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作文教学体系 走出作文教学困境

2022-05-30安昉

教育·综合视线 2022年8期
关键词: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教材

安昉

张志公曾说过:“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中的‘老大难,作文教学又是‘老大难中的‘老大难。”长期以来,由于“教材无序列”“评价无标准”等原因,我国的作文教学在“一条暗胡同”中摸索前行,由于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我国的作文教学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构建作文教学新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一、当前作文教学的三大问题

缺乏必需的教学序列、缺乏必备的教材、缺乏必要的教学过程是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三大问题。多年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一种无序粗放状态:缺乏系统、规范指导和训练。缺乏科学的序列,没有较周密的计划,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哪些写作能力,没有通盘考虑,前后作文训练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作文应该教什么,哪些写作知识应该教,什么时候教,大家都心中无数。这无疑是作文教学的大忌。

教师没有教材,学生没有课本。作文用什么来教?现今中学语文教材以阅读训练为主,作文知识和作文训练散见于有关课文及单元知识之后,无法形成科学、系统、可操作性强的作文教材体系,导致作文课堂教学内容严重缺失。

新课程标准要求:“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作文应该怎样教?作文应当注重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作文方法去表达他们在学习、生活中的观察、体验与感悟。作文课堂教学如何安排,训练什么,如何设计作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如何展开。这些至关重要的过程,在我们的作文课堂教學中却严重缺失了。许多作文指导课实际上没有指导的过程。一直以来,不少语文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科学的环节和内容充分的作文指导施教方案。同时,作文批改方式仍然单一,作文教学依旧是教师全权包办;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缺乏沟通。这些均导致作文教学效率低下。

作文教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所有的语文教师,严重影响着学生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这是每一个语文教学工作者的心头之痛。

早在1980年,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指出我国的语文教学没有形成一个周密的体系,时至今日,我们的写作教学仍处于混乱与无序的状态。“题目+范文”“情境+活动”已成为当前作文教学的僵化套路,这种教学模式有着很明显的缺陷——写作过程缺乏指导、写作思维无支架。

听说读写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语文素养。在作文教学中,哪些项目需要教师着力去训练?这些项目应该怎样组织安排,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这些都需要教师认真调查研究。

二、作文教学体系构建的三个要点

作文教学体系构建必须做到作文教学有序化:对整个学段有较为严密的、科学的、整体的计划和部署,使写作内容、写作知识、情意发展做到和谐发展。作文指导课程化:把作文当作课程来认真对待,做到作文有教材,作文课有教案,以改变作文没有课程的尴尬局面。作文指导过程化:习作前认真指导,习作后认真讲评,努力增强作文指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课程标准列出了初中作文的基本能力:

(1)审题能力:能读懂作文题目和有关情景或材料;

(2)立意能力:能确定写作要点和中心;

(3)观察能力: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捕捉事物的特征;

(4)体验感受能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5)思维能力:养成思考生活、想象的习惯,能对阅读内容、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

(6)选材能力:选取符合题意的材料,写出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7)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初中作文的基本能力还包括联想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篇章结构能力、修改能力等。

写作教学尽管定“序”难觅,但基本的规律和序列还是可以找寻的。按审题、构思、列提纲、写初稿、修改等训练项目便可组成初中作文的训练线索。

(一)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教师可依据现行教材主题单元的特点,参照教材中重点提及的写作知识,挖掘文本中在立意、选材、表现方法等某个方面突出的特点,确定训练的重点。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是学习游记,课文有《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教师就可以把这个单元的作文训练点确定为“学写游记”。

(二)系统训练

教师可依据教材的不同文体,确定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多种文体的训练,然后进行扩写、续写、缩写、改写、仿写,可以是感受,也可以是评论等等。这是为完成写作能力目标而设置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经纬交织、兼顾整体、突出重点的安排。教师要力求每次训练有明确的目标,一个学期的训练连成一条较为突出的训练重点,从而提升写作能力。

(三)设计作文教学学本

要实现写作教材的教学化,就需要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写作教学学本。作文指导学本应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基点,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可设计为五个内容:

(1)实例导入:以具体的正反两方面的学生作文实例导入,重在有针对性启发,明确这一课的教学目标。

(2)方法例谈:引用名家名篇,启发学生领悟方法,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3)片段仿写: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片段训练十分重要。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写作方法作归纳,实现理性认识的提升。

(4)范文引路:提供同龄人的相同要求甚至相同题目的范文,给学生作示范与参考,降低训练的难度,帮助学生调动已有的阅读与生活经验,让学生主动建构写作知识。

(5)篇章训练:让学生在交流构思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把写作知识转化为写作能力。

各环节应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无论是选文后的评点还是方法的指导,无论是片段训练还是篇章训练,都从这一目标出发。

写作训练应较多地引用示范性的文章,这是基于作文训练的一个认识,即写作训练阶段是处于模仿、学习、积累的阶段,中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模仿—积累—创新”,没有一定的模仿作基础,创新只是空中楼阁。从知识到能力,必须经过训练,才能被学生很好地掌握。这个训练的媒介,便是“片段”。实践经验告诉我们,“片段”仿写在学习领会掌握某项写作能力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作教学要言之有物,言之有文,言之有情。有了教学学本,教师可以依本施教,学生可以自己学习揣摩,过去被专家诟病的作文教学没有课程、作文指导缺乏过程的顽症便有了治疗的良药。

(四)作文指导过程化

作文常规指导方法一般有五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明确目标,激发情趣;名作引导,点拨章法;片段训练,强化要点;范文引路,开阔思路;交流构思,篇章训练。

作文指导是一个很复杂的教学过程,应该从写作过程学、写作心理学等方面构建。

作文教学的关键是实施教学指导的过程化。教师要认真写好作文指导教案,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把握写作方法。导学法应多样化,可以采用“自学法”“讨论法”“讲解法”“评析法”等,以多种导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找规律,运用规律去学习,真正领会作文章法。出示作文题后,让学生就作文的材料、构思、章法发表看法,互相启发,互相学习,活跃思维,开阔视野。交流之后,让学生进行随堂训练。作文完成后,要进行多元批改,重点讲评。对优生的作文要戴着显微镜“挑刺”,对后进生的作文要戴着放大镜找“闪光点”。作文讲评不只是指出,不只是纠正,更是一种欣赏,一种激励。

在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智慧,引导学生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写作是体验生命的过程,是对生命意义的叩问与建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内心世界,正确地认识和分析自己,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学生通过作文写作,促进自身精神和思维的不断自我完善、丰富与发展。

总之,构建写作教学体系,不仅需要教师对学情的准确把控和单元整体架构,更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和过程中的用心引领。只要我们教师精心备课,悉心研究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定能有美丽的回报。

猜你喜欢

写作知识写作能力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评丁丹丹老师的作文指导课
教材精读
写作知识:简化、转化、内化
写作教学应致力于写作知识的选择与开发
教材精读
挖掘创造潜能,提高写作能力
加强互动交流,提升写作能力
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