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成长”之道、入“高效”之境: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
2022-05-30朱西安李甜甜
朱西安 李甜甜
摘要: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体育教育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循“成长”之道、入“高效”之境成为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体现了育人本质的回归,展现了引导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诉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基于“五育融合”,达到“以体育人”的效果。基于此,文章运用文献分析法、归纳总结法,探究了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体育;五育融合;高效课堂
调查可知,近年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这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敲响了青少年体质健康的警钟。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学校要改革体育教学,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 深化“五育融合”: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的价值维度
(一)德体一体,以体育德
小学体育教学包含了教、训、赛等教育体系,蕴含着大量的体育道德内容,为德育知识的融入创造了条件。在开展体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基于这些教育资源提高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很多体育教学活动可以对小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想品德产生影响,这体现了“德体一体”的效果。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小学生参与体育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情景,并在特定的情景中渗透德育元素。比如,在韵律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动物的动作,改革传统的韵律操,形成“动物韵律操”。这样,不仅创造了良好的体育教学情景,还可以普及爱护小动物、爱护自然生态环境的知识,提高小学生的道德意识,增强他们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感。
(二)体智共生,润体启智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传授体育知识,向学生讲解相应的体育动作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意识。同时,教师要创造生动的教学场景,在特定的场景中提高小学生的智力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场景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成长规律,引导他们观察与思考相关的体育问题,以科学的视角解读体育学习现象,以此促进他们的智力发育。比如,在跑步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起跑姿势,教师可以基于知识、技能等目标维度,分解具体的姿势,并布置预习任务,要求他们以小组协作的形式掌握正确起跑的要领和技巧。同时,教师可以提供几种常见的错误起跑姿势,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错误姿势可能带来的危害,从而达到润体启智的效果。
(三)强健体魄,以体健体
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身心健康十分重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体育健身活动,学生的身心素质可以得到改善,并产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此外,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体育学习中的趣味元素,感受体育学习的价值与意义。长此以往,学生便能在体育锻炼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形成主动参与体育学习的好习惯,为提高他们的身心素质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团队合作活动,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改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能够努力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困难,达到以体健体的效果,实现身体素质的有效提高。
(四)体美共育,以体健美
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不仅如此,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学生的精神意志可以得到增强,人格也能够得到健全,这为他们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比如,在健美操和体育舞蹈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更直观地感受到体育动作的美感;在篮球、乒乓球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的协作之美;在跑步、竞走等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体育的超越之美。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对体育教学蕴含的多元美感形成深刻认识,有利于促进体育工作与美育工作的共同发展,达到以体健美的效果。
(五)体劳协同,以体促劳
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过程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身体,培养他们坚定的毅力,也可以为学生参与劳动教育创造条件。基于劳动教育,教师可以从体育的视角向学生介绍劳动的重要性,使他们正确认识劳动教育的价值,进而积极地参与劳动。由此可见,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可以构建一个具有深度融合特点的“大体育”课程体系,这为体育和劳动教育协同发展创造了条件,可以达到以体促劳的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的阻碍
(一)教学组织形式单一,教学方法老旧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组织形式会对学生的体育兴趣产生直接影响,多样化的组织形式可以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体育课堂教学。同时,新颖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使他们集中学习注意力,主动配合教师。但是,在开展小学体育教学时,教师使用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这是因为学校缺乏室内体育场馆,体育课主要在室外进行,所以很多室内的体育游戏无法正常开展。此外,部分体育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老旧,尤其是老教师依托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习惯于使用特定的教学方法,而这些教学方法难以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教学环境需求度高,场地设施不足
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对教学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学校只有配备完善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才能提高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要领。当前,很多学校将大量的资金用于完善应试学科教学环境,不够重视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主要体现在室内场馆欠缺,学生集中在操场上学习体育知识,相关设施不足,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尤其是在冬季和夏季,学生在室外进行体育活动,会获得不好的体验感,不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存在安全问题,防范意识薄弱
与其他学科相比,体育教学出现安全问题的可能性更高。同时,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缺乏必要的自我防范意识,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所以他们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比如,體育场地不足、学生人数过多、体育器材和设备没有及时更新等,会造成体育安全问题。与此同时,教师没有及时向学生传授体育安全知识,导致他们的安全防范意比较薄弱。
三、推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的策略
(一)加强课程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为了循“成长”之道、入“高效”之境,教师要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目标,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过程中,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优化体育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如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在肌肉支持力、耐力、柔韧性等方面的特征,然后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同时,教师可以成立体育运动队、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等,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开展阳光运动,延长学生体育锻炼的时间。
除此之外,教师要响应国家的政策,增加体育课程的课时,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提高他们的体育技能和身体机能,使他们拥有积极的心态,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茁壮成长。
(二)优化体育场地和器材,完善体育教学环境
针对体育场地和体育环境方面的不足,在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过程中,学校要增加资金投入,优化体育场地,购置新的体育器材,完善体育教学环境。
如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体育器材和体育场地的使用制度,减少滥用的现象发生,使现有的体育资源充分发挥作用,更好地保护和管理体育器材与体育设施。如针对现有的场地,学校可以采取专区专用的办法,这不仅可以防止场地浪费,还可以避免过度拥挤,为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安全保障。针对现有的体育器材,学校要做到及时维护和检查,在必要情况下进行更新和替换,以此满足学生体育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体育教师要加强对场地的把控,合理使用、保护现有的器材和设施,提高器材的使用率,这样才能满足体育课程的需求。此外,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制作简单的体育器材,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调动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长此以往,这不仅可以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目标,还可以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比如,在保龄球游戏中,教师可以与学生一起自制沙包,将沙包当作投掷的器具,从而完成投掷游戏。再如,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将多张旧报纸揉成一团,在外表面用胶布固定成一个球来代替垒球,减少运动的危险性,或者增加纸团的直径,并在外表面贴上黑白相间的外包装袋代替足球,然后在纸球中拉出一根绳子做成绳带球,以此辅助足球的踢球练习。
(三)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在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考虑安全问题,这也是小学体育教学深度发展的重点。如在开展体育锻炼和体育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安全,消除现有的安全隐患。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备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场地、器材等方面的危险因素,并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这些因素,切实提高安全防范意识。为了减少体育安全事故的发生,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体育教师安排安全培训,定期开展体育安全知识讲座,帮助教师了解常见的安全问题及其防范措施。同时,学校要运用激励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他们为体育安全防范进言献策。
此外,学校要定期为学生播放体育安全知识视频,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体育安全的维护,除了需要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之外,还要全校各个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与配合。因此,学校要构建运动风险防控机制,形成体育风险控制制度,做好运动伤害事故处理预案,为学生的体育运动营造安全的氛围。
参考文献:
[1]陈长洲,王红英,项贤林.新中国70年中、小学体育教学的范式转型——从“教受范式”到“导学范式”再到“对话范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2).
[2]桂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的运用研究——以小学三年级《立定跳远》教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20(12).
[3]杨晓丽.例谈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小学体育《模仿各种小动物》教学案例及分析[J].青少年体育,2020(1).
[4]张丽莉.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学体育教学情境的创设——以五年級障碍跑教学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市开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