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2022-05-30喻倩
弘扬劳动精神,要将之融入到专业课程中,端正学生的劳动观念,树立“劳动光荣”的育人目标,增强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力,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职业院校在劳动育人工作中具有良好的劳动教育传统,但总体劳动育人成效不明显,课程设计不合理,缺乏统筹与监督。要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作为育人先導,围绕职校实际,优化劳动课程体系,确保劳动育人工作全面、长期、稳步实施。
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将“全面发展”作为重要任务。“全面发展”离不开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关键在于端正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掌握劳动知识、方法和技能,坚定劳动信念,锤炼劳动素养。习近平在全国劳模、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强调“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对于广大职业院校如何来落实劳动教育?根据《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不同类别的院校在劳动教育中要做到因地制宜、与时俱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有自身的特点、重点、难点,要分析现存问题,精准施策,让大学生能够从劳动中感受到幸福,从劳动中体会到成就感。
一、职校劳动教育的定位
职业院校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要参照育人目标,体现职业教育学科特点,明确其定位,落实好“实习实训与劳动教育的有效融合”。
(一)要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所学专业知识
劳动教育,在劳动内容、劳动教育策略上要与学情相匹配。职业院校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劳动教育要与学科教学相关联,体现职业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技术和技能。很多职校生实践体验少,对行业发展不了解。劳动教育要服务学生所学专业,要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专业特色,认同专业,为提高专业素能奠定基础,也为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态度创造良好条件。
(二)要聚焦大学生从业素养的提升
职业教育最后都要让学生走向社会、走进职业岗位。对于职校生所学专业知识、技能,仅代表了具备所属行业、岗位的从业条件。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岗位易变性越来越明显,很多学生可能要从事多个不同的职业岗位。近年来,现代科技、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对于“机器人代替人”职场生态的发展趋向越来越显著。职校生要树立“一专多能”意识,不仅要学习和掌握专业知识,更要具备综合性从业能力。如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审美和创意表达能力等等。在职校育人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技能越宽泛,其对不同岗位的适应力则更强,更有助于职校生胜任不同就业岗位。在劳动教育中,通过具体、多样的劳动实践,从劳动中发展职校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提升职校生的职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为就业、创业提供有力保障。
(三)要挖掘大学生的自身潜能
巴格莱在《教育与新人》中提出:“教育诸多概念之中,最重要的是尽可能保持社会与个人免受危害,危害伴随着不可预测的变化出现。”陈桂生教授认为“劳动过程中,既可以为个人提供某种机会,又可能限制或损害个人的自然发展。教育对于生产的意义,不限于训练劳动能力,还在于保护劳动能力”。对于职业教育,一直以来以培养具备相关职业素能的应用型人才为育人宗旨,聚焦培养某一类或某一专业领域的综合性人才。但在教育过程中除了关注专业素养的发展外,还要兼顾学生其他方面的综合发展,特别是对学生个性、特长、潜能的开发。通过劳动教育来发现学生的潜在能力,让大学生从劳动实践中不仅获得谋生的本领,还能成为“实现人性至美至善”的社会理想。
二、当前职校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
在职业教育中,很多院校都设置有劳动教育课程,也配置了相应设施设备以及师资力量,制定了具体的教学措施。但总体而言,劳动教育成效不明显,大学生劳动价值观有待提升。
(一)劳动教育重课程形式,轻劳动实践
在很多院校,劳动课程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劳动必修课覆盖了所有年级。但对于劳动教育却陷入了“有劳动没有教育”或“有教育没劳动”的尴尬境地。有将近一半的职校生在职业技能考核中成绩一般,很多职校生对劳动并不热爱,缺失正确的劳动观。很多院校结合学科教学渗透劳动教育,但劳动实践性不强,劳动教育浅层化、形式化问题突出。
(二)劳动课程部署不合理,与专业融入度不足
劳动教育被很多院校作为一门课程来抓,只关注有没有劳动课程,并不关注课程推进的成效。事实上,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职业性、系统性特点,要从全局出发,科学部署,统一规划。很多院校劳动课程体系不完善,如一些院校缺教材,教材选择不当,与学科专业相匹配的自编教材少。一些院校重课程教学,轻劳动实践指导,劳动与教育脱节。劳动教育要重指导,要重实践,要重考核,但很多院校停留于课堂讲解。另外,劳动课程管理单一,一些院校采用学分制,但在考核评价上相关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劳动教育与学科专业融合度不足。
(三)劳动教育归口管理不一,难以做到顶层设计
劳动教育要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很多院校将劳动课程归口于学工部门,也有院校将之归口于教务部门。很少有院校将劳动教育列入专门部门机构来推进落实。从课程设置与教学成效来看,归口多样,必然影响课程落实质量。不同部门在对劳动课程定位上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比如学工部门重实践,教务部门重理论。因此,要成立专门机构,统合劳动课程与实践任务的落实,确保“劳动”与“教育”同步互促发展。
(四)劳动教育缺乏专业化建设,保障条件不足
劳动教育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实施需要场地、师资、经费、安全等条件做保障。很多院校在劳动课程师资建设上存在短板,兼职师资占比多,导致劳动教育专业性不强。在经费投入上很多院校缺失劳动教育经费,制约劳动课程多样化开展。在场地条件方面,很多院校缺失劳动场地。另外,围绕劳动课程教育要建立与学科专业相关联的劳动科研机构来指导劳动课程有序实施。事实上,很多院校在劳动教育上方法不科学,措施不得力,理念落后,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低效。
