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哲巴“卓”歌舞的人物、段落、道具解析

2022-05-30包志强

炎黄地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歌舞面具段落

包志强

哲巴“卓”歌舞是流传于西藏山南市加查县洛林乡哲巴村,集歌、舞、乐为一体的民间仪式性歌舞。加查县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卓”歌舞形式。哲巴“卓”歌舞的表演形式、表演程序、表演内容、段落结构、人物角色、服饰面具、伴奏乐器等各方面相比于其他十几处“卓”歌舞存在较多差异。通过艺术人类学、民俗学等理论结构与田野调查、数据分析、文献收集等方法,对哲巴“卓”歌舞中的人物、段落和道具进行解析。

哲巴“卓”歌舞的历史文化悠久。边多的《西藏音乐史话》中提到:“工布卓巴舞的出现应该在新石器或石铁混合使用时期,是以模拟野牛形态为主要内容的音乐舞蹈。”从“卓”歌舞本身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许多原始艺术表演和祭祀歌舞的残迹。首先为伴奏樂器鼓。据考古学证实,鼓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乐器之一,原始人民在狩猎时用石头或木棍敲击树干,以驱赶惊吓猎物,鼓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乐器。从演出的形式可以看出,其多为集体围成圆圈式表演,这正是原始人民围着火堆举行巫术礼仪,或围着捕获的猎物庆祝欢舞的形式。弓和箭的发明使用,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之一,这种工具的出现使人类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所以古代人类对弓和箭有着敬仰和崇拜。如哲巴“卓”歌舞中阿热瓦手里拿着由弓演变而来的“艾玛”,增期“卓”歌舞中阿热瓦拿的弓和箭,还有其他“卓”歌舞中阿热瓦使用的由箭演变而来的“达达”。从段落里看,模仿动物的段落有《达僧》(狮与虎)、《普若多吉追》(乌鸦金刚步)等,说明段落中保留着远古时期对动物形态的模仿。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卓”歌舞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已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的一部分。

关于“卓”舞的起源,在藏族传统的古籍文献、古代壁画以及民间歌谣中都有记载。苯教古籍《顿巴·辛饶传记》与《不朽之言》中记载:“有的高举经幡,有的吹起大号,有的击大鼓,有的摇起‘香铃,有的吹起‘笛子,有的弹起‘毕旺,有的高声发出‘京琴声,有的击‘将琴,有的击‘卡芭,有的弹起‘贡,有的抬起‘贡,有的跳起‘宣,有的跳起‘嘎尔,有的击鼓跳起‘卓舞。”可见,早在顿巴辛饶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卓”的表演,“卓”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相传在8世纪,藏王赤松德赞主持修建西藏第一座集佛、法、僧为一体的寺院——桑耶寺。由于白天修建好的建筑,晚上总是被妖魔破坏,于是莲花生大士召集各地“卓巴”来跳“卓”迷惑妖魔,最终桑耶寺得以顺利修建,从此“卓”歌舞便在西藏地区广泛流传。

哲巴“卓”歌舞起源

根据传承人次仁罗布(西藏加查县哲巴村哲巴“卓”歌舞传承人)介绍,在修建桑耶寺时,其他地区的“卓”歌舞并没有起到迷惑妖魔的作用,直到哲巴“卓”歌舞参与之后,不仅迷惑了妖魔,还降服了妖魔,白天人们施工,晚上妖魔帮忙施工。由于哲巴“卓”歌舞在修建桑耶寺中表现突出,于是赞普赤德松赞与莲花生大士赠送哲巴“卓”歌舞队“旺久”(一种类似男性生殖器的道具),在后来演出时哲巴“卓”歌舞有优先表演的权利。

“过去有位叫做阿古登巴的人从‘涅(如今隆子县境内)这个地方敲着钹来到哲巴当地,在色拉家过了一夜,家里的女儿看上了他,于是他留下来教当地人跳‘卓歌舞,后来世世代代流传下来。”过去哲巴“卓”歌舞不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表演,只能在藏历6月30日或7月1日在竹陇寺演出。由于竹陇寺僧人少,当有宗教活动时哲巴“卓”歌舞会代替寺院羌姆。当达赖喇嘛来琼果杰寺时也会进行表演,还有每年的望果节;当所属区域庄园主(官员)归来时也会演出。哲巴“卓”歌舞传承方式主要为“口口相传”与“师徒相授”。

表演角色

哲巴“卓”歌舞表演共有18人,由领舞者“阿热瓦”“卓本”和鼓手“卓本”构成。

“阿热瓦”

