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化自信的高校文化遗产教学探索

2022-05-30王毅赵晋凯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2年9期
关键词:遗产文化遗产课程

王毅 赵晋凯

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写进报告中。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进一步强调,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和积极践行,也是对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资源的国家来说,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血脉的重要载体。加强文化遗产教学,对于引导青年学生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遗产与文化自信

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群体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是其优秀文化的代表性产物。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我们强调的文化自信,正是对这一文化整体的全面自信。而我们所要保护和传承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所有优秀成果的结晶。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不仅来自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也来自于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与社会主义建设。它们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生动体现,也是推动现代社会的发展、唤醒民众文化自信的重要动力。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认知和素养,引导他们深刻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筑牢文化自信之基,科学开展文化遗产教学的重要前提。

近年来,随着各种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举措的积极开展,以《国家宝藏》为代表的多档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和三星堆遗址发掘的现场直播等都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全社会对考古与文化遗产热情显著提高。与此同时,承载着的伟大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红色遗产和建国后遗产也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大青年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兴趣有显著提高。但总体来说,在接受文化遗产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前,他们对于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比较零散,也往往未能自觉地将对文化遗产的兴趣与热爱和树立文化自信联系起来。维持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文化遗产的热情,帮助他们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整体情况建立较为全面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遗产法制观念,并且从遗产学习中更加坚定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文化自信,成为高校文化遗产教学的重要使命。

二、文化遗产教学的目标

王昌龄在《诗格》中指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一曰情境,一曰意境。对照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文化遗产的教学也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境界。物境的教学即指将文化遗产的发展历史、类型、价值、法律法规等知识传授给学生。情境的教学则是将文化遗产放置在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语境中,使学生能够以更加综合的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化遗产的深厚价值。意境的教学则指能深入发掘文化遗产所蕴含的民族传统与人文精神,并使其在学生人生发展和品格塑造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这三个层次文化遗产教学的结合,将对大学生真正成长为具有牢固文化自信,并且有志向有能力为保护文化遗产,传承民族精神做出贡献的时代人才产生积极作用。具体来说,文化遗产教学的目标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层面

首先应使学生基于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主要类型,对中外文化遗产,尤其是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有整体认知。其次,结合《文物保护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法律规章,让学生掌握我国文化遗产分类分级体系,所有权、法律责任等主要管理制度,以及文化遗产普查和登录、文化遗产保护区划与规划、文物保护工程等主要保护手段,让学生们树立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法制观念。此外,要结合《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護传承的意见》《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与《“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等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领域最新颁布的重要文件,让学生们及时了解文化遗产学科与行业的新动态、新发展。

(二)技能层面

在了解和掌握古籍查阅、文献检索、田野调查、记录、勘察、测绘等文化遗产传统调查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紧密结合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学生能够对地理信息系统、三维数字扫描、无人机倾斜摄影及数字人文技术等有基本认知。此外,还可结合当今自媒体与短视频发展的时代潮流,鼓励和倡导学生掌握短视频制作、微信公众号运维等技能,并将其应用到文化遗产的记录和价值传播中。

(三)思想精神层面

应让青年学生深刻体悟到凝结在文化遗产中独特而珍贵的民族精神,如长城承载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斗争精神,江南园林和西湖文化景观是东方审美情趣的典型代表,敦煌莫高窟和丝绸之路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开放与包容,而这也正是中华文明得以在与世界各文明长期交流互鉴的过程中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除了历史文化遗产,也要让学生从革命文物中感受先烈为理想信念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精神,并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前进力量,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此外,也要让学生们认识到现阶段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空前重视,以及文化遗产保护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中华文脉传承中的重要作用,从而进一步激发大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历史、现状与未来的牢固自信,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热情和责任感。

三、文化遗产教学的课程体系

基于以上目标,为了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教学对于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主动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弘扬与传承的积极作用,应在高校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中构建更为合理的文化遗产课程体系。

对于面向全校学生的通识教育,相关课程应以介绍中外文化遗产资源与保护的基本情况为主,可根据文化遗产的类型,如石窟寺、古建筑、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世界遗产、红色文物、工业遗产等设置相关课程。

对于文博专业低年级的学生,则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保护理念、价值认知等方面的教学,开设《文化遗产法律制度》《文化遗产保护史》《文化遗产与可持续发展》等课程,为其进一步的深入学习打好扎实的学科基础。

对于文博专业高年级的学生,则应着重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开设《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实务》《文化遗产传播》《文化遗产教育》等课程,使他们能初步掌握文化遗产调研评估、规划编制、价值传播、公众教育等方面的技能,为走上社会从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好基础。

