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村火灾背景下原始村落重建的探讨
2022-05-30丁向磊郭仕德龙
丁向磊 郭仕德龙
2021年2月14日,位于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延续数百年之久的原始村落翁丁村突发大火,致使村落内佤族民居遭到大面积焚毁,该事故的出现促使我们重新审视古村落因现代化生活配套设施的缺失导致村内人口流失,从而导致村落遭遇火灾后无人施救的根本原因。现通过实践性的建筑设计研究,讨论如何在将现代化生活配套设施引入村落的同时继承当地的民族文化,吸引村民重新回到村落居住,避免村落无人管理,再次发生类似的灾难。
翁丁村位于云南省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由105户传统民居建筑群组成,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2021年2月14日17时40分,翁丁村发生了严重火灾,村内除四栋房屋幸存,其余全部焚毁。该事件表面上是建筑消防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村落一味进行旅游开发,忽略了现代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当地大量村民因生活不便而离开村落,导致火灾发生时无人预警,救火时无人可用。现从现代人居住的功能需求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探寻古村落的现代住所条件,重新吸引人们回村居住、生活,并由此引出配套綜合空间的设计方案,探讨古村落的现代重建方式及其意义。
佤族传统生活方式与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
我国云贵高原地区的古村落多是由竹木架构的建筑单体组成的民居建筑群,竹木材料架构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地域特性,并具有建造便捷等优点,但也具有很强的易燃性。从古至今,翁丁村多次经历火灾,火势都能得到控制,使村落面貌与文化得到保留和传承,而在科技进步的现代,翁丁村却因火灾焚毁殆尽。
在建造技术成熟与消防体系发达的今天,翁丁村未能通过现代化消防管理与多元化配套设施使村落免于火灾,主要原因在于其“人村分离”的居住状态。在近十年时间内,翁丁村的存在价值从生活居住转变为观光旅游。2021年的翁丁村早已无法满足现当代人居住所需[1],大量村民通过政策移民至周围新村,原始村落沦为村民接待游客的工作区域,导致村内常住人口严重亏空,火灾发生时无人参与救火。村内无人是导致翁丁村被焚毁的主要原因[2]。
现今学界对古村落灾后重建态度的分析
大火过后,从学界的发声中,总结出其对现今古村落遗产保护与灾后重建的态度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商业旅游是带动原始村落发展最有效的途径,其次才是发展本地农业、畜牧业。前者在不断探索如何尽快使人民群众达到富足小康的同时,忽略了文化传承;后者多保证了古村落的历史性,却忽视了原著村民的生活,致使其很难与现代居住环境接轨[3]。第二,遗产保护旨在使文物过去的状态在未来得以维持[4],因此在对古村落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不能同时兼顾村落的发展,导致村落逐渐失去活力,村民大量流失。第三,灾后重建工作尽可能保存历史风貌,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损轻微、格局完整的建筑,应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固或修缮;重建的建筑外观要延续传统样式,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材料或构件[5]。目前国内的古村落数量较多。在未来,我们同样会遇到与翁丁村相同的问题,此类建筑的重建,应恪守原貌?还是顺应当下人居生活方式进行改建?在重建过程中又如何产生新的生活居住方式?
经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以翁丁村为例的古村落均缺少生活配套空间,因此需要重新定义古村落的生活配套空间类型。跟随学界的发声,探寻合理的设计,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重新思考对原建筑遗产的利用方式,将普通民众的生活配套空间与重建方案相融合,将文化遗址与当代人的居环境配套空间有机结合,使村民和游客能够居住在有现代化配套空间的古村落,从而能够继承并弘扬当地文化,使古村落的活力得以延续。
现代化配套空间设计方案
目前国内学者对待古村落的态度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将村落拆除,村民搬迁至新村享受现代生活,古村落就此消逝。另一种是保护村落,以原貌保存村落,开展特色旅游业等商业活动这种形式虽然保证了古村落的存在,但在常年的商业经营状态下,逐渐弱化了本地居民的居住属性,极大地降低了村落存在的社会价值。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对古村落的灾后重建与文化遗产保护方式进行探索,通过设计实验,研究后进行总结。
现代化配套空间设计方案以振兴人居环境为前提,恢复古村落活力为目标
旧村落的重建应与原有旧址的平面布局有所呼应,旧址平面呈不规则的圆形,以撒拉房(村民社交场所)为村中心,以一户一屋的方式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呈弧形层层排列,直至东南角神林(翁丁村民祭祀用的榕树林)。村落内部无社区服务设施,商业来往集中在村子东北方向寨门处,交通道路均为原始土路石路,与现代生活所要求的居住环境相去甚远[6]。通过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调研分析,形成了新的设计策略(如图1)。
1.空间组合与旧址村落建筑的排布方式呼应,统一在西南与东北面开窗以满足建筑采光与通风需求,各建筑单体沿山体地形分布,形成村落文化与功能共存的公共综合体。以此为基础重建新村,易于生活交流的社区化设施更能够引导人口回流,达到复兴村落的目的。
