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开发
2022-05-30孟晓
孟晓
山西非遗是国家非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山西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通过研究发现,山西非遗文化资源中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美学价值、科学经济价值,是文旅融合发展下的重要资源形式。文旅融合形式为山西非遗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现阶段,山西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存在公众意识薄弱、文旅融合形式不强、资金支持不到位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了山西旅游产业和非遗文化的双重发展。据此情况,山西相关部门和民众应提升意识,深化文旅融合形式,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从多方面总结山西非遗文旅融合的保护模式,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参考。
国家文化部和旅游局的合并标志着文旅融合大发展时代的到来。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文化事业建设改革的要求,二者之间本身就存在密切联系,且早已出现了融合迹象。我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大力推行文旅融合新形式,从根本上明确了二者融合的发展理念,这一举措于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现实推动作用。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截至2017年5月,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公布五批,包含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戏剧、曲艺等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总计754项,具体包括河曲民歌、山西面食、晋南威风锣鼓、上党八音会、赵氏孤儿传说、牛郎织女传说等著名非遗文化。这些文化不仅对当地文化事业的建设工作产生了促进作用,还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推动效果。因此,综合来看,文旅融合视角下对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开发问题的研究确有必要。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再开发的意义
有利于传承山西传统文化
山西是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地,千百年来积淀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成果,文化底蕴十分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生活化的传承方式、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其中,传统戏曲艺术、美术工艺、手工艺、民间文学、民俗活动等文化形式五花八门,不仅给山西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提供了资源,同时也给文旅融合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如今山西大力探索文旅融合改革之路,相关部门和社会企业合作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文旅产业活动,取得了明显效果,但在传统文化开发与利用层面仍然有较大突破空间。因此,山西今后持续开发自身拥有的非遗文化资源,能有效传承传统文化,彰显当地历史文化价值。
有利于助力山西经济发展
山西非遗文化元素再开发工作的开展不仅要有效传承这些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要将其转化为旅游资源、经济资源,助力山西经济发展。众所周知,山西资源分布不均,整体经济实力较为薄弱,除了煤炭资源能为经济助力,其他产业都有较大发展空间。因此,在如今文旅融合政策的支持下,山西需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借助自身优越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提升对外吸引力,在文旅融合扶持下形成文化连锁产业项目、文化旅游项目、文创产业等经济类型的产业,以此产生经济、社会效益,助力山西经济发展。同时,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山西拥有如此丰厚的文化资源,其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除了言传身教以外,将其转化成经济产业亦是传承当地文化的有效手段,由此可见,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遗文化的再开发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也有相互促进的效果[1]。
