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创新研究

2022-05-30张科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常态毕业生

自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以来,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新的挑战。为改进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全面梳理当下就业环境面临的新变化,找准问题,精准施策。大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更具多样化;就业招聘渠道依托网络化;就业市场趋势呈现区域化;就业指导需要落实全程化。鉴于此,要整合就业指导全员力量,做到精准、精细指导,推动大学生高质量就业。

从全球疫情防控态势来看,常态化将成为大环境。各地各院校要积极做好谋划,部署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协同建立疫情防控与就业指导工作机制,两者都要抓,打好攻坚战,落实好“稳就业”工作目标。疫情防控常态化对社会就业结构也带来冲击和影响。随着高校毕业生规模的不断增加,就业形势、就业压力加剧,不确定性因素更多,对就业指导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为此,梳理大学生就业呈现的新特点,高校要主动适应新变化,深入剖析就业指导创新举措,为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新特点

“稳就业”工作任重而道远,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国务院下发《关于应对新冠疫情强化就业举措的实施意见》,强调要“拓宽就业渠道,帮助大学生就业”。创新应对就业指导之策,必须要梳理当前大学生就业特点。

(一)新业态涌现,就业选择更加多元化

从国家经济政策导向上加快对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经济调控又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多选择。发展绿色环保科技,助力新能源、新材料的开发,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催生新业态的发展。在就业政策方面鼓励大学生灵活就业,依托新业态来拓宽就业渠道。同时,就业岗位有所增加,拓宽就业市场,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保障政策性就业目标落实。据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疫情防控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好于预期。在公共领域吸收各类毕业生超300万,在“三支一扶”、地方补贴项目岗位吸收毕业生超4万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驱动下,大学生创业意向、创业精神获得提升,很多毕业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

(二)依托在线招聘,提高招聘效率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网络化就业平台得以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启线上招聘,为大学生求职提供便捷渠道。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规则下,减少人员聚集,充分利用在线招聘、在线求职模式,为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选择。一方面,校园网络招聘越来越多样,各相关部门、用人单位打破原有招聘模式,纷纷布局在线平台。如校园“云”招聘、“云”宣讲活动增多,在线招聘更受到广大大学生的认同,确保就业指导工作有序展开。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及社会网络招聘资源得以整合。2020年,教育部联合各网络企业共筑“24365”就业招聘平台,通过横向联结,整合线上招聘资源,促进线上招聘规范性、标准化发展。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更注重线上招聘方式,可以实现在线投递简历、在线笔试、在线面试、在线签约等功能。线上招聘省时省力,效率更高。

(三)地方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推进就业市场区域化

人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人才引进计划,网络优秀人才。“十四五”期间,高质量发展是主基调,各地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优化和完善大学生引进战略,来更好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校在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中更要关注与地方人才计划的匹配,特别是在深化产校融合中要重视区域优势创业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对接,鼓励更多毕业生走进地方企业,服务地方经济。各地用人单位要积极参与校园招聘,细化招聘岗位及人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空间。同时,高校在育人方向上也要积极对接地方产业,打造校城融合共同体,提高育人的靶向性。

(四)招聘周期提档增速,就业指导需要全程化

就业指导工作是推进大学生就业的重要任务,现阶段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关键,从课程建设、资源整合上要引入全方位指导、全过程指导来确保指导的针对性、实效性。一方面,受疫情、就业态势的双重影响,高校招聘周期更短。高校要积极收集人才需求信息,组织就业双选会,加大就业指导场次,以最早时间、最快速度促进毕业生找好就业岗位。比如结合学情,在二年级下期,开始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能力培训等活动,让学生提前熟悉行业动态,确定就业意向。另一方面,延长就业指导周期。对于就业指导要做到因人而异,全程跟踪指导。不同学科、不同岗位根据其职业要求来展开针对性指导,确保大学生能够掌握必备的就业知识,具备就业能力。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现存的问题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整个就业环境而言有利有弊,国家和地方通过政策引导来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和机会。同样,大学生也需要转变观念,学习就业知识,调适自我就业心态,积累就业经验。

(一)就业认知力弱,非理性就业观依然存在

在大学生群体中,面对就业形势,一些学生对所从事的专业、行业不了解,对自我、对岗位辨识模糊。尽管国家、地方政府也出台鼓励大学生就业政策、文件,但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单一,以讲座、集中学习为主,对核心要义吃不透,把脉不准。同样,一些大学生非理性择业观依然存在。如一些学生希望“一步到位”,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多变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偏爱大城市,对国企、大企业情有独钟,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公考”等等。对自我认识不够,对就业形势体认不足,兼而受到家长的影响,就业观不当,“求好”“求稳”成为普遍想法。