2.规划村内新的公共设施以及现代化空间职能,分为医疗空间、商业售卖空间、休闲空间和文化空间等,坐落在村落东北侧的寨门与神林之间,场地北面临近进村公路,南面与民居区融合。
通过改善建筑外貌增加现代化交通道路网,形成村落可持续发展策略
旧址居民区集中且无路面铺装,村落内部无法通车。当地村民崇尚“万物有灵”的理念,周边植被自然生长不受干涉,使村落内部无法进行现代化路网铺设,因此村落整体处于人居环境中最原始的状态。我们对其自然与人居环境进行现代化景观设计,使村落更加适宜现代人生活居住(如图1)。
第一,对新村与传统村落的住宅分布模式做统一规划,在建筑风格统一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顺旧址排布方式与景观路网相接。第二,重建景观绿化与道路,并进行详细规划,依照村落周边的自然地貌与植物种类进行组合分布,遵从原始布局,尽量避免依次排布,在平面上形成构成感,主要植物种类多为针叶树木与灌木丛,二者搭配组成小景。第三,树木多为棕榈树、云南樟、四数木、芭蕉,榕树等具有云南特色的树种,与中景灌木和院墙结合,在村落中呈点状分布,形成具有当地特色与民族特色的绿化景观。道路两侧采用四季青草平铺,公共路面由石板与柏油路组成。综合体周边的绿植有序地自然生长,保持与自然的对话。
满足村民现代生活所需的空间类型组织
方案建筑总体平面布置由西向东分别为:村卫生所、水吧、图书馆以及超市。建筑群落以半圆形的布置方式面向村落旧址,为避免破坏原有村落面貌,建筑以传统榫卯方式连接形成主体结构,顶部采用与村落旧址建筑相同的茅草顶,使其自然地附着于旧村落环境中。
为方便村民就医,我们在临近旧址的最西侧建了村卫生所,由两个单体建筑组合而成。翁丁村传统的医疗手段多为草药与简方中药,村内患者多为自愈或遵循土方医治,较重的疾症只能离开村落前往附近城镇就医。旧村卫生所位于村西南部,远离居民区,设施陈旧且医疗环境落后。现引入新医疗配套设施,在原有古方医治的基础上配备先进的医疗器械与药品,同时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医治手段,保障村民健康,传承中医文化。
为提升外地游客文化旅游及本地居民文化休闲体验,我们建立了水吧。建筑为双层,位于村卫生所东侧,以展示和售卖茶饮为主。村民可在此聚集活动,形成新的“撒拉房”,游客能在此体验当地特色饮食文化和民俗风情,促进当地村民消费,带动村落经济发展。
图书馆的设立为周边村民及游客提供了休闲和文化服务,其位于建筑群落组合的中心位置,是本案的核心建筑。从图书馆的窗户可以眺望村落和远处的山景,使阅读融入当地的景观,形成诗意的阅读体验,以此吸引外地游客和当地村民,丰富其业余生活与精神世界。其内部为三层三段错层空间(如图2),阶梯连通三层,一层分布着接待厅、儿童阅览室和当地历史书籍区,二层分布着文学及自然科學类书籍的阅读区,三层为专业类书籍阅读区,以创造沉浸式阅读体验为目的。高挑的落地玻璃使整个空间保持着视觉上的通透;墙壁与书柜的木格组合,使图书环绕着读者,为读者营造惬意、安逸的阅读环境。(如图2)。
村落超市旧址位于寨门打歌场旁,距居民区较远,原以旅游产品经营为主,缺乏对村民生活必需品的供给。在此基础上建立新超市,地址位于图书馆东南侧,靠近神林与居民区,由两个建筑单体组合而成,东侧超市以日常生活用品交易为主,西侧仍售卖旅游产品。建筑物入口处有较大的空间,便于人们聚集交易,因此设计方案在便民消费的同时也改善了经济往来不便的情况。这些空间类型组织以现代配套设施作为媒介吸引村民重回村落生活,以点带面促进翁丁村重建新面貌,并探索村落未来发展多元产业的可能性(如图3和图4)。
建筑结构上,利用榫卯工艺组成预制构件再进行拼装,榫头插入卯眼,使两个构件连接固定,并用三角形木销在顶部接合,重复使用榫卯方式组合形成新的构架,搭建省力且能够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新型旧大柱式的构建方式与当地的藤蔓竹篱等材料进行搭配,可以更好地保留当地民族文化特性,在表现其地域特性、改善村民居住环境的同时摆脱形式单一的复制式民居,使其能更加自然地融入当地环境。
建筑在传统旧大柱式的基础上,采用了防火工艺涂装的木料,更加耐高温、耐腐蚀。柱基底部与现代材料的钢混地基相结合,避免与积水接触,形成传统柱式与现代建造工艺相吻合的建筑结构。
建筑顶部沿用了原有的茅草顶制作工艺,对茅草进行防水、防火、防腐处理,从而保留翁丁村传统建筑的风格、韵味。在提炼传统建筑特色与改良制作工艺之后,结合现代建造技术,以达到当下的消防标准(如图3和图4)。
本文以翁丁大火为源,总结了古村落火灾现象的必然性与古村落火灾对改造现代化人居环境的启示,一方面是探索古村落在灾后重建的新可能性,另一方面希望能够提供改善此类状况的相应对策,使地域文化在遭受自然及人为灾害后继续延续下去,同时希望该地区居民能够摆脱古老的居住环境,在不放弃文化传承的前提下,享受现代生活的品质。借此抛砖引玉,希望在此次大火的警醒下能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此类设计研究。
参考文献
[1]高维娜.从翁丁火灾事故探究传统村落火灾防控对策[J].中国消防,2021(06):53-56.
[2]郭文.空间意义的叠写与地方认同——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案例[J].地理研究,2020,39(11):2449-2465.
[3]郭文,杨桂华.民族旅游村寨仪式实践演变中神圣空间的生产——对翁丁佤寨村民日常生活的观察[J].旅游学刊,2018,33(05):92-103.
[4]莉莉安妮·黄,王雨墨.革新计划:海平面上升背景下可视化技术在沿海遗产保护领域中的应用[J].建筑师,2020(05):63-70.
[5]万汉斌.如何做好我国传统村落及古建筑防火[J].中国消防,2021(03):45-46.
[6]韩胜飞,宋冰,杨柳,等.云南沧源佤族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研究[J].建筑节能(中英文),2021,49(11):116-124.
[7]富格锦.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构成及保护研究——以沧源佤族村落为例[M].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