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的思考
2022-05-30李作芳蒋红森
李作芳 蒋红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笔者试从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和学业质量三方面谈谈研读心得。
一、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路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灵魂,体现了语文课程从知识时代向素养时代的重大转型。
1.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
新课标第三部分“课程目标”由“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学段要求”三项内容组成。“核心素养内涵”位列课程目标之首,凸显了核心素养在课程目标中的统领地位。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第一板块中清晰界定了核心素养的内涵,暗示了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三大内容。语文课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必备品格,培养关键能力,达成课程育人目标。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其内涵表述同样是“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1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语文素养”概念的内涵概括为“听”“说”“读”“写”“思”“育(文化浸染、审美熏陶)”。二者均强调了语文学科特质。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既不是“学科核心素养”,也不是“语文素养”,而是“学生核心素养”。
新课标在“课程性质”部分界定了“语文课程是什么”——“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强调了“语文课程为什么”——“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学生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可见,新课标中“核心素养”的内涵指向“学生素养”,强调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的是“课程立人”。
既然是“学生核心素养”,指向的是学生,强调的是“立人”,那么立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从2017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与新课标的异同中发现端倪:《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具化为“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傳承与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则将核心素养具化为“学生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新课标中的“核心素养”之于高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在内容排序上发生了变化,在表述上也有不同。内容上同样强调文化、语言、思维、审美四个方面,但即便同样是文化方面的目标,高中课标强调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新课标定位于“文化自信”,并位居四大核心素养之首。作为要重点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文化自信”更加凸显了“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彰显了国家意志,使育人宗旨更为明晰。这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在语文课程中的具体体现。
如何达成“文化自信”这一目标呢?新课标在第四部分“课程内容”中确立了明确的主题,即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大主题,培植学生文化自信。“课程内容”部分还对相关课程内容的载体及课时安排做了要求,让“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培养有主题、有内容、有抓手。这样的课程设计,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培养学生文化自信这一核心素养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中还特别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存在,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一个整体,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化、思维、审美,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的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意味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包括建立“文化自信”,要在学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是以语文课程的独特方式来落实的。
2.核心素养的发展途径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课程育人观念的重大变革,也推动着育人方式的重大变革。
新课标第二部分“课程理念”第一条指出了“语文课程怎么做”——“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强调“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为主线,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里有几个关键点:一是“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与“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二是“以识字与写字……实践活动主线”;三是“综合构建素养型课程目标体系”。这样的表述,不仅凸显了核心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而且对语文课程实施提出了明确要求。
第一,核心素养发展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出发点、落脚点和着力点。核心素养目标导向下的课程本质,不同于传统的“为了知识的教育”,而是“通过知识的教育”把学科知识与能力转化为学生的素养;第二,核心素养不是在教师的“告诉”“讲解”中形成的,而是在学生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强调真实语言情境下的“做中学”,以及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第三,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实现的,凸显了核心素养形成的持续性、持久性。
二、学习任务群的设置及实施要点
课程内容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依托或载体。新课标优化了课程内容,设置了语文学习任务群,改变了过去义务教育阶段课标中只有课程目标而没有明确的、细化的课程内容的现象,不仅让语文课程“教什么”“学什么”变得具体,而且让语文课程实现了育人方式从“讲授”到“实践”的转型。
1.学习任务群的内容设置
什么是学习任务群?新课标在“课程理念”部分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在“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中进一步强调“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概括起来说,语文学习任务群具有三个特征:一是“任务驱动”,强调语文学习是基于任务的情境中的学习;二是“内容整合”,强调语文学习是一个综合性的学习过程;三是“实践路径”,强调语文学习是“学”和“做”的统一,语文学习就是语文实践。设计学习任务群,旨在纠正“知识为纲”“文本为纲”“技能为纲”的语文教学传统,改变“浅”“碎”“杂”的语文教学现状,建设语文课程新秩序,搭建语文育人新平台。
新课标将语文课程内容具化为学习任务群,并按四个学段设计了各个学习任务群的学习内容。按照内容整合程度,新课标分3个层面设置了6个学习任务群(如下表)。
新课标在阐述学习任务群时,按照“学业要求概述”“学习内容”“教学提示”三个方面进行描述,明确“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使教师可对应学段目标,循序渐进、有计划地落实核心素养。
2.精准把握“学习”“任务”“群”
学习任务群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师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对其中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是我们正确理解、把握、实施这一课程内容的前提。
“学习”凸显了“以学习者为中心”。任务群是学习任务群,而不是教学任务群。语文课程多年来一直强调以教学为中心,教师“教课文”、学生“学课文”的现象非常突出,以教材为中心、以课文为中心、不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现象也非常突出。“学习任务群”则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体现了为学习者设计课程、课程服务于学生发展的理念。
“任务”凸显了“问题导向”。如果说以往的文选型单元设计的教材内容注重的是学习知识和技能,那么“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的是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学习实践。学习任务群让课程内容不再是静态的教材及教材所呈现的知识系统,而是动态的系列学习活动。
“群”凸显了课程内容的“结构化”。它强调了课程内容是一个集合,不仅包含传统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还包含多个学习任务,甚至囊括了学习路径、学习方法、学习情境等。
学习任务群突破了以往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習等知识技能型课程内容框架,打造了以活动为主线、具有统整性特征的课程内容新范式。
3.学习任务群的实施要点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凸显综合性、实践性、情境性。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强调综合统整,避免碎片化教学。教师要综合考虑学习任务群的教学目标,整体规划学习任务群的教学实施;要充分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资源,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要注重听、说、读、写的练习,追求语言、知识、技能、情感、修养等方面的综合发展。
实践性是语文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特征。核心素养的形成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书本知识内化为学生的切身体验与感悟,才能把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乃至品格。
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借助真实的学习任务情境有序推进学习活动,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习任务群的教学,要巧妙创设情境,在语言学习、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之间搭建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学习支架;应整合关键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体现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三、学业质量的内涵及标准
新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并制定了进阶型学业质量标准,让语文课程评价由隐性走向显性,由模糊走向清晰。
新课标中的“学业质量”强调了学业质量内涵——“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描述了学业质量标准—— “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新课标还指出,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这些描述中有三个关键词,它们凸显了学业质量标准导教、导学、导评的多重功能。一是“学业成就表现”,它指明了语文课程评价不只是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考查知识多少、能力强弱,而是通过观察课堂表现、对比前后变化、测量相关数据等方式,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投入的情感、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表现进行过程性评价。二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它强调了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三是“语言文字运用情境”,它指明了语文课程实施与评价要体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学业质量标准的学科属性,体现学业质量标准重视综合的导向。
学业质量标准给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指明了方向,凸显了“教—学—评”的一致性。学业质量标准将内隐的学业质量外显为可观察、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表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根据学业质量标准改进日常教学,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发展核心素养,要加强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如开展朗诵会、阅读分享会、读书笔记交流活动、演讲比赛等,还可以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激励他们不断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实现教、学、评的有机统一。
(作者单位:湖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 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