到了硕士研究生阶段,一方面,在现阶段文化遗产在全社会得到空前关注的大背景下,有越来越多的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是从其他本科专业转入,相关专业基础并不扎实。为此,应通过开设《文化遗产概论》等课程补充和完善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成。另一方面,硕士阶段的教学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自主研究能力。如可通过《文化遗产与区域协调发展》等课程,对城市建设中文化遗产被毁、老城改造千城一面、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压力等热点和痛点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通过《文化遗产理论与实践》《文化遗产的展示与阐释》等课程,系统培养学生的思考研究能力、实地调研能力和对遗产价值的展示和传播能力。

对于博士阶段的学生,则更应侧重分享文化遗产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培养其理论思考和建构能力。如笔者曾在博士课程《文化遗产专题》中的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专题一讲中,以《从国际合作到文明交流与国际治理》为题,向学生们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开展境外考古以及参与吴哥古迹等海外文物古迹修复工程中所取得的重要成绩,并借用国际文化治理和区域公共产品等国际关系理论,对新时期我国文化遗产国际合作事业的特征和意义等进行了分析。该讲座不仅拓宽了博士生研究文化遗产的理论视野,也使他们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走向世界感到骄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文化遗产专业课程的实施方式

基于树立文化自信的目标和要求,文化遗产专业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可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通过对比介绍开阔胸怀

历史上经过不同民族间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才形成了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征。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自信的建立也需要拥有宽广的视野和海纳百川的胸怀,否则很容易陷入盲目的自闭和自大。因此,在文化遗产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让学生对国内的文化遗产有深刻的了解和热爱,还需要积极向他们介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遗产,从而开拓他们的眼界和胸怀,为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地的优秀文明成果,实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目标。

在介绍国外文化遗产资源和保护管理情况时,除了传统的按照国别和类型的方式,还可基于陆上和海洋丝绸之路这样历史上人类文明的交流大通道来进行讲述,如在介绍完泉州丰富的海丝遗产后,可以进而对同时期东南亚以及海湾地区的主要港口城市及其历史遗产展开对比介绍,从而让学生对历史先民的交流互鉴有更深认识。与此同时,也可通过对比展示国外文化遗产由于资金、意识等方面的原因而存在的保护管理问题。如同为丝绸之路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以大明宫、高昌故城等为代表的我国各遗产点不仅得到了妥善的保护,还拥有完备的展陈体系,而位于一些欠发达国家的遗产点则往往处于无人看管的境地。通过这样的实例对比,可以让学生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油然产生出要为保护全人类共同遗产而努力的责任心。

(二)通过课堂讨论激发思考

对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和理论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和开放式讨论,有助于学生们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如通过对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文物修缮工程,以及以良渚古城遗址和西安汉长安城遗址为代表的大遗址保护利用项目的讨论,可以让学生们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体系,以及我国特有的大遗址保护工作实践有更深刻的认识。而对大量低等级文物保护不力等现实问题的讨论也能让学生更客观地看到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而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严肃的思考。

(三)通过实地调研提高认识

文化遗产的最大特征就是其实物性,课堂上讲授的各种内容,如果能与现场实地考察调研相结合,将使学生的感受更为亲切和深刻。因此,有必要结合各高校所在地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将课堂教学与现场调研有机结合起来。以杭州为例,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基于大运河的深厚内涵,在相关课程中分别从世界遗产申报、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文化遗产与社区、文化遗产景观整治等角度对大运河的保护展示利用及其对沿线居民生活环境和水平的提升进行讲解,并组织学生赴桥西历史街区、富义仓等运河沿线重要遗产点进行考察调研,在现场讲授运河遗产在申遗前后的变化,使学生对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为直观和深刻的认识。

(四)通过课程作业熟练技巧

古语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灵活的课程作业对巩固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是十分有帮助的。如为了锻炼学生的文化遗产价值传播能力,可以安排他们分组合作制作某一件文物或某一个古迹的宣传短视频,而在关于世界遗产的课程中,可以让其分工编写遗产地的申遗文本,并模拟世界遗产委员会对遗产项目进行审议。通过这样的锻炼,有助于学生更加理解和擅长运用具有民族特色与风格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达和传递遗产价值。

(五)通过结合业界增强能力

邀请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一线的管理者、专家和非物质遗产传承人等业界人士,以担任校外导师、联合授课、举行专题讲座和提供实习机会等方式参与学生培养,如请古建筑技艺传承人现场对古建营造和修缮技艺进行讲解,安排学生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规划编制,能使学生们更加及时真切地感受到文化遗产行业发展的最新面貌,巩固和完善知识与技能构成,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积累更多经验和技能。

(王毅,碩士,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员,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国际合作及文化遗产教育。赵晋凯,广西艺术学校党委书记,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教育。)

猜你喜欢

遗产文化遗产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与文化遗产相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遗产怎么分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千万遗产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遗产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