有利于打造山西文化品牌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早在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中就有518项内容名列前茅,截至2021年,第五批非遗名录公布后,山西全省的非遗文化资源已有一百多项,极大地丰富了山西文化资源基础。在此优越的文化条件下,山西当地希望持续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打响山西文化知名度。多年来,山西大力开展文旅融合形式,开办文旅融合活动,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对外拓宽山西文化产业发展路径,构建属于山西的特色品牌。通过调查发现,山西近几年的文化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文化知名度也有了明显提升,多处文旅融合景点、文旅融合产业项目也已经开通运行,充分彰显了山西非遗文化再开发对当地文化知名度的助力效果。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现
历史文化价值
华夏文明的起源在山西,山西当地的非遗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乡土文化元素。在文旅融合视角下,对山西非遗文化保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山西各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具有多重内涵价值,其中历史文化价值是其最明显的价值之一。比如太谷县古城,其是山西省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时山西的商业中心,太谷有“中国华尔街”之誉。而太谷古城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年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城内至今仍保存着诸多完好清晰的文物古迹、民间商业活动、民俗活动等遗产元素,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文旅融合活动开展中能充分挖掘这些古迹中的历史文化资源,彰显其历史文化价值。
艺术美学价值
在文旅融合视角下,通过挖掘和分析山西非遗文化资源可知,山西各地区的非遗文化资源除了具有历史文化价值,还具有艺术美学价值。比如民间传说、戏曲、民间音乐等都为丰富当前文旅融合的形式奠定了文化资源基础。山西著名的雕塑艺术、剪纸艺术能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不同时期山西民众的生活常态、行为方式以及审美情趣。这些艺术产品,或质朴,或典雅,或粗犷,或精致,集多种艺术表现形式于一体,大众呈现出了绚丽多姿、饱满立体的视觉效果。晋南威风锣鼓背后的黄河文化,给人深沉厚重、沉静内敛的感受;临县大唢呐给人情绪高亢、振奋人心的感受,这些与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恰恰体现了山西文化元素背后的艺术美学价值。
科学经济价值
文旅融合的本质就是要大力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经济产业,助力当地经济发展。如今文旅融合视角下,通过分析山西非遗文化資源可知,山西各地区的非遗文化除了有历史、艺术价值外,还有科学、经济价值。山西许多手工艺品的烧制程序精细复杂,科学性极强。比如澄泥砚的烧制要经过几十道工序,工艺制作过程蕴含了较多的科技成分。而且,山西拥有底蕴深厚的晋商文化,山西晋商正是凭借勤奋、谨慎、诚信的商业观念,才创造了辉煌的文化历史。在今天,流传下来的一些文化元素仍能对地方经济产生实际效用,比如晋商建筑文化、太谷秧歌文化、面食文化等文化元素,吸引了本地创业者和其他地区企业的关注。加之当前阶段文旅融合产业的大力开发,将山西民俗文化、传统技艺等文化元素形成了旅游景点、博物馆、美食一条街等文旅融合形式,极大地带动了山西经济发展。可见此类文化具有较大经济价值[2]。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开发
公众重视意识薄弱
文旅融合政策的落实使山西非遗文化的传承既面临发展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在此形势下,需要山西各地相关部门紧密结合文旅融合政策,大力开发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然而,在文旅融合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却暴露出公众重视意识薄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部分民众知识文化水平较低,对文旅融合发展不够了解,认为文旅融合无法有效传承非遗文化,甚至有民众认为山西平日里常见的民俗、饮食等内容不能成为文旅融合中的代表文化元素,致使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进程在思想上存在阻碍。
文旅融合形式不强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融合形式不强的问题,致使文旅融合形式较为单一、融合内容不够丰富等现象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山西部分地区在文旅融合中仅依靠线下旅游景点的宣传推广来开发非遗文化,由于受物质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限制,未能开发线上文旅融合活动和各类文化项目,致使文旅融合形式呈现出单一化现象,弱化了游客对山西非遗文化的关注度。同时,在山西部分文旅融合产业中虽然渗透了非遗文化资源,但却出现了同质化现象,許多文旅项目与其他地区的旅游项目在结构设置、项目流程等内容上十分相似,缺乏自身文化特色,导致游客对山西旅游景点中的文化项目参与兴趣不高,文旅融合形式未能突出原本优势[3]。
产业资金支持不强
山西非遗文化项目如今大多依靠政府投资、社会公益救助、企业捐款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来源渠道虽说较为广泛,但实际执行中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却较为明显,不利于山西文旅融合产业的扩大和拓宽。政府每年下拨资金款项的审批流程十分烦琐,只有省内申报了文旅融合产业项目,获得审批之后才能酌情下拨资金,但若政府认为产业项目规模较小或者产业营收前景不够良好,则会适当减少下批资金数额,如此会影响非遗文化项目产业的顺利进行;而且在社会公益救助中,由于民众对文旅融合产业了解程度不深,进而在公益资金募捐时也多持观望态度,影响了后期文旅融合产业的资金募集工作。
文化遗产开发不够
