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贵州治所城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2022-05-30聂雨欣
聂雨欣
明永乐年间,贵州建省。随着省治的建立,贵州涌现出大量治所城,其中就有府州县城以及卫所城。治所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对于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维护区域安全的城防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时,治所城的城防也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学界对明代贵州治所城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但对明代贵州防御体系的建设多有研究,其中胡振的《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论述了明代贵州的防御体系,包括军力部署、驿传交通、城池防御、后勤保障以及战略要地,尤其是城池防御方面。文章论述了明代贵州城池的概况,如形制、规模以及城墙上的建筑等,还详细论述了明代贵州的战乱时空分布,具体到了每一个治所城,每一个土司[1]。骆燕妮则在《贵州安顺本寨传统堡寨的防御性研究》中探究了安顺屯堡的防御要素以及防御特征。由此可见,学界关于明代贵州军事防御的研究大都是针对军事防御体系或治所城的防御建设的,并没有一篇著作是研究治所城的安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
明代贵州治所城城防安全状况
明代以降,贵州涌现出大量治所城,包括卫所城和府州县城。卫所大多于洪武年间所设,其设置目的主要在于使云南归顺。取道于贵州,故开辟驿道,设置卫所,也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云南。但终明一代,贵州都没有受到云南的威胁,这也反映出明廷在处理云南的问题上,是达到了其预期效果的。
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起义在贵州时有发生。明洪武年间,明廷为了取道贵州,控制云南,在贵州开辟多条道路,设立卫所,形成了诸多卫所城,而对于贵州人民来说,明朝的屯田和屯军侵占了他们的土地和利益,因此贵州少数民族爆发了多次起义,大的起义主要有:“洪武五年(1372),黎平侗族的起义;洪武七年(1374),新添、平伐一带的起义;洪武八年(1375),贵州、江力、江松、刺回等苗僚各族人民起义;洪武九年(1376),王乃领导的布依族人民起义;洪武十一年(1378),吴勉领导的黎平一带侗族、苗族起义。”[2]
明朝中期,从永乐年间开始,起义依然较多,主要有发生在正统年间到天顺年间的贵州湖广各族人民大起义,时间之广,波及范围之大,使得明廷怀疑是否应该在贵州建立省治所。另外还有米鲁之乱,明朝后期杨应龙叛乱之后的路苗之乱、奢安之乱等。
“贵州中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一条带状区域是明代贵州的战事主要分布区。这条带状区就是以湘黔滇驿道为中轴,向东西延展、南北扩散的区域,近来又被学界称为‘古苗疆走廊区”[3] ,这也是“一线路”所经地带,其将贵州区域分为黔中区、黔北区、黔南区、黔东北区、黔东南区、黔西北区、黔西南区,虽在各个区内都有起义、战争的爆发,但是“黔西北区战乱较少,终明一代,仅发生战事30次,约占全省战事数的9%”[4]。
这是由于黔西北主要是水西安氏所在地,政局较为稳定。若是具体到每个治所城上,则是赤水卫城、安庄卫城(与镇宁州同城)、思南府城、务川县城发生起义动乱的情况较少。
明代贵州治所城城防安全状况影响因素
明代建省,治所城初成,加之城在万山之中,四周皆夷,治所城屡遭土司、盗贼等围剿,其安全受到严重挑战。影响明代贵州治所城安全状况的因素如下.
政策
政策是影响治所城安全状况的因素之一。首先,政策影响治所城的防御能力。政策体现了官员的管理水平,政策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居民的人心向背。管理水平低下,官员实施以暴政,则人心涣散、各谋其事,众人力量得不到凝聚和团结,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也会降低,甚至使治所城沦陷敌手;管理者施以仁政,则会大大凝聚众人的力量,共同抵御外敌,加强治所城的防御能力,使得治所城处于较为安全的状况。
据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语守土者必曰城池,语守城者必曰器械、曰米粟,曰仁义,而仁义其基本也。仁义不施,则人心不固,虽有高城深池,委而去之,莫有为之谁何者矣,而况腹心之疾,穷据之谋,又不止于委而去之者乎?”[5]这说明了仁政守护治所城的重要性,若仁义不施,则人心不固。政策影响少数民族起义或叛乱的发生。
明代贵州发生的少数民族起义大多都是因官府不合理的政策。据《明实录》记载:“洪武三十一年三月癸亥,上谕五军都督府臣曰:‘近闻守边将帅多不究心,如五开守御指挥、千百户私役军人,受贿弄法,以致军伍缺少,城寨不脩,蛮獠窃发,攻劫屯戍,男女死者八百余人,皆将帅怠弛之故也。”[6]又有记载:“正统八年二月丙午云南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靖远伯王骥等奏:‘贵州地方,诸种蛮夷所居,各卫所官军欺其愚蠢,占种田地,侵占妻女,遂至不能聊生,往往聚啸成盗。如安庄卫所镇抚卢聪及普安卫镇抚何鉴等肆为暴横,有卢裹虎、何净街之号,上司不能控制。”[7]
部分官军对少数民族的欺压压榨,致使少数民族生活难以维持,只能啸聚为盗或者发动起义,轻者对治所城波及较小或没有波及,重者围攻治所城甚至在城内烧杀抢掠,造成巨大破坏,这些都会给治所城的安全状况造成一定影响。
诚然,压榨和剥削会影响治所城安全状况,而官军施以仁政,能够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使治所城处于相对安全的环境中。赤水卫前千户所“正德间平芒部后,于相见湾五里溪神树沟西沟关下,召集熟苗住种保守,地方颇静。[8]”即为地方官员施以仁政,召集熟苗感化,并且给予耕种,使得整个区域危险性有所降低,有助于稳定治所城的安全状况。
