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高考政策影响下的小学音乐教学新思路

2022-05-30郭阳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小学音乐

郭阳

摘   要:小学音乐课程是学生接触音乐知识的课堂,是正式了解音乐知识的主要渠道。新高考政策的实施,给当前的小学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思路。研究为何传统教学模式易被学生冷落,进而导致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探讨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情感认知;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和音乐的智力范围入手,针对性地采取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正确的认知,培养其音乐情感和特长。

关键词:新高考政策;音乐心理学;小学音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21/24-0038-03

音樂是听觉艺术,它可以陶冶心灵,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美的发现,以此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但是,音乐课在旧观念中一直被认为是一种娱乐课程,音乐课和美术课就是学生用来休息和调节的课程;还有的人认为,音乐课在学校教育中的功能是陶冶情操,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是德育的辅助手段。人们认识到的这些音乐教育的功能,实际上只是关注到音乐教育的“副产品”部分,其实,音乐教育有其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和自身的目的、价值。音乐作为一门学科进入基础教育课堂,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和音乐的智育范畴来讲,不应当用美育来淡化它,更不能用美育来统辖它。

一、音乐心理学的作用

音乐心理学是近代音乐史中逐步演化出的一门研究类别,专家学者认为,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和情感有显著影响,二者之间有着深厚的联系。聆听音乐,人们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这也是人类对音乐产生的心理现象。音乐心理学是在利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念的基础上,研究音乐和人类内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找出其中的不同规律和科学理论。音乐心理学主要是以心理学为研究基础,同时也涵盖生理学、遗传学、物理学、美学等多种理论内涵。音乐心理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研究方面:如音乐对于人类心理的刺激和产生的影响效果、人类的音乐感形成、音乐记忆、音乐情感等,音乐才能的定义也与音乐心理学有所关联。

音乐来源于生活、也来源于人类的内心情感。所以就其本质来看,音乐是涉及情感的艺术,通过不同声音的表达方式来诉说人们内心的不同情感需求,是反应人们在生活中的不同情绪体验和感知,在人类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一直被视作一种真实的艺术。在音乐中的每一个符号、每一个音调,都能表达出人们内心的感受。人的情绪来源于大脑并且作用于大脑之中,人与动物的最本质区别就在于拥有智慧和情感,音乐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心理和情感要素的学科,必然有其研究和应用的价值。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成长发展的重要时段,也是培养他们良好基础素养的阶段,而通过音乐心理学的方式来进行音乐的引导教学,通过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和实践方法,将情绪的理解、感知和表达,渗透到音乐的教学、感受和实践当中,必然会对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积极地影响,更有助于提升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音乐的智力作用

(一)促进小学生的音乐听觉能力

在小学音乐教学阶段,应该注重学生基础音乐能力的培养,从提升音乐听觉能力开始,促进他们接受音乐和领会音乐,这也正是音乐初期教学指导中的重要部分。小学阶段有很多学生不能将音唱准,对于唱不准的学生而言,存在听觉方面感知的问题。在科研机构对于人体生理学方面的研究表明,人类普遍在12岁之前,听力通过合理的训练会得到提升,显然小学音乐课是训练学生听力的最佳课堂,同时也为学生音乐基础素养的培育奠定了良好基础。

小学生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音乐要素的听辨分析能力,要从把握好音乐所表达出的情绪来进行领会,感受音乐中的内涵。第二,音乐整体形象的听辨能力,对于音乐曲式结构的听辨分析,把握好音乐曲式结构,是分析音乐的条理、层次的关键。第三,内心音乐听觉,音乐体裁的听辨力问题,比如运用一些进行曲、交响乐等组合体裁的听辨,来发展儿童的内心音乐听觉能力,也就是培养他们的内心听觉想象能力,通过内心声音来感受音乐的美好体验。对此,在音乐教学中,要从了解儿童音乐心理认知特点来开展,依托音乐的各个要素来提升他们的音乐听力。

