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内在关联

2022-05-30邹霞文萍

广西教育·C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发展学前儿童

邹霞 文萍

【摘要】本文基于广西学前儿童发展状态调查,探讨六类教养方式和学前儿童五大身心发展领域的相互关系,发现父母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态总体评价偏高;学前儿童父母普遍采用积极教养方式,在消极教养方式中,控制维度占主导;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紧密关联,四类教养方式(“尊重—羞辱”“接纳—拒绝”“激励—惩罚”和“民主—独裁”)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前四个领域(“探究与认知”“社会性与情感”“语言与交流”和“美感与表现”)的相关程度和预测水平相对较高,后两类教养方式(“放纵—控制”和“袒护—粗鲁”)与学前儿童的健康与体能领域发展的相关程度和预测水平相对较低。建议将尊重、接纳、激励和民主四类积极教养方式作为引导家长采用的主导教养方式。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 学前儿童 身心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2)24-0086-04

学前儿童(3—6岁)阶段是个体毕生发展过程中的基础,这一阶段除身体机能快速发展以外,心理发展也比较明显,包括认知、语言、情绪和美感等方面。学前儿童身心发展与父母的教导密不可分。父母教养方式作为父母的教养观念、教养行为及其情感表达的综合特征概括,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探讨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将为父母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有益借鉴。

一、研究背景

当前,通用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Authoritative)、专制型(Authoritarian)、放任型(Permissive)和忽视型(Uninvolved)四种类型(见图1)。学者金明琦和刘新民结合国内外教养方式研究成果和中国父母教养方式特征,将教养方式建构成一个连续的过程,12种教养方式形成正反6个维度,分别为“民主—独裁”“激励—惩罚”“接纳—拒绝”“尊重—羞辱”“袒护—粗鲁”和“放纵—控制”,直接测评父母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成为国内测量父母教养方式的重要工具。

近几十年来,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關联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期刊《心理科学进展》曾推出“家庭与儿童发展”专栏,将家庭与儿童发展看成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系统阐述了家族因素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认为依恋关系、亲子冲突、父母行为、父母离异和婚姻冲突等对儿童的发展均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父母教养方式特点。

以往一系列的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的情绪管控、网络过度使用、攻击性行为等方面紧密相关,积极的教养方式可以促进儿童健康心理和良好行为的养成,而消极的教养方式有可能引发儿童的不良行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主要基于某一类教养方式和心理发展的某一方面的关系(如认知、情绪或行为等),没有同时考量教养方式的多个维度与身心发展的多个领域之间的关系。此外,以往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和小样本调查为主,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推广范围有局限。本研究将基于广西学前儿童发展状态调研的大数据优势,同时考察六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五大身心发展领域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家长和教育者开展教育实践提供实证依据和数据支撑。

二、研究对象、内容、方法概述

本研究基于2022年广西学前儿童发展状态调研,随机抽取2 146所幼儿园的447 000名家长通过在线方式参与测评。其中,402 273名家长完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评估,占90%;321 695名家长同时完成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评估和父母教养方式评估,占72%。对学前儿童的性别、年龄、城乡和公办/民办等属性进行了匹配(all x2<1,all p>0.05),使样本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测评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幼儿发展的评估报告和专家建议,供家长参考。

测评内容包括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状态与水平测评和父母教养方式测评。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状态与水平测评是由西南大学冯廷勇教授团队根据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编制。测评由家长/监护人完成,分为小班儿童、中班儿童、大班儿童三个版本。维度包括“健康与体能”“认知与探究”“语言与交流”“社会性与情感”“美感与表现”,分别采用5点计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排列。该量表在以往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2,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父母教养方式测评采用国内研究者于2011年完成标准化和信效度验证后的“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该量表包括“尊重—羞辱”“接纳—拒绝”“激励—惩罚”“民主—专制”“放纵(宽松)—控制”“袒护(文明)—粗鲁”等6个教养方式维度,每个维度10个题项,共60个题项。量表采用5点评分,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排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

为控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结果表明,未经旋转的第一个因子只解释了全部变异量的25.4%,远低于40%的标准,说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明显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基于广西学前儿童发展状态调查的大样本行为数据,在样本代表性、统计检验力上具有比小样本数据更大的优势,可克服个体差异影响形成一般性结论,在结论推广上更有说服力。在揭示父母教养方式和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上,具有比以往研究更好的数据优势。

(一)父母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评价普遍偏高

通过统计分析发现(见表1),父母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各维度的评价趋向右偏(偏度为-0.07—-0.34),其中,“探究与认知”“美感与表现”维度负偏态系数相对更高,“健康与体能”“社会性与情感”和“语言与交流”维度负偏态相对更低。75%的父母评分高于3.37,平均值高于3.59,表明绝大部分父母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评估总体趋向积极。在后续研究中,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评价还需要考虑教师、同伴等其他因素。

(二)父母教养方式普遍趋向积极,控制在消极教养方式中占主导

通过对父母教养方式描述统计发现(见表1),“尊重—羞辱”“接纳—拒绝”“激励—惩罚”“民主—独裁”四类教养方式的偏度较高(-0.29—-0.93),倾向于尊重、接纳、激励和民主等积极维度(偏度:-0.14—-0.93,Q1:3.60—4.00)。“放纵—控制”和“袒护—粗鲁”两类教养方式的偏度系数偏低(-0.14—0.20),略倾向于控制和袒护维度,其中,控制维度最为普遍(n=74 507人),显著高于其他维度(n:219—5 262人)。各消极教养方式维度存在性别、年龄班和城乡差异,男性、农村和大班孩子的父母采用消极教养方式的人数要显著高于女性、城市和小班孩子的父母。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家长采用羞辱、惩罚和粗鲁的教养方式的人数要显著高于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幼儿家长(见表2)。当前,“虎妈”式的控制型教养方式尽管一直存在争议,却仍旧受到部分家长的青睐(特别是男孩、农村和大班孩子的父母),他们认为应该严格管控孩子的活动、学习和交友等,尽量掌控孩子的想法和生活。这种教养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教化观念,对孩子成长极为不利,应引导家长转变观念。

