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学校文化视域下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
2022-05-30胡朝成
胡朝成
【摘要】本文针对校本课程校本特色不明显、时代性不强、内容更新不及时、不成完整体系等问题,提出利用信息技术理念和文化特色构建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议,从而使技术与素养、课程与育人目标、学校文化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最终促进学生发展。
【关键词】技术 学校文化 视域 校本课程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3-0047-03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组织开发并实施的课程类型,旨在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团队合作、人际交往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但当前校本课程开发存在课程结构和分类不合理、缺少文化引领、针对性不强、时代性不强、内容更新不及时、体系不完整等现象。本研究拟从技术与学校文化视域优化校本课程结构,构建更完整、科学、合理、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发展,实现育人目标。
一、技术视域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技术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样也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构建学校数字资源课堂常态化应用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都有效促进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成为高品质课堂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
《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也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以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技术的有力支撑。建构主义认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在探究、表达、交流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可见,技术与建构主义具有良好的契合性,建构主义为课程改革带来了启示。
高中学校技术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是基础性、多样性、综合性课程。在实施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掌握基本学科知识,获得技术,形成技能。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特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开拓视野,勇于创新,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等特性。基础性体现在它是学生在今后工作与生活中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学生在未来学习型社会中自我发展、持续发展的基础;综合性体现在它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技能,也包括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以及相关权利义务、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人文性体现在它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设置的课程,既表现出基本的工具价值(有恰当而充实的技术内涵),又表现出丰富的文化价值(体现科学精神、强化人文精神)。
(二)高中通用技术课程的理念与特性
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是一门立足实践,注重创造、高度综合、科学与人文融合,体现基础性和通用性并与专业技术相区别的课程。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性。时代性体现在它是时代的产物,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先进性体现在它需要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教材进行再创造,适时加入最新的现代技术和高新技术;实践性体现在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注重的是“精神”变“物质”的方法和过程,需要学生以作品的形式呈现自己的学习效果,并通过与同学相互观摩、交流和借鉴,得到更多的收获。
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技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对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学生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具体而言,技术具有基础性、综合性、人文性、时代性、先进性、实践性等特性。
二、学校文化视域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学校文化是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等的一种整合,是师生员工做人、做事、学习、生活方式方法的集中体现,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规范功能,其终极价值在于促进本校师生员工发展。基于文化的属性,我们可提炼出学校文化的特性,包括人文性、与学科的关联性、多样性、生活适应性、学习适应性、社会适应性、导向性等。
校本课程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要达成“文化润德”“文化化人”的育人目的,就要将学校文化融入校本課程中,让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一脉相承。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认知、认同,一方面可以促进校本课程的落实,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深化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使校本课程体系更加优良。
实施校本课程的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实践创新等素养,学会健康生活、学会学习、敢于担当责任。鉴于此,我校提炼出校本课程的一些特性,包括:实践性与创新性、科学性与综合性、主体性与导向性、生活性与时代性、文化属性与德育性、传承性与人文性。
三、技术与学校文化在校本课程体系构建中的应用
技术、学校文化、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四者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敢于创新、勤于动手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学校应该利用技术、学校文化、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四者的契合点,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解决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不成体系、校本特色不明显等问题。
(一)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
