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数学活动设计的应然走向
2022-05-30沈凤飞
沈凤飞
摘要:高质量数学活动的设计,应既“登高望远”(明确目标),又“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活动目标应从“模模糊糊”走向“清清楚楚”,活动主体应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经历”,活动过程应从“走走流程”走向“充分卷入”,活动成果应从“获得知识”走向“梳理方法”。
关键词:“四基”;基本活动经验;数学活动
在课改理念的引领下,课堂上,学生经历的数学活动逐渐丰富多样。但冷静观察,会发现在热热闹闹的活动背后,一些数学活动陷入目标模糊化、主体被动化、过程形式化、成果浅表化的误区。高质量的数学活动,目标应从“模模糊糊”走向“清清楚楚”,主体应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经历”,过程应从“走走流程”走向“充分卷入”,成果应从“获得知识”走向“梳理方法”——这是数学活动设计的应然走向。
一、活动目标:从“模模糊糊”走向“清清楚楚”
课时目标是一节课的总体目标,而活动目标则是针对一节课中具体的活动制订的,是为了促进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课时目标与活动目标往往被视作总(大)与分(小)的关系。因此,如果把课时目标作为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就会“模模糊糊”,失却了针对性和指导性。课时目标必须细化分解为活动目标,才能“清清楚楚”。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的课时目标是:
1.联系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等具体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
2.知道三角形高与底的含义,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限在三角形内)。
3.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这里的第3个“大目标”可进一步细化为具体的活动“小目标”:
1.在用指定的小棒摆三角形和四边形的活动中,体验三角形的摆法是唯一的、四边形的摆法是不唯一的。
2.在展示和交流中,进一步明确用指定长度的小棒只能摆出一种三角形,知道三角形的稳定性。
3.通过举例说明生活中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据此,教师设计了相应的数学活动。
活动一:摆三角形,感受特征。用长度分别为4 cm、5 cm、6 cm的三根小棒摆三角形,用长度分别为3 cm、3 cm、4 cm、4 cm的四根小棒摆四边形,比比谁摆的种类多。学生亲身经历摆的过程,探索并得出“三角形的摆法是唯一的,四边形的摆法是不唯一的”的结论,在对比尝试中,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
活动二:展示作品,总结特征。小组展示作品,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的组摆出的是同样的三角形,再次明确三角形有稳定性的特征;同时发现不同的组可以摆出不同的四边形,更加突出三角形区别于四边形的稳定性特征。
活动三:联系生活,寻找特征。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从书本中的数学迁移到生活中的数学。
二、活动主体:从“被动接受”走向“主动经历”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如果总是被动接受,学习兴趣就会不断消磨,久而久之,就会丧失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因此,数学活动的设计应能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教师设计了以下数学活动:
1.读一读:为了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2.说一说:下面这两个长方形(见图1、图2)都是由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拼成的,它们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教师担心学生“走弯路”,便设计了“读一读”“说一说”这样的“直线活动”。虽然学生都能准确地说出面积是多少,但一部分学生只会通过数格子得出答案,并没有真正理解面积的含义及该如何计算。学生依然是被教师牵着走,没有获得情感的体验、思维的激活。这样改一下,效果就会不一样:
1.量一量:你的长方形面积有多大?提示: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再小组交流。
2.比一比:谁的长方形更大?
教师用可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开启数学活动,使得学习有了“主动”的味道。自主选择橡皮、小方块、圆片等学具,亲手测量长方形的面积,是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在充满未知的数学活动中,学生带着问题主动探究,经历实实在在的自主学习。接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比一比”的活动。经历了前面测量的过程,学生的对比交流也有据可依。“我的长方形有8块橡皮那么大。”“我的长方形有5块橡皮那么大。”……在比较的过程中,学生不禁提出疑问:明明我的长方形面积更大,为什么用的橡皮块数却较少?面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求:用统一的测量工具测量长方形的面积。
上述案例中,教师没有把“准确测量或计量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点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通过量一量、比一比发现问题并自主探究解决途径,最终实现学习目标。直接告知的学习过程只是被动记忆的过程,在数学活动中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带着思考经历过程,才是主动的学习。
三、活动过程:从“走走流程”走向“充分卷入”
在设计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思考的是:学生是否明确活动任务?学生是否都能充分卷入活动?教师该怎样关注活动的进展并及时调控?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按不同标准分类》一课,教师在教学的关键环节采用了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
1.请同桌合作,将图形按自己的标准进行分类,一位同学负责用符号的方式分一分,另一位同学负责记录。想一想:你们是怎样分类的?为什么这样分类?
2.请四人小组将例图中的人物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位同学负责用符号分一分,一位同学负责记录,一位同学负责核对人数,一位同学负责代表小组交流本组分类的依据及方法。
教师事先将活动任务做了细致分解,引导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特点自主分工,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除此之外,两次活动设计都特别注重学生的思考与交流。第一个活动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第二个活动用交流任务驱动学生深入合作,全员参与思考。当然,让学生深度卷入的更好的办法是设计挑战性任务,激发学生证明自己、实现自我的学习欲望,让他们感受到挑战性任务带来的学习收获。
四、活动成果:从“获得知识”走向“梳理方法”
数学活动的设计,不能仅仅满足于让学生学会一些具体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迁移运用,能够在梳理方法的基础上解决学科情境乃至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3的倍数特征》一课,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数学活动:
1.在百数表中找一找、圈一圈3的倍数,你发现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在计数器上拨一拨3的倍数,你能发现什么?
3.总结3的倍数特征的探究方法,拓展其他数字倍数特征的研究。
第一个活动中,学生如果借助2和5的倍数特征的学习经验来观察3的倍数特征,会发现行不通。此时,教师组织交流,让学生从交流中得知3的倍数特征和个位上的数没有紧密的联系,需要从别的角度继续观察。
第二个活动中,教師在学生操作后立即组织小组充分交流,在观察数据和讨论交流中,等一等部分暂时落后的学生,让他们同步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发现规律的热情。在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猜想出3的倍数特征后,再组织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得出肯定的结论,使数学活动的成果辐射到每一位学生。
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获知”的完整学习过程,探明3的倍数特征,即“各个数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的数是3的倍数”之后,继续组织第三个活动,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拓展应用“我们是怎么研究3的倍数特征的?”“你能试着用研究3的倍数特征的方法去研究9的倍数特征吗?”等。由此,学生经历了发现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在观察、猜想、验证、获知和延伸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数学的思维模式,积累数学的学习经验。
高质量数学活动的设计,必须既“登高望远”(明确目标),又“脚踏实地”(细致入微),真正让学生在活动中积累经验、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