(三)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紧密关联

以往有研究系统阐述了父母积极的教养方式能促进儿童个体认知、情绪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而消极的父母教养方式则会阻碍儿童个体发展的结论。纵向追踪的脑成像研究还发现教养方式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神经基础。在积极教养环境下成长的儿童右侧海马体积增长速率降低,右侧前扣带、两侧眶额皮层的变薄速率更快,而这些指标是反映儿童青少年智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可见,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具有神经生物学基础。

本研究同样证实教养方式与身心健康紧密关联。除“放纵—控制”维度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各维度呈显著负相关外(r:-0.15—-0.27,p<0.001),父母教养方式的其他维度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均呈显著正相关(r:0.19—0.54,p<0.001)。父母越倾向于尊重、接纳、激励、民主、控制和袒护等教养方式时,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评估越高;父母越倾向于羞辱、拒绝、惩罚、独裁、放纵和粗鲁等教养方式时,对学前儿童身心发展水平的评估越低。相对而言,“尊重—羞辱”“接纳—拒绝”“激励—惩罚”“民主—独裁”四类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四个方面预测水平较高(β:0.18—0.47)。“袒护—粗鲁”(β:0.17—0.35)和“放纵—控制”(β:-0.12—-0.30)的预测水平较低(见表3)。

在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五大领域中,父母教养方式与“健康与体能”的相关程度较低,而与“探究与认知”等其他四个领域的相关程度较高。相对于体能与健康发展,父母可能更关注认知、语言、情绪与艺术发展。

(四)引导家长以尊重、接纳、激励和民主的教养方式为主导

随着社会环境和家长观念的改变,学前儿童家长的教养方式也经历由消极类型向积极类型的转变。积极教养方式,如温暖、民主、安慰、宽容和鼓励等,已成為影响子女个性成长的主要方式。本研究也证实,尊重、接纳、激励和民主四种类型的积极教养方式是主导教养方式。针对少部分家长的教养方式仍旧以控制和粗鲁为主的问题,建议通过社会宣传和幼儿园、中小学教师的教育引导等,转变其对消极教养方式的错误认知,倡导和鼓励家长采用积极的教养方式。

综上所述,父母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存在显著的、稳定的相互关联,尊重、接纳、激励和民主等积极教养方式可正向预测学前儿童“探究与认知”“社会性与情感”“语言与交流”和“美感与表现”等心理发展,应教育引导家长尝试运用积极教养方式培育孩子。

参考文献

[1]宋星星.幼儿心理发展的理论研究现状[J].河南教育(高教),2017(4).

[2]XIE S,LI H.Does tiger parenting work in contemporary China?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arenting profiles and preschoolers school readiness in a Chinese context[J].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 Care,2018,188(12).

[3]MCCOBY E.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J].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1983(4).

[4]金明琦,刘新民.家庭教养方式评价量表(父母版)的编制[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5).

[5]方晓义.家庭与儿童发展:一个充满生命力的研究领域[J].心理科学进展,2005(3).

[6]ENGLAND-MASON G,GONZALEZ A.Intervening to shape childrens emotion regulation:A review of emotion socialization parenting programs for young children[J].Emotion,2020,20(1).

[7]LI S,LEI H,TIAN L.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arenting style and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mainland Chinese teenagers[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18,46(9).

[8]刘雨欣,周楠.家庭教养方式与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关系研究综述[J].教育观察,2021(36).

[9]郭晓慧,邓铸,顾本柏.大班幼儿情绪能力和社会性发展调查研究[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11).

[10]关景媛,于伟.母育的逻辑与传统文化的深植:从传统文化角度对“虎妈”式教育观念产生原因的探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6).

[11]吴非.“虎妈式”家庭教育的价值何在[J].人民教育,2011(6).

[12]杨军义,常莉杰,李亚丹.父母教养方式对个体心理与大脑发展的影响[J].心理月刊,2022(1).

[13]WHITTLE S,SIMMONS J G,DENNISON M,et al.Positive parenting predicts the development of adolescent brain structure:a longitudinal study[J].Developmental cognitive neuroscience,2014(8).

[14]SCHNACK H G,VAN HAREN N E,BROUWER R M,et al.Changes in thickness and surface area of the human cort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intelligence[J].Cerebral Cortex,2014(1).

[15]陳陈.家庭教养方式研究进程透视[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16]郑林科.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个性成长影响的预测[J].心理科学,2009(5).

注:本文系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幼儿园课程改革与保教质量提升专项课题“广西幼儿园课程改革模式研究与实践”(2021ZJY599)、广西教育现代化与质量监测研究中心2022年度开放课题“广西民族地区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监测研究”(JC202201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邹霞(1983— ),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儿童认知与社会性发展;文萍(1964— ),通讯作者,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责编 雷 靖)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身心发展学前儿童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音乐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幼儿园游戏环境创设策略
学前儿童社会化不足的家庭环境影响因素
家庭如何促进学前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创造力培养初探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浅析学前儿童的双语教育
初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体育锻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