通过查找和分析资料发现,现阶段山西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遗产资源开发程度不深的问题,文化与文化之间未能有效联合,呈现出单独、分散的状态,如此极大地制约了文旅融合的发展形式。当前山西非遗文化在文旅融合中主要是通过开发旅游景点来宣传当地文化的,在这一过程中,各地旅游产业之间各自为政,资源互通模式较少,致使相关文化遗产的联合效果不够良好。与此同时,山西许多偏远乡村中的非遗文化背后的民俗、饮食、建筑等文化元素尚未挖掘与开发,文旅融合市场中的非遗文化类型仅有常见的剪纸、戏曲等几种,致使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深度不足,文旅融合效果不够良好。
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再开发对策
提升公众文旅重视意识
面对当前山西村落民众文旅融合重视意识不深的问题,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发挥主体宣传作用,将山西非遗文化类型、文旅融合形式、文旅融合效果等内容,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介分发到市场中进行宣传,有效提升公众意识。相关部门还能借助数字化媒介,通过拍摄、剪辑等技术手段将文旅融合内容处理成短视频、微纪录片、微视频、宣传广告等形式,利用网络传输技术将这一内容传送到社会公众的移动终端中,引起公众对该内容的关注。此外,政府与相关部门还能通过集中学习、教育座谈等活动形式,下派党员干部到县乡村内进行文旅融合政策宣传,以此提升公众重视意识。
创新文旅融合产业形式
现阶段,文旅融合视角下,山西非遗文化再开发工作中存在产业形式单一化、内容单一化等问题,通过走访调查山西部分文化地区可知,可以在山西文旅融合过程中引进先进技术,例如3D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利用这些技术在旅游景点中增设室内云旅游项目、室内手工艺虚拟实践等活动,同时还可在旅游景点内增加古风角色扮演、话剧试演、编剧创作等活动,丰富文旅融合产业形式。除此之外,山西较为偏远的乡村地区还能借助文旅融合产业,将自身的非遗文化元素与新媒体、短视频技术相结合,形成类型多样的线上手工艺品、文创产品等文化创意产品,用于游客观光、陈列展览,将其“流量变现”,以此创新文旅融合产业形式[4]。
联动多方主体提供资金
不可否认的是,山西非遗文化建设工作中所实施的文旅融合举措具有长远发展意义。但就其中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与相关部门应设立多项非遗文化专项资金,将资金款项类型分门别类,规划清楚,保证现有文旅开发项目中的非遗资源能得到充分的资金支持。同时将社会公益单位与文旅融合企业、旅游景点直接对接,并对外以景点优惠、返券、赠送会员等承诺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用于当下景点、博物馆的建设工作。除此之外,还可引导社区居民充分参与。相关部门可在社区、村内的组织活动中心内增设文化展览室,每月定期组织村民、社区居民参加展览活动,鼓励居民、村民以资金或其他形式助捐展览室的建设工作,同时,村内每年还可通过举办文化节、旅游展览节来获取资金收益,为参与投资的人分发生活补贴或精神奖彰,以此循环获取文旅融合建设资金。
持续挖掘非遗文化资源
在大力实施文旅融合发展的现况下,山西非遗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元素能将带有山西特色的民俗、建筑、饮食、手工艺等文化元素转化成旅游产业链,以吸引各地游客到此旅游观光,带动当地旅游产业发展。例如,相关部门将当地的特色非遗文化作为主题,开发乡村旅游古镇、乡土人家等文化产业,并在主题之下拓展饮食、习俗、音乐等各类非遗文化资源,形成旅游主题屋、旅游文化节、旅游文化演出等产业活动,深入挖掘当地非遗文化资源。同时,山西乡村地区还可利用自身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资源优势,细化村内各旅游项目,增设非遗文化展览区、文化探险区以及文化亲身体验区,达到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目的[5]。
一直以来,我国都十分注重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在非遗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尝试了多种举措,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山西省在大力开发非遗文化资源时,仍需继续立足于文旅融合基础,深入保护山西各地非遗文化的资源价值和潜在价值,搭建多类型的文旅融合产业项目,助力山西非遗文化的再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章牧.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研究——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J].社会科学家,2021(06):15-20.
[2]胥铭倩.文旅融合视角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新论),2020,22(03):56-61.
[3]郭延龙,耿新蕾.文旅融合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以安徽省非遗文旅案例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1):16-20.
[4]唐娟.文旅融合视角下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现状及路径探析——以南宁市为例[J].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21,23(05):51-55.
[5]徐堃.文旅融合视角下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问题分析——以拉萨市慈觉林地区为例[J].艺术品鉴,2020(36):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