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

2022-05-30刘扬

炎黄地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活态文化遗产旅游

刘扬

我国作为文明古国与农业大国,遗留下了丰富多样的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有很多分布在河南省。研究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无论是在物质层面、文化层面、市场层面还是在主体层面都具有重要意义。而要想获得良好的活态传承效果,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借助市场力量是基本思路,观光旅游模式、博物馆展览模式、服务现实生活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则是立足于这些思路所构建出的具体模式类型。

新的时代会产生新的文化,但过去积淀而成的文化遗产不能任由其消失,而是要通过良好的保护与传承使它们在新时代仍然能拥有一席之地,依然能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活态传承是一种着眼于文化遗产的生成、发展环境进行保护与传承的方式,它区别于静态保存或脱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传承方式,目的是使文化遗产具有更强的活力与生命力,继续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并创造更多社会价值。开展活态传承需要多方力量提供支持,并且要通力合作,才能解决存在的问题,克服困难。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态传承的重要意义

物质层面展现原真性

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对人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能唤醒人们心灵深处对纯朴自然的本能向往,让人们暂时逃离当今时代焦虑浮躁与功利性极强的环境氛围。活态传承对传承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突出贡献。比如在古建筑的修缮过程中,活态传承方式要求尽可能遵照原貌采取修缮措施,并基于实际情况控制对外开放程度,目的是让古建筑始终拥有人的气息,而不会成为只可远观的“精致花瓶”。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与可操作性,如别公堰、跃进渠、红旗渠等,它们现在仍發挥着水利功能,为人民群众提供吃穿用水、规避洪灾等服务,因此采取活态传承方式更好入手。将这些农业文化遗产作为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活态传承形成良性循环,既能拥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去维持农业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能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具备更强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参观体验。

文化层面突显内涵特色

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通过活态传承可以加强自身影响力,其中,在文化层面凸显内涵特色是活态传承的重中之重。从目前情况来看,人们对于精神享受愈发重视,而品味文化作为获得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必然会受到重点关注。传统做法如简单讲解、单纯展现等往往只能让人们获得对文化遗产的大概印象,当这些文化遗产置身于蓬勃发展的旅游市场中则会显得毫无特色,成为游客脑海中匆匆而过的影像。如此一来,农业文化遗产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便会大打折扣。活态传承立足于深挖农业文化遗产的内在特色,除了其功能价值、精神内涵之外,还会寻找与文化遗产相关的历史典故、关联遗址等。历史典故可增加文化遗产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使游客对农业文化遗产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关联遗址可以增强文化遗产的可信度,并且有利于游客多视角理解文化遗址的精神内涵。总之,活态传承可以使农业文化遗产“活”起来,既将长久积淀的文化精神以活灵活现的面貌展现给人们,也能不断融入新元素、新内容,进而使其与现代社会接轨。

市场层面形成更强竞争力

走市场发展道路是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商业化社会中,文化遗产传承如果只局限于宣传、研究或者是小群体“狂欢”,那么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就会弱化,使传承效果不尽如人意。对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开发能够创造经济价值,一方面可为文化遗产的宣传、研究等提供财力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支撑其进一步开发。更重要的是,开发主体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深化开发进程,不断挖掘文化遗产的更多价值,还会走品牌化道路,将文化遗产打造成为具有市场辨识度的品牌。市场竞争能发挥催化剂作用,促使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开发。但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也有其盲目性,功利性太强可能会造成文化遗产开发“偏走一隅”,进而影响文化遗产的整体传承,损害活态传承效果。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做好宏观调控,引导市场开发主体正确认识、对待农业文化遗产,并要从长远角度出发,制定出可持续开发战略,这样既能使文化遗产获得全面深入的开发,也能使开发主体获得长远的收益。

