景致。请大家把这些词语放到课文第三自然段中去,读一读,体会一下这些景物给我们带来的独特感受。

生6:我感受到了黄昏的霞光照耀。

生7:我感受到了回家的温馨。

生8:我仿佛就坐在家门前看黄昏的景色。

师:这就是秋天黄昏的美。

这一环节的教学,主要是突出事物,并对这些事物进行分类,明确事物所表达的不同意味,然后在语境中感受这些事物及其关系所带来的阅读体会。这一个个、一组组表示事物的词语具有生动的形象性,在对话和朗读中,对这些事物及其构成的画面不断地进行复现、重组、创造,通过语言文字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于事物读出画面,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路径,而事物是走进这个神秘世界的突破口。形象的累积,就是经验的增值,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完善着学生的思维结构。好的文学作品总是以形象和情感感染着读者,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关注事物,让形象立起来、活起来,这比起分析更有思维价值。在统编教材中,形象无处不在,除了形象化的文字、直观性的插图之外,还有单元导语图、课文泡泡、表格、思维导图等,它们都在无声地调动着学生的思维,不断地促使教材与学生经验的融通、同构。

2. 体验:形象思维的深水区。

任何思维活动都饱含着思维者的情感体验,而情感体验又与肢体活动、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只有当知识、体验与认知主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思维结构等建立起多维的联系,才能真正内化为核心素养,并以无意识的方式影响着主体的认知方式、思维取向和实践效果。事物的形象性只给形象思维的培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因为与主体经验的融合,引导着思维走向深水区。

片段二

师(配乐朗诵第三节):秋天的黄昏就是这样的,在悠长的晚歌中徐徐展开。这一节中哪个字眼最触动你?

生:最触动我的是“飞”。黄昏趋于安静,“飞”是动态,一下子把这幅安静的画面打破了,但又是那么自然和谐。

师:是啊,“动”也能传递出“静”。那是怎样的“飞”呢?

生:归鸦是“急急匆匆”地飞,大雁是“比翼而飞”。

师:归鸦为什么“急急匆匆”呢?一定是有什么迫切的事情。如果你是乌鸦妈妈,请问你急急匆匆地想去干啥?

生:我离开窠巢一天了,宝宝们一定饿坏了,得快点回去给它们喂食。

师:如果你是刚刚学会飞翔的小乌鸦,请问你急急匆匆地想去干啥?

生:我第一次飞了那么远,看到了那么多新鲜的事物,我要飞回去告诉爸爸妈妈我这一天的见闻。

师:“比翼而飞”就是肩并肩一起飞。如果你是大雁,你会选择与谁一起飞呢?

生:我想和同桌一起飞,平时我们就一起写家庭作业、一起玩。

生:我想和爸妈一起飞,和他们一起我感觉很幸福。

师:是啊,“飞”的背后有着深厚的友情、亲情。读写景的文章,不仅要关注景,还要体会其中的情感,这样才能感受到文章所表达的美。

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景物背后的情感,采用的是角色体验的教学策略。角色体验是将文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沟通起来的重要通道,是形象思维体验性、情感性的集中体现。读文章,其实就是读出自己,建立起读者和文本的融通关系,在这一过程中,事物、体验、情感才能在联想和想象的过程中不断对话、生长,从而使形象思维走向深水区。知识是相对客观的存在,教学不是知识的搬运,而是为知识赋能,赋能的过程就是知识向经验转化的过程。只有在学生与自己的生活世界建立起联结时,才会实现客体与主体的共生。

可以看出,形象思维的培养,需要联想、想象、对比、体验等心理过程的参与,而这些心理过程都与阅读感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立足于语文的学科特点,全方位、多策略地调动学生的阅读感受,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聚集于“关系”,让逻辑思维生长

逻辑思维,就是有规律地思考问题。如果说形象思维强调“言之有物”,那么逻辑思维则强调“言之有序”。“言之有序”的“序”意味着关系,这种关系将“物”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和生命体。世界是“关系”的存在,在语文教学中抓住了“关系”,就是抓住了逻辑思维训练的牛鼻子。正如北京教育学院蒋秀云老师所说:“应重视对文章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揭示,这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

统编教材及《课程标准》对于“关系”都有关注和体现。比如,“双线组元”“三位一体”,均突出了单元内各个组成部分的邏辑架构。学习任务群不是学习任务的简单组合,而是各个任务相互关联,围绕特定主题,在真实的任务情境下展开的旨在提高语文核心素养的任务群,六大学习任务群相对独立但又彼此相关,共同构成了语文课程内容。这些“关系”都应投射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从整体着眼,以项目推进,突出语文学习的情境性、实践性和综合性。