又有“贵州荒服之地,不通中国。自国朝开基,始创军卫,建置州县。彼时苗蛮虽被新化,终染旧习,时或梗叛,谋陷城池,焚烧驿传,劫掠乡村,军民不得安生。时,有镇远侯顾成来镇兹土,能施方略,善布德威,相机剿杀,因俗抚绥。[9] ”可见政策对维护治所城安全的重要性。
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影响治所城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据《黔记》记载,安笼所城“近因广夷攻劫城关,募兵委官坐镇,亦一时防御之策,尤当为永久计可也”[10]。此为安笼所城募兵委官增强治所城军事力量之策,有助于提高治所城的安全。《明实录》又载:“景泰三年八月丙戌,贵州按察司副使张海言:‘平坝等卫所城垣摧颓,门禁怠弛,其守卫之人皆童儿,其备用之器皆朽敕,或遇巡按御史等官按临,始用精壮军旗鲜明器械。及其去又复如前。故致蛮寇肆为攻略……”[11]由此可見,平坝卫城军事力量较差,仅在巡按御史来到之时做些许措施,而待官员离去,又恢复从前,军事力量的凋敝导致少数民族肆意攻掠,威胁治所城的安全。
1.卫所
明朝在贵州设置有诸多卫所,构成了明代贵州军事的主要力量。在卫所之内,居民皆军籍,平时耕作,战时做战,军队较为强大。卫所不仅维护着自身的安全,还维护着其他地区的安全。当治所城受到威胁时,多由卫所出兵进行保护平息。卫所影响着治所城的防御能力,是影响治所城安全状况的重要因素。
除了影响贵州治所城的防御能力,卫所还影响着少数民族起义的发生。卫所的存在对少数民族具有一定的震慑作用。少数民族在进行起义或暴乱前,会把卫所的军事力量纳入他们的考虑范围,从而减少了起义次数。
2.关哨等周边设施
明代以降,贵州除了设立诸多卫所外,还在治所城周边设立哨,哨下设有头目、总甲、小甲、哨兵、散兵、防兵、民兵等。另外还有营、关和驿、站、铺、递运所等邮传系统。
这些设施散布在治所城周围的驿道之上,在治所城附近构成了一系列的防御系统。胡振在《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一文中指出:“对于没有卫所力量直接防御的府县来说,若没有营哨发挥防盗靖安的重要作用,则府县城池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攻击范围内,难以进行稳定的统治。”[12]
由此可见营哨以及邮传系统的重要性。其对治所城的影响在文献中多有记载。
如表1所示,都匀府城周边立有广化营,新添卫城周边有新添站等,从而使治所城防御力量得到增强,“地方稍宁”[13]。可见,关、营、哨等周边设施对治所城的安全状况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人口
人口数量是影响治所城安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治所城中,若人口众多,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所城的安全性;反之,会降低治所城的安全性。关于记载,详见表2。
由表2可知,人烟辏辐之处,可守,而人烟稀少之处,难守。可见人口也是影响治所城防御力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上述因素外,明代贵州治所城安全状况还受到天灾人祸的影响。万历二十九年(1601),贵州全省发生大范围饥荒,定番(今惠水)一带又曾发生地震,人祸天灾接踵而来,各族人民的生计陷入了绝境。
到万历三十三年(1605),当地百姓不得已采取了“劫商”“官员被劫”的造反行动[14]。另外,成化八年(1472)十月辛卯“九姓长官司土官蒙存与其族人蒙理互相讐杀,攻毁司治,不遵抚治,乞加逮问”[15]。此为土司间产生矛盾,导致少数民族攻打治所城,威胁治所城安全的案例。
明代贵州建省,治所城在贵州如雨后春笋出现。作为新生事物,其发展颇为曲折,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起义对城防安全构成了较大威胁。
据此,治所城安全状况可以分为较少发生起义动乱的情况、发生起义动乱但并未波及治所城的情况、发生起义动乱治所城依然安全的情况、发生起义动乱治所城被攻破的情况。
造成这些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政策、军事力量、人口以及天灾人祸等。这些因素都对现今治所城的安全建設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值得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胡振.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D].合肥:安徽大学,2018.
[2]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3]胡振.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D].合肥:安徽大学,2018.
[4]胡振.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D].合肥:安徽大学,2018.
[5]谢东山,张道纂.嘉靖贵州通志[M].刻本.[出版者不详],1555(嘉靖三十四年).
[6]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7]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8]郭子章.黔记(上)[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9]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10]郭子章.黔记(上)[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1]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
[12]胡振.明代贵州军事地理研究(1368—1644)[D].合肥:安徽大学,2018.
[13]郭子章.黔记[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
[14]周春元.贵州古代史[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15]贵州省民族研究所.《明实录》贵州资料辑录[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