南宁市邕宁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我校)在总结、提炼校本课程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技术和学校文化视域下校本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实施步骤:形成理论基础→提炼校本课程理念和特点→依据技术、学校文化、核心素养、校本课程四者的契合性,形成课程体系基本架构→在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下,丰富校本课程的内容,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依据校本课程实施办法,推进应用实践。
(二)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
我校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核心素养、技术、学校文化、校本课程特性四个要素为维度,搭建了彰显学生素养发展的校本课程基本架构。(如图1所示)。
在实践中,我校结合校本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和“求真”文化(“求真创新、探索真知”), 按课程板块对校本课程进行分类,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形成课程集群,构建了涵盖“真人·真知·真爱·真为·真德·真实”六大板块的“六真”校本课程体系。该校本课程体系具有科学性、实践性、逻辑性、完整性、时代性、系统性。
1.通过“真人”校本课程发展学生人文底蕴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人文性与基础性、文化的人文性與传承性、课程的人文性与传承性等方面内容,开发出“真人”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人文底蕴素养,让学生习得人文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真人”校本课程以人文科学、节庆文化、仪式教育、艺术讲坛、影视摄制等内容为专题,包括“二十四节气之美”“乡土地理”“文学赏析”“素描风景写生”“化妆礼仪培训课程”“历代经济变革得失”“古诗里的文化常识”“文学经典作品小讲坛”“欧美经典影视赏析”“文化地理——饮食、服饰、诗词文化与地理”“体育文化节”等课程。
2.通过“真知”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科学精神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科学性与综合性、学科的关联性与多样性、课程的科学性与综合性等方面内容,开发出“真知”校本课程,促进学生探索真知、追求真理,发展学生的科学精神素养。“真知”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习得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正确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真知”校本课程以学科探索、求真讲堂、理科实验、工程设计、研究学习等内容为专题,包括“走进家乡暑期实践活动”“生物技术兴趣实验”“身边的数学”“化学与生活”“动画制作与创造初步”“趣味数学”“彩色喷泉”“自制唇膏”“手工皂”“探索宇宙的奥秘”“化学与DIY制作”“微电影的剧本创作”等课程。
3.通过“真爱”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健康生活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时代性与综合性、文化的生活适应性、课程的生活性与时代性等方面内容,开发出“真知”校本课程,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发展学生身心,让学生学会规划人生。该课程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形成健康生活的工作模式和思考方式,提升生活品质,发展健康生活素养。“真爱”校本课程以成长规划、智力运动、安全讲堂、技能演练、生命与健康等内容为专题,包括“心灵相约,助你快乐成长”“幸福课(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智力七巧板”“校园安全小知识”“安全防范与急救技能”“生命与健康”“食品与卫生”“足球”“气排球”“暴汗搏击”“乒乓球”“筒易二十四式太极拳”等课程。
4.通过“真为”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学会学习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科学性与基础性、文化的学习适应性与教育性、课程的主体性与导向性等方面内容,开发出“真为”校本课程,让学生探索学习的“所为”和“所不为”;结合学生学习和社会生活的现实问题和情境,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实现信息处理技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学习意识、评价反思等方面的提升,发展学会学习素养。“真为”校本课程以程序思想、理科讲堂、文科讲堂、学习评价、学科素养等内容为专题,包括“逻辑思维与程序”“高中数学解题思想方法与技巧”“生物学科创新性思维训练”“生活中的天文地理”“物理科普创新思维培养”“作文素材与技法”“历史与文化自信”“法律在我身边”等课程。
5.通过“真德”校本课程发展学生责任担当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社会性与综合性、文化的社会适应性与导向性、课程的文化属性与德育性等方面,开发出“真德”校本课程;结合“家校社+实践基地”德育一体化要求,强调学生通过社会参与获得个人体验、形成个人认知,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的关系,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发展责任担当素养。“真德”校本课程以国防教育、职业与生活、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时政要闻等内容为专题,包括“军训与国家安全”“志愿者之美”“生物与环保行动”“家乡节庆文化探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思政与四个自信”“文明礼仪伴我行”“社会实践调查”“新闻热点透析”等课程。
6.通过“真实”校本课程发展学生实践创新素养
学校通过融合技术的创新性与实践性、文化的创新性与激励性、课程的实践性与创新性等方面内容开发出“真实”校本课程。该课程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劳动意识、问题解决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等,发展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真实”校本课程以算法与程序、技术与创造、竞赛与拓展、学科与生活、劳动与技能等内容为专题,包括“3D One创意设计”“图形化趣味编程”“青少年创业创新能力培养”“地理应用——生活中的地理与建筑、影视”“现代智能家居应用设计”“智能花卉”“有机蔬菜种植”“巧手工坊”“快乐程烘焙”等课程。
技术与学校文化视域下的校本课程体系,以技术理念和学校文化为主线,充分考虑了技术、文化、核心素养和校本课程四者的契合点,有助于学校立足技术理念和学校文化特色对校本课程体系进行创新构建。学校从技术与学校文化相结合的角度构建校本课程体系,能让校本课程结构更合理、内容更完善、体系更科学,使技术与素养、课程与育人目标、学校文化与课程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刘海芳,常守明.学生多元化发展视域下的校本课程开发[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9,29(2).
[2]周琴,徐蕊玥,陈思雨.数字时代如何重塑教师角色:美国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的审思与启示[J].教师教育学报,2022,9(4).
[3]杨玲丽.一体化:学校课程体系设计与建构之径[J].教书育人,2022(20).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