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趋势分析
2022-05-30张宪义
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渠道方式和质量状况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立足于D高校近五年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就业状态,采用调查问卷法、个案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揭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落实、就业质量、职业价值观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就业落实率稳中有降、就业去向持续调整、慢就业比例上升,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就业满意度稳定,就业进程延长、职业价值观更加稳健。以上研究,为新时期应用型院校的教学改革提供方向预判和参考建议。
就业是民生之本。2020年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来(下文简称新时期),高等院校毕业生面对校园招聘岗位减少、出国留学难度提升、校外实习实践不确定性增加等就业形势新变化,精准定位就业目标、积极参与线上线下招聘、多元化整合就业渠道方式,优化确立了“爱国实干、稳健向上“的职业价值观。D高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年均毕业生3700人,2018-2022年对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行调研,并对比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同期调研数据改进教学管理。基于D高校调研数据,借鉴国内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分析的研究文献,研究发现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呈现新变化趋势。
1.就业落实变化趋势
就业落实率反映了高校毕业生供给、市场需求、毕业生个人選择三者之间的匹配程度,体现了特定时期就业落实的整体状态。
1.1就业落实率稳中有降
所谓“落实率”,是调查将已确定单位、国内升学、出国出境、自由职业、自主创业、其他灵活就业等6项情况视为“已确定去向”,即就业已得到落实的比率。D高校近五届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调研落实率(分别为93.9%、90.6%、88.7%、90.7%、90.5%),稳中略降,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同期调研就业落实率持平,在毕业生离校半年后逐渐排出低质量就业、非专业就业、职业规划不明确等因素影响,不断夯实与新时期经济状况的数据关联。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关注人才需求的数量、质量、结构变化,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毕业生就业提供预判性、精准性和韧性,鼓励引导毕业生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以更高的就业落实率为经济建设输送合格人才,实现高等教育的社会价值。
1.2.就业去向持续调整
毕业生就业去向可以反映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达成及就业结构变化。D高校近五届毕业生以“受雇全职工作”为主,但受雇全职工作(分别为83.4%、79.7%、77.2%、77.1%、65.8%)、读研留学(分别为5.4%、6.0%、6.8%、4.9%、3.5%)、自我雇佣(分别为4.2%、3.9%、1.1%、0%、1.9%)比例下降,毕业后入伍(分别为0.3%、0.1%、0.5%、0.9%、0.6%)、准备读研(分别为1.2%、2.4%、3.3%、6.1%、6.6%)、无工作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持续调整。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关注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选择,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选修课开设和就业服务中,针对升学、入伍、公考、创业等需求,提供更多的教学支持、资源服务、指导拓展,以纾解就业压力。
1.3.慢就业比例上升
慢就业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日趋明显的“慢就业”现象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毕业生群体中的现实表现,反映了学生对高质量就业的期待,但因延缓了毕业生就业进度,对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D高校调研数据显示:无工作但有其他计划的人群中,拟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录考试的比例最高(81%),正在准备考研的毕业生80%曾参加过国内研究生考试,两类群体均有积极实现就业的愿望,并能清晰提出服务需求。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在课程教学、实习实践、毕业设计等关键环节,应结合毕业生就业需求的高低分化、慢就业、高质量就业的实际需求,坚定支持毕业生用合理的就业周期实现符合实际的就业目标,同时提供及时必要的需求信息、校友互助、指导服务等离校后延伸服务,以实现高等院校百年树人的附加价值。
2.就业质量变化趋势
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好坏,如工作环境如何、工作的稳定性如何等,以及取得报酬的高低,这些体现的就是就业质量。本调研选取了就业与专业相关度、平均月收入、岗位适应性、就业稳定性指标,分析就业质量变化趋势。
2.1.就业与专业相关度提高
从事工作与所学专业相关的比例,是分析毕业生“学有所用”、反映就业质量与专业培养目标达成效果的重要指标。D高校近五届毕业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稳定在66%(分别为66%、64%、68%、65%、68%)以上,仍低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平均值(分别为70%、71%、71%、71%、73%),但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反映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聚焦产业需求的可喜成果。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继续加强毕业生专业导引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课程项目实践,宣讲行业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岗位实践和以赛促学,提升毕业生对专业学习和专业就业的热情,实现人才培养支撑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2.2.平均月收入保持增长