三、提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成效的完善措施
梳理现存问题,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课程不完善,劳动保障条件不足,劳动管理及指导不到位等。职业院校要明确劳动教育地位,要做好科学部署,顶层设计,协同好各项保障措施,为劳动教育全面、有序开展创造條件。
(一)将“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置于首位,树立崇尚劳动价值观
劳动教育的落实要关注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的塑造。劳动育人观念的转变是关键。面对劳动,很多学生并不乐于劳动,思想上并未真正认同劳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人本身。对于劳动的内涵,从劳动本身到劳动价值的实现,要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感受到劳动是实现成长、成才的重要条件。根据《纲要》要求,劳动教育要指向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习惯的养成。要弘扬“工匠精神”,结合职校学生实际,引领学生认识劳动分工,“行行出状元”。同时,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渐进性,通过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了解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等优秀品格,从思想上熏染学生。劳动态度要端正,就需要结合学科专业,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来体会“工匠精神”,学习“劳模”的故事,从内心出发,锐意进取,不懈努力,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在劳动实践中恪守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把握职业院校学情实际,重视劳动教育专业指导
针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存在的不同,要充分梳理、分析职校生学情实际,细化劳动教育的内容、目标、内涵、原则。职业院校在劳动育人中要将“崇尚劳动精神”作为总目标。在任务设定上体现学生动手,出力出汗,磨练意志,接受锻炼,体会劳动的价值,获得劳动品质。在原则上要遵循职校生成长规律,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要体现时代需要,要因校制宜,强调劳动教育的综合性。在课程方面要拓宽实践路径,突出劳动的开放性、实效性、针对性。因此,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要在功能上、内容上、载体上有所侧重,要贴近职业院校专业特色、学科特点、职业需要。比如对“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学习,要通过专题教育,衔接学科专业实践。同时,要让学生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感受到劳动最光荣的荣誉感,从服务他人、服务社会中认识到自我责任感。在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中要体现学科特点要对接行业发展,特别是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让学生从劳动中实现创造,体会创意物化的成就感。在劳动载体上将职业技能大赛、实习实践活动作为重点,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课堂延伸到线上,启蒙学生的职业认知力。另外,要重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学科研究,成立专门科研部门,将职业教育、劳动法律、劳动关系、劳动健康与安全、职业体验等衔接起来。
(三)提炼劳动主题,打造长期性、综合性劳动育人活动
劳动教育要做到长期性、综合性推进,育人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围绕劳动教育,要从良好劳动习惯培养中持续展开。良好的习惯需要坚持,需要不断训练,长期的历练才能达成。因此,结合职业院校对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劳动主题课程。大一以校内劳动为主,适当拓展校外实践;以专业生产劳动为主,注重日常劳动,培养良好的劳动观念。大二校内与校外兼顾,以生产性劳动、社会服务性劳动为主,促进学生感悟劳动精神,内化劳模意识。大三以校外劳动为主,参与企业实践,在岗位上体会职业精神,内化“工匠精神”。同样,围绕不同阶段的劳动主题,细化具体的劳动内容。比如日常劳动由班级卫生、寝室卫生、校内责任区劳动,以及设置勤工俭学岗位,对教学楼、实训室、教室等场地进行定期打扫。校外劳动以实训基地、创业基地、社区志愿服务等为主,渗透勤劳、诚实、责任、奉献等优秀品质。劳动主题的设定要与民族优秀传统相联系。如引入国学教育,挖掘与劳动相关的精神、格言等。《论语》中孔子提出的六艺,《孟子》中“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礼记》中“不学杂服,不能安礼”等,从中探讨劳动的精神内涵。
(四)聚焦劳动课程建设,提升劳动育人成效
劳动教育中课程建设至关重要,职业院校劳动课程的构建要体现显性与隐性结合,理论与实践对接。从课程内容上,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兼而有之。各院系教务部门制定相关劳动课程,将思政与专业劳育相结合。如劳动通识课程中认识劳动,了解劳动方法,体会劳动过程,展示劳动成果。挖掘劳动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增强学生的劳动认同。如在劳动中发现优秀品格,从劳动中感悟“工匠精神”。专业劳育重在与学科专业衔接,指导学生掌握专业实践的方法、技能,体会职业健康教育。如工器具的摆放、机器的保养维护、工作场地的卫生等。第二课堂由学工、后勤等部门协同实施。安排勤工俭学岗位,安排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如结合院系实际,细分各教学楼、校舍等卫生区,由院系各年级、各班级轮流打扫,由后勤人员进行日常检查、评价。开展“大国工匠”“劳模”讲座活动,引入专业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从劳动中争先进、展风采。隐性课程要与第一、第二课堂相融合。从劳育、思政、学科实践等方面设定劳动周活动、劳动月活动,组织节庆劳动技能展演活动,对接创新创业实践开展劳动主题演讲、专业项目实践与调研活动,让学生从劳动中体会克勤克俭的精神。
四、结语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工作要做好相关保障措施的完善。从课程建设、教师配置、教法评价、场地整合、校园文化等方面做好统合部署,让学生端正劳动认知,树立崇尚劳动的价值观念,学好本领,自觉践行劳动。
(喻倩,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