“阿热瓦”直译为胡须者,意为老者形象。正如洛扎县的“阿热”在道白中说:“阿热头戴白面具是印度阿杂热族的服饰,腰系‘替热是工布卓巴的服饰,下穿大肥裤是藏戏阿吉拉姆的服饰。”根据传承人介绍,“阿热瓦”是哲巴“卓”歌舞中的领舞角色,由2人组成,一位为老者形象,另一位为年轻人形象。老者形象戴着白色胡须的面具,年轻人形象则戴黑色胡须面具。阿热瓦上身穿红黄相间的“朵工”(披肩,多用于寺院,属于宗教服饰),腰上围“替热”(为用纯黑色牦牛与纯白色牦牛尾巴上的毛撵成的牛毛绳.绳端均有球穗,具有一定的驱鬼驱邪的功能);下身穿着黑色长裤,手上拿着“卫玛”,手指上带有扳指“下哲”,其中特殊的是哲巴“卓”歌舞中的阿热瓦腰间挂有一个箭筒(旺久)。在整段演出中,阿热瓦主要通过吟诵的形式讲解哲巴“卓”歌舞的段落内容。

“卓本”

“卓本”的人物构成与“阿热瓦”相同,由2人组成,一位为老者形象,另一位为年轻人形象。他们头戴黄色平帽(与藏戏中甲鲁戴的帽子相同,代表着卓本在哲巴“卓”歌舞中的重要地位),上身穿长袖衬衣和短袖马褂,下身穿多折式围裙“门热”,手里拿着钹。在整段演出中,卓本负责控制节奏以及排列队形。

“卓巴”

哲巴“卓”歌舞中一共有14名卓巴,头带“绰锅”,服饰与“卓本”一致,身背五彩哈达,“卓巴”使用的乐器为无柄鼓,鼓梆上栓有两条鼓带,一条围扎在腰上,另一条扎在大腿根部,将圆鼓竖立在腰左侧。

哲巴“卓”歌舞的段落

过去哲巴“卓”舞一共由十八段构成,后来由于受到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失传了一段时间,恢复过程中只剩下十二段,再加上卓鲁部分一共为十三段。整体的段落结构为开场—主体—吉祥结尾三个部分,每个段落结构由鼓点—吟诵—主体三部分组成。舞蹈队形为圆形,每个动作先为顺时针旋转,后为逆时针旋转。段落以2/4拍为主,中间有些夹杂着3/4拍,节奏多为慢板—快板。节奏欢快,每个段落都为一段体,其中包含多个重复的乐句。

《阿嗓》意为:醒鼓,卓舞中鼓为卓舞中的灵魂,醒鼓意味着惊起卓舞的灵魂。也就是唤醒鼓声,也就是鼓舞的热身。

《达僧》意为:狮虎之争,也表示在桑耶寺降妖除魔。

《梗羌姆》意为:用声音来消除妖魔和不吉利的东西,会加入一些人声。梗为西藏宗教音乐的一种。

《普若多吉追》意为:普若为乌鸦,多吉追为金刚步,合起来为乌鸦金刚步,桑耶寺周边有火山,利用这种方式除魔。

《洛本白马》意为:迎接莲花生大士。

《工确松》具有供奉“佛、法、僧”三宝的内涵。

《桑耶》意为:安土净地,已经建成桑耶寺,净土驱魔,消灾消难。

《格卓词》在建成桑耶寺的落成典礼上助兴,展现男性阳刚之美。

《鼓动》意为:九鼓点,权力的象征,王权至上,消灾解难。

《擦布热》意为:忙碌的、紧凑的,送佛,赠予佛。

《哈热白马》意为:表现出女性的阴柔之美,百名男性舞蹈,百名女性歌舞的场面。

《仲热孜》意为:野牦牛斗角,讲述野牦牛在神山上吃草,再下山喝水、斗角,炫舞技。

《吉祥卓鲁》哲巴“卓”歌舞中最后一段为“卓鲁”,“卓”为舞蹈,“鲁”为歌曲。谱例为除去鼓点外这个小结中带有更多音乐演唱的部分。歌词大意为:歌唱东南西北四个佛,吉祥如意。

道具乐器

道具

1.旺久

相传在桑耶寺建立时,由于哲巴“卓”歌舞在降妖除魔中表现突出,所以赞普与莲花生大士送给哲巴“卓”歌舞队用檀香木制成的“旺久”。此后在哲巴“卓”歌舞演出过程中,阿热瓦一直将其带在身上,代表着赞普以及莲花生大士的肯定。此外,哲巴“卓”歌舞在任何场合都有优先表演的权利。

2.弓(艾玛)

“在藏民族文化中弓是‘智慧的象征,箭则是‘方法的象征。作为智慧和方法的象征物,它们搭配在一起表示弓的智慧特质可以像箭一样“投射在”方法或方便上。”弓(艾玛)是在原始弓箭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工具,同时也是打击节奏的乐器,在进入阿热瓦旁白的片段时,阿热瓦会通过手上的扳指(下哲)敲击弓来敲出节奏。从桑耶寺壁画可以看出古老的“艾玛”还是原始弓箭弯曲的形状。

