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及其方法

2022-05-30乔纪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2年8期
关键词:红烛鉴赏能力美的

乔纪芳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帮助其丰富审美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树立科学的育人观,只专注于传授知识,觉得审美教育无关紧要。对此,笔者就谈谈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及其方法,希望能为各位教师带来一些帮助。

一、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一,培養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帮助其形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前提“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教师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帮助其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可以说,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感受美、体验美并去创造美,是语文教师的责任。

第二,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其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大都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要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正处于青春期、心智还不够成熟的高中生而言,阅读这些作品,感受作品的美,能有效提升道德修养,塑造美好的心灵,陶冶情操。在教学中,教师要借助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力争收到“润物无声、春风化雨”的效果。

第三,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自己。高中生要努力地去认识世界,找到真正的自我。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力”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们都需要具备良好的感受力,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去了解他人,去认识自己。当一个人的心中充满了阳光时,他才能把自己的世界布置成一个美丽的大花园。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努力帮助学生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让他们明白自己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想追求什么样的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与价值观。

二、挖掘“美的要素”,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笔者认为,在开展审美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挖掘作品中隐藏的美的要素,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美。

以现代诗歌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以下美的要素来开展教学活动:

1.美的意象

众所周知,诗歌的语言是非常精练的。寥寥数语就能呈现出具体的画面,表达出丰富的情感。诗歌往往是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的,是作者用来呈现美的一种工具。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短小的诗歌中发现美的意象,让他们思考诗人所选的意象有何特别之处,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以闻一多的《红烛》为例。《红烛》写于1923年。当时,闻一多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探索理想的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红烛》,并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一个细节,即诗人在诗歌的开头引用了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无题》)。我们可以鼓励学生思考一下闻一多笔下的“红烛”与李商隐笔下的“红烛”有何不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本是写爱的坚贞与执着的,情感基调是低沉哀怨的。但是,闻一多却赋予了“红烛”这一古老的意象以新的内涵,改变了“蜡炬成灰”这一现象给人带来的一般意义上的感受。在他的笔下,“红烛”不再象征爱情,而是象征愿意为美好的事物、伟大的理想而献身的人。他借“红烛”赞美了这些人敢于牺牲自我的勇敢与执着。“蜡炬”只有“成灰”才能放出光芒。诗人借此赞美了“红烛”无私奉献的精神。

再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为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郭沫若于1919年创作的一首新诗。这首诗一方面通过描写真实的自然景观,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借自然景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表达了“人民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的观点。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闻一多的《红烛》不同,《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出现了多个意象。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其中的美。在诗歌中,诗人描写了白云、北冰洋、太平洋等意象,通过凸显它们的面积之大、体积之大、威力之大来给读者以震撼,给人带来了美的享受。通过分析这些意象的特点,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中磅礴的气势。

2.美的艺术手法

在创作诗歌的过程中,诗人往往还会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如运用比喻、拟人、象征、夸张等修辞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这些艺术手法,思考这些艺术手法在意象的呈现、情感的表达等方面具有什么作用,帮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例如,在讲解闻一多的《红烛》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在这首诗歌中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有何作用。通过阅读,一些学生发现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多次发问,使情感层层推进。诗人通过问答,向读者完全敞开心扉,把一颗心交给了读者,让我们从这些诗句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愿意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有的学生发现,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他把“红烛”跟自己区分开来,没有把自己比作“红烛”,而是与“红烛”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并与之对话,讴歌了“红烛”自我牺牲的精神。有的学生发现,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蜡”比作躯体,把“火”比作灵魂,赞美了红烛的可贵。

又如,在讲解郭沫若的《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谁“立在地球边上”?他怎么会“立在地球边上”?地球的“边”是哪里?他为什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借助这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有的学生发现,“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其实是一个祈使句。“立”是动词,是姿态;“在地球边上”表明了地点;“放号”是动作,即吹响号角。其实,“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只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他在设想自己能“跳出”现在的环境,去俯瞰大千世界。他想要通过立在地球“边上”去俯瞰全球,将自己塑造成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我”的形象。这反映了“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个性的解放,自我意识的觉醒。他们开始发现自我,拥有所谓的“大我”情怀。这展现的是一种崭新的精神,也就是“五四”精神。在诗歌中,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表达了对自由与个性解放的热烈追求,充分肯定了人的价值、尊严、欲望和创造力。

3.美的情感

从某种程度上说,诗歌是作者抒发情感的一种载体。所以,好的诗歌一般都拥有美的情感。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以“情感”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例如,《红烛》的内容非常的丰富,既反映了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又表达了诗人希望献身艺术、报效祖国的情感。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歌中的情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分析,学生会发现诗人借“红烛”展现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挣扎、矛盾和痛苦,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又如,在讲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其中的情感。《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于“五四”运动后。“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是“五四”的主旋律。当时,爱国青年和工人阶级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积极捍卫自己的权利。他们不畏流血、不畏牺牲,坚持为实现理想而奋斗。在诗歌中,诗人赞美了如滚滚波涛般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赞美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的精神面貌。除此之外,学生要学习这首诗,有必要了解新诗诞生的历史,了解新诗刚刚破壳而出时文人们对于自由表达的渴望,还有必要了解什么是“自由体”。这样,他们就能更好地就欣赏《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美。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局限于对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关注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适时采用合适的方法,提升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发展。

猜你喜欢

红烛鉴赏能力美的
《霜天红烛》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红烛情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
最美红烛