(二)培养小学生的音乐素养能力

音乐艺术有着神奇的力量,优美的音乐让人类感受良好的体验,享受来自内心深处的美好力量、愉悦身心、稳定情绪。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感受和辨别能力,深化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

对此,培养学生主要从这四部分入手:一是对于各类音乐曲目的欣赏和体验,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多听、多感受来帮助培养学生的音响辨别能力,也就是对于音乐节奏、力度、音色等元素的感受能力;二是歌曲演唱能力的培养,通过利用器官发声来再现歌曲的音调、节奏,培养学生对于乐曲旋律的感受还有演唱技巧等;三是在乐器方面的培养教学,可以高效地掌握乐器演奏的技巧方式;四是对于乐理知识的教学,如音乐的基础知识、概念、五线谱、简谱学习等。

此外,通过音乐心理学的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学生的乐感,良好的乐感会有利于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提升。通过加强音乐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实践应用,可以让教师更加了解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水平,促进学生对于音乐背景和内涵的了解和感受。

三、观察、培养学生的音乐特长

(一)以人为本,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教师应该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转换教学观念,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音乐兴趣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好感,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音乐的学习鉴赏过程中,顺势导入音乐的基础知识、技能教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音乐,主动接受教学内容,要以学生的认知水平、音乐基础素养为前提;以健康良性的发展为教学导向,实施多样化、开放式的音乐教学实践活动,通过新颖有趣的活动、学生喜欢的音乐来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发散思维、同学之间的互动交流来真正地培养音乐学习,掌握了解知识。

(二)引入实践活动,提升学生兴趣

在音乐心理学中已有研究表明,缺少实践互动和参与的音乐活动,会导致学生知识情感记忆不深刻,教学情况不理想,单纯的了解和记忆只存在于信息的表象中,不利于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要提升学生的音乐兴趣和基础素养,首先就需要通过适当的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和良好的情感体验。所以,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和实践教学活动调动学生视觉、听觉,以练字当头,通过让学生们反复地亲身感受,可以让这些行为融入到学生的情感当中,然后形成能力。例如,适合小学生使用的口风琴、口琴、竖笛等乐器,让学生们在反复地接触练习中来体会音乐的美感和动感,仔细感受其中的韵律,鼓励他们参观课外的音乐演唱会和音乐活动,加深体会音樂带给人们的不同情感。

(三)注重学生音乐特长的培养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情感学科,给每一位学生带来音乐美好体验的同时,也会出现不同的差异。由于性格、个人爱好、家庭环境、生理发育等原因,学生对于音乐的体验和感悟、音乐思维、创造力、想象力都有不同。在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理念中,基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认知特点,应该在小学生阶段注重学生音乐兴趣、情感因素的培养,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育。基于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心理特点,营造良好的音乐氛围,提供有趣的音乐交流活动,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下,根据自身的兴趣去了解音乐,探究音乐,表现音乐,从而获得成功的快乐体验。在音乐表现中促进学生个性、合作、创新、感知等素养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基础思维。

总之,新高考政策的实施给小学音乐教学带来新的思路,教学模式的改变,教育理念的更新是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接受音乐,引导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并培养音乐情感。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和音乐的智力范围,扩展音乐教育深层次的内涵,利用现代的教学手段,采取先进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培养其音乐情感和音乐特长。

参考文献:

[1]程雅秋.寓心于乐,悦动音乐——音乐心理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9,39(19):134+139.

[2]张龙飞,曹   旸.音乐教育中如何完善与音乐心理学的融合[J].青春岁月,2019,(002):165.

[3]吴小春.新高考政策下初中音美教学的新对策[J].教育实践与研究(B),2021,(11):63~64.

【责任编辑 刘梦薇】

猜你喜欢

小学音乐
启动多元思维,激发音乐灵性
浅谈小学高年级合唱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机智的研究
小学音乐综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戏歌艺术特色以及对小学戏曲教学的引导作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