乐器

1.鼓

“有的学者结合民族学和人类学方面的材料对各类鼓(包括木鼓、陶鼓、铜鼓、皮鼓等)的体制进行比较,认为体鸣木鼓是各类鼓中较为原始的一种,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类人猿、类猿人的敲打树干。”因此西藏鼓文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哲巴“卓”歌舞中的鼓为绑在左腿和腰之间的无柄鼓。材料为木材制作的鼓筐,用盘羊皮或山羊皮制成鼓面,直径大约为38cm。据传承人次仁罗布老师描述,哲巴“卓”歌舞中的鼓相传是用一个叫做“么扎木如扎”(藏传佛教密宗中所说的鬼怪,也可以说是心魔,是被修行者调服的烦恼障)的妖怪的皮制作的,鼓筐则是用其头骨制成;鼓锤则是用妖怪“么扎木如扎”的手臂制成。现实中鼓锤时用藤条制成,鼓锤上有蓝白黄红四色羽毛,鼓锤头部与身体通过红绳牵引。

2.钹

钹是哲巴“卓”歌舞独有的乐器,钹在整体音乐中起到重要的节奏作用。钹的材料主要为锂。钹在多用于西藏宗教音乐,这也是哲巴“卓”歌舞不同于其他歌舞的主要特征之一。

面具

面具,藏族人称“巴”,是能在瞬间帮助人改变自身形象的一种道具。它既依附于神秘的宗教,包含了人的精神需要,是藏民族特殊的文化产物。哲巴“卓”歌舞中的面具区别于其他地区“卓”歌舞,哲巴“卓”歌舞面具为立体面具,是用沥青制成的,材质轻巧结实。

从人物角色来看,哲巴“卓”歌舞有阿热瓦、卓本、卓巴三个角色,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卓”歌舞分类,在其他“卓”歌舞中阿热瓦和卓本为同一个角色,卓巴则是所有“卓”歌舞中统一的角色。

从段落来看,根据西藏大学艺术学院才旦卓玛教授《田野寻踪:西藏“卓舞”初探》中对于山南、日喀则、拉萨等十处卓舞段落的比较分析,发现哲巴“卓”舞与其有十处相同的段落为“安土净地”,与其有八处相同的段落为“乌鸦金刚步”,与其有七处相同的段落为“桑耶”,与其有五处相同的段落为“莲花生大士”。从中可以看出“安土净地”为各“卓”歌舞中必备的一个段落,且在其他藏族歌舞中也有“安土净地”。这可以证明“安土净地”这个段落为很古老的歌舞段落。对于动物模仿的段落有三处,说明段落中保留着远古时期对动物形态的模仿,同时也说明“卓”歌舞的古老。桑耶寺和佛教赞颂的段落为哲巴“卓”歌舞的主要内容,也再一次证明“卓”歌舞在八世纪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加查地区地处达布,与工布地区接壤,吸收了大量当地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卓”歌舞形式,段落中“梗羌姆”的流传也与林芝地区的米纳羌姆有许多联系,正因如此,哲巴“卓”歌舞与其他地区“卓”歌舞相比更具独特性。

从道具方面来看,“旺久”是哲巴“卓”歌舞中为最独特的道具之一,为男性生殖器形状,且哲巴“卓”歌舞在与其他“卓”歌舞同台演出时有优先表演的权利。这也可看出“旺久”与早期的生殖崇拜有着重要的关系。哲巴“卓”歌舞的面具也与其他“卓”歌舞截然不同,《西藏面具》中提到,宗教面具多为立体或半立体,哲巴“卓”歌舞面具与宗教面具的关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鼓与山南其他地区腰鼓舞的鼓相似,钹则是仅在“卓”歌舞中使用的民间乐器。

从以上特征可以看出,哲巴“卓”歌舞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其中,道具、乐器的独特性是哲巴“卓”歌舞最重要的特征,哲巴“卓”歌舞是當地劳动人民创造的艺术,也是当时人民生产生活的体现。在如今的文化背景下,哲巴“卓”歌舞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作为研究者应当对哲巴“卓”歌舞进行更好的发掘和保护,为将来哲巴“卓”歌舞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边多.西藏音乐史话[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

[2]王希华.西藏舞蹈与民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5.

[3]罗伯特·比尔.藏传佛教象征符号与器物图解[M].向红笳,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4.

[4]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5]张鹰.西藏·面具[M].北京:五洲传媒出版社,2002.

[6]才旦卓玛.田野寻踪:西藏“卓舞”初探[J].中国藏学,2018(04):148-152.

[7]蔡巴·贡噶多吉.红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2.

[8]丹增次仁.西藏民间歌舞概说[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4.

[9]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0.

[10]更堆培杰.西藏音乐史[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11.

[11]西藏自治区加查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加查县志[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歌舞面具段落
【短文篇】
我们摘下面具吧
酷酷的面具
心理小测试
莲花池畔歌舞飞扬
歌舞欢庆“三月三”
面具
歌舞爷爷
夏天,爱情的第四段落
一起歌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