(二)对就业能力拓展不足,缺乏职业素能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在线招聘、在线求职将成为重要方式。但相关在线求职平台、APP应用不足,缺乏对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有效测试和考评。相关就业政策梳理不够全面,可靠真实的就业信息不多。一些学生缺乏在线就业技能的学习和应用,职业选择、就业方向不明朗。就业指导要重视学生岗位意识、职业素能的养成。受疫情的影响,很多用人单位用人需求发生变化,新业态的出现对大学生职业素质也提出更高要求。一些大学生会主动调整自己的就业规划和方向。但一些大学生所掌握的就业技能不够,缺乏岗位胜任力。如合作意识差,协同分工能力不強;人际沟通不擅长,缺乏实践力;自主意识不强,缺乏创新精神等。因此,要重视大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关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岗位适应力、责任心、凝聚力等的培养。

(四)心理调适不充分,就业焦虑严重

受疫情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居家隔离中产生“逃离社会”的不良心理倾向。如一些大学生害怕社交,不敢面对社会,更不能面对挫折、困难、挑战。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遇到难题就想逃避。对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务实心态。在择业时没有主见,从众想法较为突出。一些大学生就业观不合理,有岗不想就。在面对岗位时东挑西选,未能结合自身实际来理性就业。同时,一些大学生担忧于未来就业形势,心理上过分忧虑、自卑,不敢去面试,害怕被拒绝。

(五)就业经验不足,丧失择业时机

在大学生群体中,受疫情、地域、时间等影响,一些单位会减少顶岗实习实践机会。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实践,未能参与实习实训,达不到胜任岗位的能力要求。很多大学生缺乏联系社会、深入企业的机会,在校企合作中,消极被动,延误实践时机。一些大学生参加招聘就业次数少,没有求职经验,找不到自己的从业方向。如一些学生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工作,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工作,不知道想从事哪个行业?没有明确的择业目标,缺乏积极的就业意识,在面对岗位时犹豫不决,错过了就业时机。

三、疫情防控下创新就业指导的完善措施

(一)整合全员化指导力量,做到合力育人

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要推进全员化参与,要协同好高校、用人单位、家庭、政府、大学生等关系,构筑协同育人环境。一方面,以学院为单位,由院系领导+辅导员+专业教师+学生骨干组成指导力量,落实就业指导各项工作,研判当前就业形势,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职责分工,切实推进各项指导工作的落实。在学生就业指导中,党员干部要发挥先锋表率作用,要积极对接用人单位,为学生推荐优秀就业信息和岗位资讯。另一方面,要鼓励更多教师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发挥教师的影响力,特别是专业课教师,要积极联络行业人才需求单位,给予大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另外,要挖掘校友、家庭在就业工作中的积极优势,收集杰出校友信息,整合优质就业资源。家庭也要参与到学生就业工作中,要与学校保持协同,做好督促和引领。

(二)构建就业数据库,做到精准化指导

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提供了便捷。要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数据库系统,整合各类就业数据资源。一是对往届毕业生就业去向进行收集、统计,建立近三年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开展数据挖掘,精准研判毕业生就业方向,了解毕业生培养质量,改进现有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对应届毕业生就业意向进行统计整合,以分层化、动态化统计为主,了解应届毕业生就业趋向,对存在“缓就业”“慢就业”“不就业”大学生群体建立“一生一档”,给予对话与引导,了解其内心的想法,排解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障碍。三是重视数据挖掘,推动就业进程。利用数据分析对大学生就业进展及现存问题进行剖析,班级辅导员、指导教师等要共同讨论,商讨应对之策,促进大学生尽早就业,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做到精准指导。

(三)优化就业帮扶机制,做到全程化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创新,要提高就业指导质量,要把脉大学生就业需求,精准施策,让就业指导贯穿毕业生就业全过程。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要深入解读国家相关就业指导政策文件,指导学生能够结合所学专业,提早做好职业规划,选准就业方向。大学生要重视在校时间,通过就业心理健康指导,让大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把握好就业好时机。在符合疫情防控政策下,尽可能参加各类人才招聘活动,了解区域人才就业政策,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投递简历。就业指导教师要与辅导员、专业课教师一起做好常态化就业指导交流与研讨,分析大学生就业、创业意愿,提供建设性就业、创业指导建议。对于不同大学生要制定分层指导方案。鼓励大学生多了解基层,积累就业经验。对想继续考学的毕业生,推荐合适的高校及专业方向。对于参加就业的大学生,要指导学生制作简历、笔试、面试,加强岗位职业素能培训,引入模拟面试机制,让大学生掌握必备的面试方法。对特殊大学生群体,如少数民族、有疾病或家庭变故等,要制定针对性就业帮扶措施,设立台账,做到全程化指导。

(四)完善就業指导体系,提高就业质量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就业指导工作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要为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就业指导环境,重视就业教育前置,在一年级就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课程,让学生提前设定就业方向,延伸与之相关的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要立足地域、行业实际,做好优秀毕业生推荐工作,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有实力、有影响力的用人单位。政府要发挥导向作用,组织高校与用人单位展开对接活动,助力家校合作育人,拓宽就业市场。做好网络招聘服务与就业平台建设,整合更多就业信息,严把就业信息审核关,促进就业优质岗位供需平衡。

四、结语

就业指导要与时俱进,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因此,在就业指导创新措施上要做到精准、精细指导,强化全员、全程参与,为大学生就业助力护航。

(张科,副教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常态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