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创新性改造设计研究

2022-05-30曾繁盛

炎黄地理 2022年8期
关键词:历史名人故居遗产

曾繁盛

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象征和文化积淀,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转变,历史名人文化建筑也应该有一些创新性的更新。通过对泉州市施琅故居的实地调研及方案设计,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手段和前沿的设计理念探讨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的改造设计,可为历史名人文化建筑的改造更新提供策略参考。

历史名人文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对外展示的文化窗口,而名人故居作为历史名人生活过的场所,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对于当代社会来讲也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古建筑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不再像以前一样盲目地追求新意,而是通过挖掘历史建筑的文化内涵以及背后的价值意义来打造城市特色,由此,出现了各种翻修的古建筑、仿建的历史古街以及基于古建筑一比一还原的建筑群。这种方式有一定的优点:一是能够保持风格统一,快速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二是建造简单易操作,只需要简单地按照当地古建筑相应的样式进行复原。但这种复原方式,会使得旧建筑的历史痕迹很难体现出来,完全被翻新,建筑也没有了时代的延续性,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研究内容

文章研究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的创新性改造设计,根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传统意义上的“文化遗产”包括历史文物、历史建筑、人类文化遗址。历史建筑不仅是特定历史时期产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在使用功能和使用场景上也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现代人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进行创新发展。文章以施琅故居的改造设计方案为例,在施琅故居荒废且破损严重,没有进行修缮和保护,与周围的环境脱节的背景下,笔者研究了如何在对现有的施琅故居进行保护和修缮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元素;如何在保留其历史文脉的过程中更好地宣扬施琅将军维护祖国领土统一的爱国精神;如何在不过度商业化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故居与周边业态进行结合;如何进行活化利用,延续其空间功能性以及延续其精神文化内涵。

研究方法

通过前期相关的调研工作,包括实地考察多个历史名人故居,如福建泉州的施琅故居、郑成功故居及李光地故居等,依据现场走访、尺寸测绘、拍照录像等方式收集后续对于研究有帮助的数据,并且从网上查阅大量中外文献资料,进一步梳理研究内容,制定出研究的主要框架(图1),结合实际的案例——泉州市施琅故居概念改造设计,希望能通过方案设计来对历史名人文化历史建筑遗产创新性改造设计进行探讨。

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保护现状

政策现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属于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其保护和改造政策可参照相关历史建筑保护条例,目前全国各省市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历史建筑,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2021年11月出台的《泉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保护城市文脉、传承世界文化遗产提供重要的制度支撑,完善具有泉州特色的历史文化保护法规体系。

现状问题

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现状问题有如下几点:1.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很多建筑长期荒废,遭受不可修复的破坏。2.目前对于历史建筑遗产的修复和开发,以比较保守的原样复原为主,修复完成以后,很难分辨出哪些是真正历史遗留的,哪些是后期新建的,造成历史痕迹不清晰的问题。3.以笔者现场调研的泉州市施琅故居为例,对故居仅仅做了基础加固保护,故居内的环境以及破损的建筑结构没有得到修复,长此以往建筑墙体和墙内木结构会越来越残破,到最后无法修复。4.大部分历史建筑的修复都没有跟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结合,与现代人的需求以及与现代社会脱节严重,缺乏创新性。

泉州市施琅故居创新性改造设计

闽南古厝建筑形式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闽南民居在建筑形式上没有极其浮夸的类型化,但在砖石墙的装饰和点缀上有更具体的表现。闽南古厝的内部布局:“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闽南古厝的开间:这种类型的四合院建筑通常被称为三间房和五间房,根据进深尺寸又可分为“一进”“二进”“三进”“四进”“五进”五种。闽南古厝的榉头:正屋前面两侧有二厢房,俗称“榉头”。“榉头”朝天井一面常敞开,使大房既能通风,又避免阳光逼射,有遮阴纳凉作用,也是客人、随从休憩之所。闽南古厝的埕:首落前即屋身正前,留设的户外广场称“埕”,可以摆放小花盆,留出足够的空间停放马车和马匹,也可以像花园一样布置,摆放花草树木和一个带假山的小池塘。闽南古厝的天井及护厝:每落厅前都有“深井”(天井),保证厅堂轩敞明亮、通风采光。木材被用作承重结构,屋顶主要采用硬板,有一个弯曲的屋脊和一个漂亮的燕尾形屋脊。

故居现状

康熙年间,有收复台湾之功的“靖海侯”福建水师提督施琅于泉州择址而居,故居一直保存至今,位于泉州市释雅山公园内。施琅故居原建筑及建筑周边范围很大,分上下侯府﹑祠堂、小宗、冬园“松石山房”(现已废,为泉州农校旧址)等,占地约17.4亩。现存建筑为上下侯府部分:大厝一座,二进五开间歇山顶建筑,大门开于东南侧,护厝两边各设一门,内有天井、廂房等。南围墙大门旁开,旧宅系官邸与民居融为一体的砖、石、木构造建筑,颇具特色。现场调研中发现施琅故居主体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故居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经历百年,导致故居外围色彩褪色,墙体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风化,榫卯结构下的木料构件也产生了一部分的形变,木料材料在潮湿的情况下产生了腐蚀,部分木料承重柱已经承担不了承重的作用。故居在近现代的时期,整体没有进行保护与修缮,周围加盖了几栋现代建筑,一部分故居建筑由于破损替换了现代材料简易使用,一部分由于得不到替换,屋架结构已不在,只剩部分墙体。故居内各种杂物堆积,故居外庭院杂草丛生,植物布置不合理,影响正常通行,缺少现代生活中所需要的必要使用功能。施琅故居现状整体没有进行合理的保护与修缮,破旧不堪,杂草丛生,施琅故居已经不够稳定,整体成为危房(图2)。