主体层面调动大众广泛参与

在传统的文化传承与弘扬中,政府往往处于主导地位,但是这样的局面很难长久持续下去,只有让大众真正参与其中,才能获得更好的传承与弘扬效果。活态传承强调文化遗产为大众服务,成为大众日常生活中的一分子,让产生于大众智慧结晶中的文化遗产重新融入大众的生活,这样既能发挥文化遗产应有的价值,又能为其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与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农业文化遗产中的水利工程、农业技术等可以继续造福人们的生活,同时也能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贴近时代。活态传承也强调通过开发文化遗产来创造经济效益,这样既能调动大众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非物质文化的遗产传承人有展现的空间,进而为文化遗产重现辉煌提供支持。大众的广泛参与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遗产传承氛围,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这对于夯实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豪感具有重要意义。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态传承思路分析

增强文化自信,强化传承意识

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态传承的有效开展要建立在增强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文化自信不足,意味着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价值与重要性不够认可,那么在传承工作中便可能出现找不到重点和开发不充分等问题。具体到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中,有关工作人员要把增强文化自信作为首要工作,例如政府机构要加强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农业文化遗产;更重要的是要剖析农业文化遗产背后的精神内涵,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精神上的熏陶,如红旗渠工程所蕴含的艰苦奋斗精神既能表现人的精神样貌,又能传达为民造福的强烈诉求,这符合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诉求,因而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随着人们的文化自信增强,他们便会自觉承担起对外推广与宣传文化遗产的使命,并且能形成自觉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利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现象。随着更多人文化自信的增强,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将处在更良好的氛围中,有利于其获得更好的传承效果。

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政府职能要发生转变,要从过去的“一手抓”向高效率的宏观调控转变,比如在活态传承工作中,政府要允许并鼓励个性化传承方式的使用,这能增强传承活力,避免文化遗产的传承陷入层次单一、方式机械的误区。与此同时,政府也要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引导文化遗产传承符合主流价值观要求,使文化遗产在展现中华民族时代风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这就对河南各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要想切实转变职能,首先要从理念层面入手,充分认识到相較于“权力管理”,“做好服务”能取得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其次要在制定政策时考虑多方利益,更好地调动非政府组织、企业、个人等主体参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积极性,进而形成更强合力,促进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顺利高效地开展;最后要建立畅通无阻的反馈渠道,帮助政府及时了解相关信息与存在的问题,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避免问题长期积压阻碍活态传承开展。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贴合人们实际需求

要想使活态传承取得良好效果,积极构建与创新传承手段和模式是必要的。但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原则,使活态传承的效果贴合人们的实际需求,进而得到人们更高程度的认可。基于该原则要做好以下三点:一是为非遗传承人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创造条件,如提供财力物力支持,营造良好生产氛围等,让他们的技艺得以展示并且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二是尊重开发者自身的诉求。开发者要对文化遗产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在开发过程中有的放矢,而在这一过程中,开发者自身的诉求也会融入其中。有人认为融入开发者的自身诉求会损害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在实际情况中,维持原真性固然重要,但如果禁止开发者将自身诉求融入其中,势必会削弱他们的开发积极性,导致开发结果不理想;三是能让大众从中受益,比如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生活环境等,这要求政府进一步拉近活态传承工作与大众的距离,真正立足大众需求来构思工作方向与策略。

借助市场力量,调动公众参与热情

从公众参与的角度分析活态传承工作,可以总结出其的两大作用:一是营造氛围,文化遗产传承的社会氛围得到良好营造后,文化遗产开发将步入更高层次,除了能更好地调动开发的积极性,也能在多样化需求的驱动下将更多开发成果变成现实;二是提供人才,活态传承工作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从文化遗产研究到开发,再到实际运行,均需要人才的支持。这两个作用均要借助市场力量,如提供人才的前提是培养足够的人才,而市场力量对人才培养方向起着决定性作用,如果脱离市场需求进行人才培养,将会造成严重的失业。具体到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就是要做好市场调研,调研内容不能局限于现有的市场状况,还要进一步深挖,并形成动态调研体系,以及时掌握市场需求,进而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与策略。在新媒体时代,公众了解、参与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途径更为丰富,这要求市场调研要扩大空间范围,积极应用新媒体技术收集公众需求。