薪资水平是毕业生就业质量的直观体现,可以反映出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水平。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毕业生平均月收入逐年上升、就业落实率稳中略降的趋势略有不同,受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D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086、5379、6156、5579、5974元),出现先扬后抑再反弹的整体向上趋势,不断夯实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密切关联。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开设社会需求热门专业,做大做强特色专业,积极建设国家一流、省一流专业,同时拓展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符合国家政策的传统专业,以加强毕业生就业质量韧性。
2.3.岗位适应性保持稳定
就业岗位适应性是指毕业生是否能适应目前的工作岗位,反映毕业生在工作能力、职场素养等方面的准备情况。D高校2019-2021届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分别为94%、96%、96%,2018-2022年就业现状满意度(分别为75%、75%、79%、82%、86%)和教学满意度(分别为91%、93%、94%、94%、95%)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就业满意度(68%、68%、68%、71%、74%)和教学满意度(分别为89%、89%、91%、92%、93%)调研数字同趋势上升,反映出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的契合度较高。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进一步加强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核心课教学效果,提供更丰富的职业素养类课程,以提升毕业生岗位适应性。
2.4.就业稳定性提高
离职率是指毕业生毕业半年内大百分比发生过离职,数据反映了毕业生的就业稳定性。D高校近五届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的离职率(35%、36%、33%、28%、29%),持续下降,体现出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更加明确职业规划,对职业选择更加慎重,但与全国非“雙一流”本科毕业生离校半年后离职率平均值(分别为25%、25%、24%、24%、24%)对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中长期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研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毕业生建立长期规划,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深植岗位发展自我。
3.职业价值观变化趋势
职业价值观是人生目标和人生态度在职业选择方面的体现,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变化中获得的对各种职业的不同评价、感受、认识、信念、态度、尺度、标准,以及对职业目标的向往、追求和动力,是比较稳定的、具有概括性动力作用的一种系统。调研关注了毕业生就业区域、就业行业、实习实践评价和就业服务评价。
3.1就业进程延长
D高校近5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毕业生就业区域更青睐于有发展空间的经济发达省市(北京市就业比例分别为20.7%、16.9%、15.7%、12.6%、11.6%,上海市就业比例分别为5.8%、5.5%、5.7%、7.1%、6.1%,浙江省就业比例分别为3.5%、5.6%、5.8%、6.7%、9.6%),其次是具有归属感的院校所在省(就业比例分别为33.1%、35.4%、35.1%、32.7%、29.4%)和生源地(以外省第一生源地河北省为例,分别为3.1%、3.6%、4.5%、3.6%、5.9%);就业行业集中于能发挥专业特长的高新技术行业,以及公共服务类行业。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比例分别为27.6%、21.8%、27.1%、27.2%、28.7%,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含计算机、通信、家电等)就业比例分别为6.0%、8.4%、11.2%、8.9%、8.8%,各类专业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就业比例分别为11.6%、9.5%、5.6%、7.0%、7.0%,教育业就业比率分别为7.2%、10.8%、9.0%、10.8%、6.1%,金融业分别为7.8%、7.8%、6.8%、6.0%、6.2%。
经济发达省市和高新技术行业要求毕业生较长周期的实习实践方可录用,教育、金融等行业均需较长的培训备考周期以及从业资格证书才能上岗,公考、研考群体的二次备考需要大量的时间成本,这些都延长了毕业生的就业进程。约75%毕业生反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求职进程(实习、面试等环节),因此选择先体验、再选择、后稳定的就业策略,使就业进程延长至离校半年后方进入整体稳定状态。
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应加强毕业生就业紧迫性教育,引导毕业生重视应届生就业的政策优势、机会优势、成本优势,减少离校未就业毕业生与应届毕业生的求职竞争与资源浪费。
3.2职业价值观更加稳健
D高校的调研数据显示:毕业生认为实践教学帮助自己更好地提升职业素养和树立责任心、提升实践操作能力、接触工作实际和更好地理解专业知识的比例(分别为92%、91%、90%)均在90%以上,实践教学帮助自己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比例(85%)明显提高。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倾向于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电子电气设备制造业等高新技术行业,实业报国,同时对教育卫生、公共服务和生活服务类行业兴趣浓厚,对经济报酬、独立性、成就感和人际关系有稳健的综合考量,期望实践教学能提供更多企业真实项目的精细指导,得到更早进入现场实践的个性化指导,以适应职业选择。新时期应用型普通高校应提高实践教学比重和考核方式,注重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和实习机会进行精细指导和个性化服务,以丰富的职业体验帮助毕业生实现职业价值观。
4.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应用型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落实、就业质量、职业价值观发生了较大变化。高等院校应结合趋势变化,加强资源引进、专业建设、实践指导、精细服务,以人为本、结果导向的调整教学管理内容模式,最大化实现教育的社会价值。
【基金项目:基于TOPCARES-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项目编号DCA180320)。】
(张宪义,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