泉州市施琅故居创新性改造策略

1.新旧共生设计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改造

本方案以旧建筑为基础,为“旧”元素;采用现代工艺、材料构建新空间,提供旧建筑所不能满足的功能需求,为“新”元素。“新”与“旧”之间融合,整体进行协调,视觉上不会显得太过突兀,空间序列上连贯,整体功能上满足游客的各类需求。“旧”元素是指原有建筑不能改动,进行遗产保护,秉持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指导方针。“新”元素是针对旧建筑中部分损毁严重以及周边区域,在改造时根据现在需求以及技术手法加入新的功能,这是对于历史建筑的一个补充和延续。

2.空间功能创新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改造

通过前期调研发现,故居的主要参观人群以青年人为主,老年人、小孩为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来说,在公共空间中的活动需求也是不一样的,必须要考虑到场地功能的多样性与复合性。因此,在方案设计时要考虑到人们在这块场地上发生的不同形式的活动和他们所需要的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休息区、阅读区、展览区),加入新功能(卫生间、储藏室、茶室)以丰富其在周围的业态。为拓展游客心理过渡空间建的回廊景观,在加入新功能后融合新旧元素之间的关系,串联起整个建筑空间外轮廓;对游客的参观路径进行合理规划,在回廊、施琅故居、新建筑三者之间进行空间的穿插,采用借景、对景等手法进行植物布景,丰富整体流线中的视线。

3.数字媒体技术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改造

泉州市施琅故居是施琅将军在其升任水师提督时兴建的,拥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现代数字媒体技术,重现《敕封天后志》中所描述的内容,康熙遣施琅征台的过程,还原施琅将军生平事迹等,可以更直观地让游客了解到施琅,感受那段激荡人心的海上历史。

4.建筑材料的创新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保护

施琅故居是闽南特色的歇山顶建筑,以红砖、当地石头组成墙体,大厝的主体框架、二进五开间的承重柱和屋顶框架以榫卯结构为主,中间有一对称的天井,保留旧有建筑通道,打通各独立空间的共同墙体形成公共通道,形成公共空间,在故居的左厢房侧门左上区域新建建筑茶室,右厢房侧门出门右边新建卫生间、储藏室,构造材料以工字钢和白墙为主,新材料与旧建筑的材料形成了材料上的一个延续,能够更加明显区分出新旧历史印迹。新建筑与老建筑之间用回廊进行衔接融合,回廊中设置交谈空间和观赏空间,回廊采用工字钢为承重柱,蓝色可透光磨砂玻璃,创造若隐若现的感觉,在回廊的节点设置白色可透光玻璃,设立对应植物,施琅事迹景墙,利用对景、借景、对景的手法创造一步一景的视觉体验。

5.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改造

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时,采用无人机测绘、3D建模以及AI识别的方式还原数据作为参照指导,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虚拟修建提高修复的效率以及准确性。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有助于提供多元的服务体验,旅客可以通过虚拟漫游系统了解更多方面的信息,有助于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中,推进文化与时俱进,使建筑焕发新的生命力。

功能布局分析

根据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多样性、丰富性,考虑所需要的空间进行功能布局。故居的前大埕保留了下来,为了形成建筑的南北通透,把前大埕的中部打通布置成正大门,联系回廊引导行人行走路线,进入故居首间布置成接待区,左边三间房间布置成饮料休息区,右边三间房布置成历史阅读区,接待区成为其中间的缓冲点,相互联通。三个区域都可通过天井进入大厝,布置成核心区域展览区,展览施琅将军的生平、相关事物,大厝左边可通过侧门进入回廊通过菊蒲到达茶室,营造幽静赏景的氛围,在大厝右边布置了卫生间和储藏室,通过故居侧门就可到达。围绕回廊变成一个循环,整体构造一个公共开放的現代园林。现代科技及新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设计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性,如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使我们收集和掌握数据变得更加简单和高效,数字新媒体的发展让体验更加多元化真实化。历史名人文化建筑遗产的创新性改造设计要求在相关的改造保护过程中,不光要挖掘文化内涵,同时还要从文化多样性角度出发活化文化,解决新的需求,让人们能够以更为新颖的方式体验文化从而认同和传承文化,真正做到文化自信。文章通过对于施琅故居的改造设计,从问题出发,提出了关于历史名人建筑遗产创新性改造的方法策略,有力提升历史建筑对大众的吸引力,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庄树渊.泉州古园林的造园艺术——以施琅四大园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4,30(09):121-124.

[2]王莉.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文化价值的利用—以嘉兴名人故居为例[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6年年会论文集.[出版者不详],2016:125-132.

[3]胡慧,姚瑶.乡村振兴背景下名人故居的特色与价值再认识—以歙县黄宾虹故居为例[J].设计艺术研究,2020,10(02):23-26+34.

[4]杨洁.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以南京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3.

[5]李和平,肖竞.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2.

[6]宋琳柯.试论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建筑设施,2017(04):115-116.

[7]丛宇.我国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探析[J].建筑科学,2021,37(11):172.

[8]孙冰,田波,李轩.城市更新中的历史建筑保护策略研究综述[J].建筑与文化,2021(11):197-198.

猜你喜欢

历史名人故居遗产
卫立煌故居
遗产怎么分
韩国汉诗中的沂蒙历史名人形象研究
千万遗产
魂兮归来返故居
抢注历史名人故里行为的法律效力研究
历史名人身份大起底
瞻仰胡适故居 见其未知一面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