这里的“关系”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在具体的文本世界中有着不同层面的表达,有相对宏观的篇章结构,有相对中观的段落层次,还有相对微观的语句关系。《四季之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纳言的写景散文,文章描绘了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和冬天的早晨,每个季节自成一段,节奏明快,画面鲜明,结构清晰,语言朴实,情感真实,令人回味无穷。文章很显然是按照季节之序来谋篇布局的,这是篇章之序。另外,每一段都是以相同的句式总起,然后每一段都是围绕着总起句展开的,而且彼此之间又是有序排列的。为了引导学生关注“关系”中的“序”,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归鸦、大雁、风声、虫鸣构成了秋天黄昏独特的风景,让我们通过朗读来感受这美好的画面吧。秋天最美是黄昏。归鸦——

生(齐读):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师:秋天最美是黄昏。大雁——

生(齐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师:秋天最美是黄昏。风声、虫鸣——

生(齐读):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愈发叫人心旷神怡。

师:大家想一想,写秋天的黄昏,作者选取了归鸦、大雁、风声和虫鸣,你们觉得能不能调换一下顺序呢?

生:我觉得不可以。归鸦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是“动人”,大雁给作者带来的感受是“更是叫人感动”,一个“更”字说明比前面的“动人”更深刻。

生:写归鸦和大雁是“夕阳斜照西山时”,而写“风声”“虫鸣”是“夕阳西沉,夜幕降临”,这里面有时间的先后,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师:这里面既有心理的变化,又有时间的变化,这就是言之有序。

这篇散文所呈现的画面和情感是有着内在的逻辑的,逻辑的本质就是“关系”。这一教学片段不仅关注到了文章的整体脉络——季节的顺序,而且还关注到了段落的内在结构——总分结构,所采取的教学策略有教师结构化引读和调换句序辨析,使得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悟得言语结构,进行了逻辑思维训练。阅读教学与一般的阅读实践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对言语形式的关注,即实现由追求“什么”到“怎么”的转换,从而培养言语智慧。

以上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训练,在言语表达方面也应该予以迁移,而运用是最好的理解。比如,这篇课文课后有这样一道写话练习:“课文所写景致不多,却营造出美的氛围。仿照课文,用几句话写一写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景致。”这里的“仿照课文”用意很明显,那就是要用课文的言语逻辑来表达,即用总分结构来表达。我们可以采用如下策略。

1. 提供风景图片,让学生有“物”可写。

风景图片具有直观性,可以从视觉的角度激活学生的经验世界,同时也易于诱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把景物拉到学生的面前,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形象的素材。

2. 突出行文逻辑,让学生有“序”可循。

可以用“公园最美是荷塘”“校园最美是教室”“小区最美是小桥”等为总起句,让学生接着往下写。这个总起句是对课文总起句的模仿,有了这个总起句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会以这样的言语逻辑去表达,这样句与句之间的“序”就落到了实处。

3. 强化朗读情感,让学生有“情”可依。

任何的言语行为都是内在情感的外化,所见、所写只有与情感建立起关系,才会生发言语美感。在学生循“序”写“物”之后,应再引导学生带着情感读文字,实现形象、言语及情感的共生。

逻辑思维也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结构上实现突破和重构。比如说,单元整体教学就是变一篇一篇来教为一单元一单元来教,目的就在于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与真实的言语行为更为接近,利用调动学生的经验进行深入体验以实现具身学习。学习任务群为主题性项目化学习提供了路径,必然会引发课堂教学结构的变化。笔者积极探索的“三段转化式学习模式”,也是基于此。“情境学”“计时练”和“对比讲”三大教学板块既符合一般的学习规律,又强化了学生的具身参与,突出了教学的整体性、实践性。

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思维训练的两种形式,教学中的落脚点在于“物”和“序”。通过《四季之美》的教学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不是截然不同的思维。形象思维给了逻辑思维以真实的、想象的“物”,而逻辑思维又给了形象思维以规律的、条理的“序”,二者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诸如想象、比较、辨析、推理、系统化等思维方法,都是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形式的范畴内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我们不能把思维形式、思维方法、思维品质、思维习惯混为一谈。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是基础性思维,直觉思维、辩证思维、创造思维等在不同程度上是依附其而生的,不能为了思维训练而在概念上大做文章,而应该从语文及儿童学习语文的特点出发,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及实践智慧,孕育语言,发展思维。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天山路小学)

猜你喜欢

大雁形象思维事物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大雁
大雁曲
大雁飞过
奇妙事物用心看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春天来啦(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