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态传承模式研究

观光旅游模式

在旅游行业火热发展的大背景下,观光旅游模式的构建是顺势而为,它能为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活态传承作出一定贡献。这一模式以呈现文化遗产的多种样貌与开发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为主要目标,如在乡村旅游中为游客提供体验农业传统技法的空间与渠道,让游客通过亲自参与了解技法内容,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与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立足于水利工程可以开发实地观摩服务,既能让游客近距离接触水利工程,又能带动周边各类商业发展。在构建观光旅游模式的过程中,要杜绝过度开发行为,避免使农业文化遗产遭到不可逆伤害,同时也要合理规划游客载容量,不能为了获得更多经济效益而大肆开放观光渠道,那样不仅会给管理工作带来困难,也会给农业文化遗产埋下隐患。观光旅游模式要做到“寓教于乐”,既不能单一枯燥地呈现文化遗产,也不能使娱乐项目喧宾夺主,而是要实现两者的结合,让游客在充满趣味与获得感的休闲体验环境中接受文化遗产的熏陶。

博物馆展览模式

博物馆展览模式与活态传承目标有所冲突。原因在于,放置于博物馆中的文化遗产会远离人们的实际生活,从而在无形之中削弱文化遗产的发展活力。但在实际情况中,有些文化遗产需要细心保护,如果拘泥于活态传承的诉求而将其暴露在公共场合,将会使它们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文化遗产一旦因此彻底损毁消亡,将会成为永久的遗憾。基于活态传承的思想理念,博物馆展览模式可以进一步创新,比如保持文化遗产所处位置不动,从外在环境入手进行保护与修缮,这样既能避免其在搬移过程中受到损伤,也能为保留周边历史文化环境和氛围作出贡献,让人们品味原汁原味的文化遗产。另外,利用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将农业文化遗产制作成可观摩、可参与的产品,也能拉进文化遗产与人们之间的距离,让人们从中学习相关知识,体会其精神内涵。

服务现实生活模式

活态传承的重要目标之一是使文化遗产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并提供相关服务,这能为发挥文化遗产应有的价值、促进其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这一点进行服务现实生活模式的构建。该模式强调文化遗产开发与传承中要密切考量大众实际需求,具体到河南农业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就是要基于传统农具开发功能类似的现代农具,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帮助;将传统农业技法编撰成册,为农民群众、农技员学习新的技法知识提供素材等。服务现实生活模式在拉近文化遗产与人们距离方面的作用更为突出,而在实际操作中,要构建相应的平台让人们充分认识开发的产品与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不断加深人们对产品背后文化遗产的认知。现实生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文化遗产开发也要进行动态调整,始终保持其服务关联,让文化遗产在每代人的心中都有一席之地。

校企合作模式

文化遗产活态传承需要充足的人才支持,而在人才培养中,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校企合作模式能为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助力,让学生将所学理论通过企业实践得到进一步夯实,同时他们的实践能力也能得到大幅提升。挖掘文化遗产的精华内容,然后整理成教育课程向学生传达,是这一模式的重要构建途径之一。这不仅能使文化遗产进入学生内心深处,为他们源源不断地供应文化营养,还能使文化遗产不断融入新元素,与时俱进,在当代社会展现光芒。校企合作模式也能发挥宣传推广功能,让文化遗产在学校与企业中产生更大影响力,然后向整个社会渗透,形成全社会关注文化遗产传承的氛围。另外,学校的研究性功能与企业的生产性功能融合交汇,有利于提升文化遗产产品的开发水平,让人们通过产品认识和了解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杨伦,闵庆文,刘某承,等.农业文化遗产视角下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J].环境生态学,2020,2(08):1-8.

[2]吴萍,史九刚.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生态补偿制度构建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22,34(02):210-217.

[3]叶丽丽.河南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对策[J].乡村科技,2018(09):41-43.

猜你喜欢

活态文化遗产旅游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旅游
活态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文化遗产保护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